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当夏日的景色变得五彩斑斓时,《中医养生》课就要结束了。二年来的学习,让我对传统中医和养生文化的认知,从零乱粗浅的理解到系统性精深的领悟而精进不休。尤其是这一学年,在知识渊博的孙寅皓老师的启导和教授下,从“五运六气”的角度,开始探究中医养生之奥秘,在大开眼界的同时,又不断地汲取着传统医学的精髓,可谓获益匪浅,不亦乐乎。</p>  <p class="ql-block">  五运六气学说源自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以阴阳五行为基础,天干地支为时间轴,揭示了从宏观的天体运动到微观的人体间感应规律,通过天干化运,地支化气,运与气的不同组合,进而推论出这种气候变化对人体疾病的影响规律。               </p><p class="ql-block">     当深谙中医文化之奥义的孙老师,用浅显易懂的语言,以节气养生入手向我们诠释这一深奥的学说时,联想到《黄帝内经》中的精辟阐述,便有一种茅塞顿开、豁然贯通的感觉。此时的脑海里似闪现出这样的画面:在浩瀚的宇宙中,离地球最近的五颗行星(木火土金水)在其太阳系运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引力、磁场、电磁波等能量与地气不断地聚散流变,神奇般地影响着天地间六气(风寒暑湿燥火)及物候、病候等的变化,先祖们依据上观天象,下察地理的经验和高深如瀚海的智慧,将五运六运的演变以三阳(少阳、阳明和太阳)三阴(厥阴、少阴和太阴)的形式,再外加主运、客运和主气、客气等不可变或可变因素,形成了生克乘侮的相互关系,而司天和在泉的观点,则是站在宏观的角度,预测全年气候之趋势。这一系列的理论和推算演绎出复杂又具有逻辑性的天地自然之变化规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惊叹先祖们伟大而圣明的同时,我不禁又感慨传统中医的博大精深。</p>  <p class="ql-block">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如日为阳,月为阴;五脏应五运;六腑应六气;十二月、十二时辰等皆应十二经络,而十二经络与脏腑之间、脏腑又与身体的皮肤毛发、四肢百骸、营卫气血、精神情志等存在着对应关系。如《黄帝内经》曰:“病在肝,愈于夏;夏不愈,甚于秋;秋不死,持于冬;起于春,禁当风。…”故此,孙老师在讲授经络养生时,以幽默又不失哲理的表述,巧妙地将五运六气和藏象学说穿插其中,触类旁通,形象地阐释了天人相应的中医理念,并细致地传授“司外而揣内”的中医诊断技巧,让同学们掌握辩证、有的放矢的养生知识。同时,孙老师将“法于阴阳,和于数术”的养生之道,应用于具体的养生方法和饮食配伍中,简单而行之有效,这种熨贴人心的教学例子不胜枚举。</p>  <p class="ql-block">  今年是甲辰年,甲己化土,因甲为阳干,属土运太过之年。全年岁气为大阳寒水司天,太阴湿土在泉,这就意味着上半年气候偏于寒冷,下半年气候偏于阴湿,全年以寒湿为主,主要表现为腹胀、消化不良、身体酸痛等,养生重点是护脾养肾。</p>  <p class="ql-block">  当下正值三之气,主气为少阳相火,客气为太阳寒气。如孙老师所讲,因夏行冬今的气候特点,寒热之气相交,会出现忽冷忽热的天气,同时,又降雨多,湿度大,特别对于阳虚或寒性性质的人来说,更要注意不可贪凉,运动出汗及时擦干,防止寒湿邪乘虚而入。另外,这个时节易出现寒包火现象,会有感冒、气郁不舒、体内燥热等不适症状。所以,这一时期的养生重点是防寒保暖,护好心脾,饮食偏温。孙老师又点醒同学,因太阳寒水与足太阳膀胱经和手太阳小肠经相应。膀胱经主一身之表阳,又与肾相表里,保证膀胱经的气血运行通畅,即可防寒邪,又为肾提供充沛的气血。同理,心与小肠相表里,小肠经的功能直接影响到心脏,火生土,土过又克水,这种五脏六腑间相生相克的关系告诫我们养生要借鉴古人的智慧,着眼于重点,放眼于全身。</p>  <p class="ql-block">  因为热爱中医,在期盼中开始;因为努力学习,在收获满满中结束。此时此刻,我和同学们一样,深怀感激又心生不舍,感激孙老师的辛苦付出和诲人不倦,欣赏其启发+互动式的教学风格,即营造出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又建立起亦师亦友般的师生情谊。同时也感谢李敏班长的恪尽职守,让班级成为一个充满活力、凝聚力和亲和力的班集体,期待下学期在《易经》课相聚,希望寄托于未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