美篇号 227374981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家,微信:laowu0190
被访问 1093063 收获赞 8076 被收藏 6
扫码分享到微信
107
6
816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东北乡下,夏秋之际伏天的日头总是明晃晃的,正是晒干菜的好天头。那时东北人家的日子,全靠这季节的晾晒。前
2025-09-16
小时候,老院子中总有一架葫芦。虫鸣声声里,夏天就漫过了藤架。院中的葫芦架爬满了青藤,巴掌大阔大的叶面层层叠叠,把夏日烈阳
2025-09-08
打我记事时,土灶台上的铁锅永远冒着热汽,湿重的木锅盖被蒸汽顶得咔咔响,揭开锅时准有混着粮食与水汽的香——那是上世纪六七十
2025-07-24
从母亲手拄窗台颤巍巍洗头,到紧紧搂着母亲为她洗头,如今只能让母亲仰面躺在炕上为她洗头……看着母亲干瘪褶皱的脸,凹陷的嘴唇
2025-07-19
东北六七十年代的乡下,物质匮乏得如同冬日里干瘪光秃的树枝,而报纸是如今寻常的物什,在当时却成了“宝贝”。那报纸,成了故乡
2025-07-17
记忆里的东北,岁月像被冻在冰糖葫芦上的糖壳,透亮里裹着酸甜。六七十年代的日子,粗粝得像土炕席子的纹路,却也在磕磕碰碰中生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东北乡下更像农村,那声息根植于黑土深处,栖息于枝杈之间,萦绕于天幕四野……它在记忆里徘徊,随时间流逝而
我的家乡在蒲河团结水库边,居于水道V字形中。蒲河,水多,鸭多,鸭蛋也多。德兴堡人善于腌鸭蛋,德兴堡咸鸭蛋是出了名的。我在沈
2025-07-16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东北乡下,三里五屯的是议论谁家的家庭主妇针线活好的。母亲话不多,手巧,全村谁家绣枕套、手绢、柜帘啥的,
2025-05-24
文字是灵魂的摆渡人,我们在段落间拾取共鸣的星光。若你也有未写完的春秋,不妨携半卷思绪赴约——让散文与诗在茶烟里相撞,故事
2025-05-21
该文集暂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