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 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与父苏洵、弟苏辙三人并称“三苏”。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div>其文著述宏富,纵横恣肆,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div><div>善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宋四家”;</div><div>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div><div><b>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寒食帖》《潇湘竹石图》《枯木怪石图》等。 </b></div> 苏轼生平简历:<br> <br>一、早年求学<br>苏轼生于 1037 年。自幼聪颖,勤奋好学,在眉山接受良好的教育。<br> <br>二、科举入仕<br>1057 年,苏轼参加科举考试,中进士。随后,被授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这是他的第一份工作。在凤翔,他展现出卓越的治理才能和文学才华。<br> <br>三、任职多地<br>1071 年,苏轼任杭州通判。杭州的山水之美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留下许多不朽诗篇。<br>1074 年,调往密州任知州。<br>1077 年,移知徐州。在徐州期间,领导民众抗洪救灾,深受百姓爱戴。<br>1079 年,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在黄州,他寄情山水与文学创作,写下了《赤壁赋》等千古名作。<br> <br>苏轼一生历经坎坷,但始终保持着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和对国家、对百姓的深深热爱。他的文学成就和人格魅力,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轼的官职变迁历程如下:<br> <br>1. 嘉祐六年(1061 年):<br>- 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大理评事是阶官,正八品,用于表示官员级别;签书凤翔府判官是实际官职,凤翔府判官是知府的副职,颇有实权,相当于现在宝鸡市的常务副市长。苏轼在凤翔府工作约四年,期间提出了一些利民的政策建议,如允许民间制曲酿酒并由官方收税,促进了当地酿酒业的发展。<br>2. 治平二年(1065 年):<br>- 殿中丞、判登闻鼓院:殿中丞是一个官职,苏轼回到朝廷后担任此职。判登闻鼓院负责管理登闻鼓,百姓可敲击登闻鼓直达圣听,这一职务大致相当于现在国家信访局的局长。<br>3. 熙宁四年(1071 年):<br>- 杭州通判:通判掌管粮运、家田、水利、诉讼等事项,对州府长官负有监察责任,类似于现在的纪委书记。苏轼在杭州留下了不少诗词作品,这也是他填词生涯的习作阶段。<br>4. 熙宁七年(1074 年):<br>- 密州知州:密州位于山东,知州相当于现在地级市的市长。苏轼到任密州时,当地蝗灾、旱灾并行,他积极进行灾情治理,主张减轻赋税、加强镇压盗贼、重赏捕盗之人等。<br>5. 熙宁九年(1076 年)十二月 - 熙宁十年(1077 年):<br>- 徐州知州:在徐州期间,苏轼领导民众抗洪救灾,深受百姓爱戴。<br>6. 元丰二年(1079 年):<br>- 湖州知州:但刚就任不久,便因“乌台诗案”,被抓捕回京。<br>7. 元丰三年(1080 年) - 元丰七年(1084 年):<br>- 黄州团练副使:团练副使是一种虚衔,没有具体职责和实权,一般用来安排被朝廷贬谪的官员,类似于现在地市“实改非”的调研员或者巡视员。<br>8. 元丰八年(1085 年):<br>- 登州知州:宋神宗病逝后,苏轼被重新启用担任此职,到任不久便被召还入朝。<br>9. 元丰八年(1085 年) - 元祐八年(1093 年)间多次官职变动:<br>- 回到朝廷后,苏轼历任礼部郎中、起居舍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并主持过进士考试。礼部郎中相当于教育部的厅级干部;起居舍人负责记录皇帝的日常行动与国家大事,相当于国家党史研究室的领导;中书舍人和知制诰负责起草诏令;翰林学士是清要而显贵的官员,为皇帝提供重要的意见,类似于今天中央办公厅和政策研究室的秘书。<br>10. 元祐四年(1089 年):<br>- 以龙图阁学士知杭州:龙图阁学士是一种虚衔,实际官职是杭州知州。苏轼在杭州实现了疏浚西湖的夙愿,杭州人民为纪念他将其修建的长堤命名为苏公堤。<br>11. 元祐七年(1092 年):<br>- 苏轼再次被召还入朝,相继出任兵部尚书、礼部尚书等职。<br>12. 元祐九年(1094 年):<br>- 定州知州:宋哲宗亲政后,苏轼成为被打击对象,被任命为定州知州。<br>13. 元祐九年(1094 年)后多次被贬:<br>- 苏轼遭遇五次贬官,相继被流放至惠州、儋州居住。<br>14. 宋徽宗即位后:<br>- 朝奉郎:朝奉郎是一种寄禄官名,没有实权。 苏轼的官职变迁历程对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br> <br>1. 题材内容的拓展:<br>- 地方风情与民生疾苦:苏轼在地方任职期间,深入了解了各地的风土人情和百姓的生活状况。例如他在杭州、密州、徐州等地的经历,使他的作品中出现了大量描写当地山水风光、民俗文化以及百姓生活的内容。像在杭州,他写下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这样赞美西湖美景的诗句;在密州,他目睹了百姓的困苦,写下了《除夜大雪留潍州元日早晴遂雪复作》等反映民间疾苦的诗作。这些经历丰富了他文学创作的题材,使他的作品更贴近生活。<br>- 人生思考与哲理感悟:苏轼多次被贬的经历,让他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黄州、惠州、儋州的贬谪生涯使他不断反思自己的遭遇和人生的意义,从而在作品中融入了大量的哲理思考。如《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就是他在游历庐山时对人生和事物的深刻感悟,体现出对事物的多面性和认知的相对性的思考。<br>2. 风格情感的塑造:<br>- 旷达超脱的风格形成:苏轼在仕途不顺、多次被贬的情况下,逐渐形成了旷达超脱的文学风格。在黄州时,他经历了“乌台诗案”的打击,但并没有因此沉沦,反而在文学创作中找到了寄托。他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表现出了他不畏艰难、泰然自若的心境。这种旷达超脱的风格成为了苏轼文学创作的重要特点,也影响了后世许多文人。<br>- 悲愤与豪放的情感交织:官职的变迁也让苏轼的作品中充满了悲愤与豪放交织的情感。一方面,他对自己遭遇的不公和政治上的黑暗感到悲愤,如在《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中写道“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流露出对人生的无奈和感慨;另一方面,他又有着豪迈奔放的气概,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精神,如《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展现出了他的壮志豪情。<br>3. 艺术手法的丰富:<br>- 议论的增强:苏轼在担任一些官职时,需要处理政务、发表政见,这使得他的文学作品中议论的成分增多。他的议论文往往观点新颖、逻辑严密,善于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例如《贾谊论》《范增论》等史论文章,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分析,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和政治的看法。<br>- 表现手法的多样化:苏轼在不同的官职任上,接触到了不同的人和事,这促使他在文学创作中不断尝试新的表现手法。他的诗词中比喻、用典、对仗等手法运用自如,如“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百步洪》),生动形象的比喻使诗歌更具感染力;在《赤壁赋》中,他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创造了一种独特的文学表现形式。 <p class="ql-block">身逝常州</p><p class="ql-block">宋徽宗即位后,苏轼相继被调为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四月(1100年),朝廷颁行大赦,苏轼复任朝奉郎。</p><p class="ql-block">北归途中,苏轼于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在常州(今属江苏)逝世,享年六十六岁。 苏轼留下遗嘱葬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钧台乡上瑞里。次年,其子苏过遵嘱将父亲灵柩运至郏城县安葬。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宋高宗即位后,追赠苏轼为太师;宋孝宗时,追谥“文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