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兴保

美篇号 39894672

为者常成 ,行者常至。

被访问 192952 收获赞 3023 被收藏 5

    • 2022-07-13 熊兴保
      精彩👍
    • 2022-07-06 熊兴保
      👍👍👍👍👍👍👍👍👍
    • 2022-07-02 熊兴保
      吴贤本老师: 《窗前三棵银杏树》我认真地看了好几遍,真是一篇十分难得的美文。 1,写作技巧 在写作技巧上,可圈可点之处甚多,但从大处看,最值得肯定的是形象的铺展衍生。单看文题,文章是很难深入展开的,但你却从具体形象“三棵银杏树”开始,铺展开去,写出了一篇很有深度的好文章。这里,特別值得指出的有两点:
    • 2022-07-02 熊兴保
      一是铺展有序,层层深入。文章点题后,用一整段文字集中写月湖,这是"三棵银杏树”的背景,(后面各段也多次提到月湖,这一点处理得特別好,否则,集中描写月湖的文字,就会游离于整篇文章之外),接着,写银杏一年四季的生长状态,用的是写实的手法,着眼于“形",紧随其后,用一句“银杏的一年,仿佛人的一生",巧妙地将銀杏的一年四季与人的一生中的四个阶段一一对应。其实在这里还是在写银杏树,只不过用的是写意的手法,着眼于银杏树的“神”,行文至此,银杏树的形象已是形神兼备了,在此基础上,总结银杏树本色而个性的特点,最后,文章又把一棵银杏树比作一位谦谦君子,更是让文章翻出新意。总之,纵观全文,文章的铺展思路明晰,有迹可循,很有层次感,而且是层层深入,不知不觉中把入带进一个新的境界。 二是文章虽然层层铺开,但并不散漫,能紧扣文章描写的对象。可以这样说,除了写月湖的一段文字之外,文章中没有哪一段不是写银杏树,只是角度不同而已。
    • 2022-07-02 熊兴保
      2,立意高远 这篇散文,立意高远,有思想,有寄托。写的是树,讲的是人。明里,写的是银杏一年四季的生长,实则,讲的是做人的道理。人之一生,就是要象银杏一样,活出“本色而个性”,这个“本色而个性”,就是“应时而生,顺时而为",青年时代,要在“人生的大海里奋力搏击”,当一个人步入壮年,有所成就时,要学银杏“为天地人间奉献独特的美丽”。而一旦人生进入暮年,繁华落尽,则要学会淡泊宁静,不喜不悲,云淡风轻,做一个谦谦君子。这些做人的大道理,却蕴含在“窗前的三棵银杏树”的生长中,使文章的思想和艺术同时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3,语言也很有特色。与《青桔》相比,文学色彩更浓,文章对月湖景色的描写以及对银杏一年四季生长特征的介绍,词语运用准确精当而又不失生动优美,有很强的感染力,尤见文学功力。
    • 2022-06-28 熊兴保
      谢谢刘总鼓励与支持!🙏🙏🙏🙏🙏🙏
    • 2022-06-28 熊兴保
      吴贤本老师评论:含蓄隽永 意在言外 《青桔》是一篇叙事散文,在整个叙事过程中,基本上没有什么景物描写。但在文章最后叙及母亲病危,在赶往家里的途中却听到了母亲去世的消息时,作者并没有用过多的文字写自己当时的心情,可紧接着,下面却用了整整一个自然段,写“水渠旁边人家房前屋后种植的一排排柑桔”。这不同寻常的安排,我觉得是别有深意的。 我的理解是: 一,借眼前之景,抒心中之情 王国维有一句名言:“一切景语皆情语”,意思是诗文中所有景物其实都寄托有作者的情思。人们要借景物表达愁苦悲痛之情,常釆用两种形式, 一种借用衰败之景,如柳永的“多情自古伤离別,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种是借用美好愉悦之景,如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別鸟惊心”。《青桔》最后一段的景物描写,就属于第二种形式。
    • 2022-06-28 熊兴保
      我们可以设身处地想想当时的情景: 本来,亲人离世,这对任何为人子女的人都是一种难以承受之痛; 更何况,母亲离世,“我”应该深感愧疚。因为早在2013年5月,我就得知“83岁高龄的母亲病危”的消息,可因工作紧张,直到5月28日,“母亲弥留之际想见我最后一眼”,而且口里“总是念叨着我的名字”时,我才“急急忙忙从韶山工地赶往安乡老家”,一路“心急如焚",好不容易车到三中旁边,离家已是咫尺之遥,却突然听到“母亲已经永远地闭上了眼睛”的噩耗,最终也未能见上母亲一面,留下了永难弥补的遗憾! 两种情绪叠加,我已是“泪眼婆娑,肝肠寸断”了,可偏偏就在这时,“我满含泪水的双眼,透过车窗,看到桔树枝头正挂满了溜青的桔子,在初夏灿烂的阳光里泛着晶莹的光辉,正写意着青春一样的盎然生意”。
    • 2022-06-28 熊兴保
      多么美好的景色!可母亲的生命之花就凋谢在这滿眼绿意,到处焕发出勃勃生机的初夏。景色再美,季节再好,连同以后再美好的生活,也都与“敦厚善良"的母亲无缘了。本来,“一辈子含辛茹苦,为儿女操劳一生”的母亲,理应有一个幸福的晚年,好好享受孩子们的回报,可是,子欲养而亲不待,这锥心刺骨之痛,又岂是语言所能表达的! 《青桔》最后一段,化景物为情思,以乐景写哀情,借眼前本应让人感到欢乐愉悦之景,反而更加强烈地表达出“我”不能自抑而又无以言表的极度悲痛之情,真正达刭了清人王夫之所说的“以乐写哀,以倍增其哀”的效果。
    • 2022-06-28 熊兴保
      吴贤本老师评论:二,借眼前之景,悟生活之“理” 我注意到,这篇散文以“青桔”为题。 文章的题目与内容,讲究相称。题目太大,则空洞无物,文章就会象人一样,头重脚轻,立不住,站不稳;反之,题目太小,内容超出了题目“管辖”的范围,则象一个大头人头上戴了一顶很小的帽子,也是很不恰当的。 纵观《青桔》全篇,“青桔”既不是全文叙事的线索,也与前面叙及的几件事没有关系,这就启示我们,一定要从另外的角度,寻找“青桔”与全文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