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经——直解

兰香

<p class="ql-block">人生的第一个痛苦之源是“愚痴”</p><p class="ql-block"> “愚痴”是现代汉语的翻译,古代佛经译为“无明”,英语译为Lgnorance。众生何以为众生?就是因为一念无明生起,变身凡夫,自此流浪生死,作茧自缚,迷头追影,了无归期。这个大明觉海中忽而一念之无明,是根本无明,又名“俱生无明”——与生俱来的无明。人有两方面是与生俱来的:般若是大明大觉,它是与生俱来的;无明是愚昧迷暗,也是与生俱来的。故人是明觉与无明的混合体、交叉体。但一般情况下,是无明占主导地位,而般若(智慧)处于潜流状态。般若和无明如同同一枚硬币的两面:般若的反面就是无明,无明的反面就是般若。</p><p class="ql-block"> 若站在圆境的角度看,无明与般若的关系是“相即”的关系,这种“相即”的关系很玄妙、很微妙——无明即是般若的另一种表现方式和存在方式,般若也是无明的另一种表现方式和存在方式。般若与无明无二无别——无明即般若,般若即无明。才说般若,已是无明;才说无明,已是般若。般若一旦有执,当下即无明;无明一旦解缠,当下即般若。这种圆境下的般若与无明之关系十分玄妙,需要极高的辨证思维和修行体证才可以悟入。以下两节经文对无明有进一步的阐述。</p><p class="ql-block"> 2.4无论愚痴(即无明,也即不能按事物如其所是而认识之)处于潜伏、活跃、暂停或虚弱(等什么状态),它都是滋生其余几项(即我执、自恋、嗔恨、贪婪)的温床。</p><p class="ql-block"> 2.5无明(愚痴)将那些无常、无染、痛苦、非本真认同为永恒、纯洁、快乐和本真之我。</p><p class="ql-block"> 众生都在颠倒中,众生都在迷梦中。何以故?无明啊!何为“颠倒”呢?“将那些无常、无染、痛苦、非本真认同为永恒、纯洁、快乐和本真之我。”这就是颠倒。何为“般若”呢?般若又名“如实见”——如其所是之见,而不是颠倒见、迷梦见。为什么说有生皆苦呢?明明幸福的事,无明一来,三弄两弄,结果被弄得痛苦不堪;明明是美好的事,无明一来,三弄两弄,结果弄得丑陋不堪。看看我们身边有多少人、多少事,哪一个不是这样?众生都在颠倒中,无论说话、做事、思考、待人接物,无不颠三倒四,无不颠来倒去。</p><p class="ql-block"> 人生第二个痛苦之源“我执”。</p><p class="ql-block"> “我执”就是执着地认为有一个内在的“我”,这个“我”是身心的主人和主宰,是我们的灵魂。其实这个所谓的“我”恰恰就是无明本身,是需要我们通过般若和修行将其坚决破除的对象。下一节经文对“我执”有一个阐述。</p><p class="ql-block"> 2.6“我执”归因于将“我”强行带入(认同为)纯粹觉醒。</p><p class="ql-block"> 时常遇到瑜伽爱好者们爱提的一个问题:开悟后,“我”哪里去了?如果没有“我”了,那修行和解脱还有什么意义?</p><p class="ql-block"> 我们可以从这个提问中隐约看见那个背后的自我。自我没法想象出:无我了,生命还有什么意义,人生还有什么价值。打一个不准确的比喻就是:小学生很难想象一个教授的意义和价值。本来瑜伽修行是没有次第阶段的,无明翻过来就是觉醒,执着翻过来就是无为,自我反过来就是无我。但对于很多人来讲,这个“翻过来”难以一气呵成,一蹴而就,往往需要一个很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就形成了次第和阶段。</p><p class="ql-block"> 常人的“我执”如此之深重,让他们一下子放弃“我”是有很大难度的,需要给出一个较长的时间让他们慢慢地适应新的生活和人生——无我的生活,无我的人生。</p><p class="ql-block"> 需要提醒的是,在无我和自我之间,有时候还有一个“大我”。其实大我就是小我的放大和提高,它是小我的一个变身,是小我的一张“画皮”。很多学派和修行者不明真相,以为修行到了大我状态,就是我圆满成就了。无论是小我,还是大我,瑜伽士必须牢记:有“我”即错,无“我”即对;有“我”即凡,无“我”即圣;有“我”必束,无“我”必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