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前夕话家访

松风悟月

<p class="ql-block">  有件事,一直积郁在心头多少年,每每想起它,总是让我难以释怀。开学前夕,与朋友闲聊,自然提及有关教育问题,它再一次的在我心中泛起,久久萦绕脑际,那就是在我的教育生涯中曾经经历过的一次次家访。</p><p class="ql-block"> 说起家访,对于老师,尤其班主任老师,那是太普通不过的一种教育行为,也属本职工作。对班里的学困生,特别是对那些心理及情感方面存在问题的学生,那就不可避免的需要与家长取得联系,加以交流和沟通,以便了解实情取得共识,通过家校合力,才能获得更好的教育效果。</p><p class="ql-block"> 当下,网络通讯如此发达,由早期的电话、短信、家校通到如今的微信、视频等方式,确实为家校联系提供了相当的便捷,也为老师省却了诸多的麻烦。但在三十年前还没有手机通信的那个年代,作为班主任的我,无论是学校安排的应尽工作,还是加强班级管理的自我需要,不管学生家庭离校多远,也不论是在严寒酷暑的冬夏季节,有时甚至冒着风霜雪雨、踏着泥泞的小路,仍会心无怨悔地一路打听寻找着学生家的住所,前往家庭去和家长面对面的交流。</p> <p class="ql-block">  记得有一年暑期刚过,为了迎接开学初省级普教专项检查工作,学校将教师分为3人一组,下了死命令硬任务,要求走访家庭,无论如何都要把辍学的学生动员返校复课。各位老师领了任务,自然各尽其职,软硬兼施,使出浑身解数,力求完成学校布置的硬性任务。尽管如此,经过核实和统计,其结果仍然达不到省级普查的达标指数,学校便又加大力度,再度重申此项工作的重要性以及完成任务的必要性,同时要求任务已完成的教师协助那些困难的老师,再度深入家庭反复动员。当年,我自然属于协助者之一。那一次,我至今还清晰的记得,有两个家庭真的让我很受感动。如若没有深入家庭真正了解情况的话,往往都会简单粗暴的责怪学生及家长不配合学校的工作。其实,当你真正走进一个家庭了解实情后,便会就此改变你的看法。当年,在我走进其中一位辍学的男生家门时,全然被当时眼前的一幕怔住了,低矮的房屋内一片昏暗,简单而零乱的床铺紧挨着锅,几张凳子歪倒在散乱的饭桌旁,举目四望,满屋子也不见有什么家当,不可谓不是家徒四壁。当家长得知我们的来意后,窘迫的他们满脸流露出茫然的神情。身为农村出生的我,在与他们的交流中,也完全能够理解他们当时的处境和艰辛,甚至心生怜悯。他们说眼下的生活实在困难,孩子学习成绩又不好,实在看不到日后的任何希望,倒不如跟着村里的人外出打工早点去挣钱。事隔几十年,我已记不清当时是怎么跟家长交流沟通的,家长竟然应允一星期后孩子保证回来去上学。现在想起这事,我都有点佩服自己。这绝不是发生在哪个贫困山区,为了鼓励孩子改变命运而发愤苦读的励志宣传片,而是实实在在就发生在当年就已较为发达的沿海地区的一件真实故事。</p> <p class="ql-block">  另一位是女生,因母亲生病无人照顾而辍学在家。那一天,我们几位老师头顶烈日,骑着自行车一路前行,在当地村民的引领下,我们来到了那位女生的家。当时,那位女生并未在家,家里就她母亲一个人卧病在床。望着眼前的一切,我们几个面面相觑,谁也没有开口作声。据邻居说,他们看到该生和她父亲下地干活去了。当时,也许是因为出于职业的本能,亦或因为被眼前的现实所感动,我竟然邀请了当场的一个邻居带我们去她家的田地里找她。走到田间,西斜的夕阳已将我们几个人的身影拉得好长。我们近距离的看到她在和她的父亲一起弯腰劳作。她发现了我们后,表现出手足无措面露羞怯的神情。像这样一位懂事孝顺的孩子,辍学肯定不是她的本意,只是因为家境所迫出于无奈,为了照顾她的的母亲,不得不放弃自己的学业而过早的承担起操持家务和田间劳作的重担。当我们了解实情后,也为这个女生的境遇而感到心酸。当时我对他们并没有过多的说教,既没有强调读书对一个人有什么好处,更没有生硬的普及什么冰冷的义务教育法,只是和家长站在田间,当着他孩子的面随便的聊了聊,并表示理解和同情他家的处境,同时也为他家的女儿初中还未毕业就过早的回家务农而流露出婉惜的情绪。最后,也不知是因为我的真情打动了家长,还是因为被我当时微不足道的支助所感化,家长当场应答孩子第二天就返校。说心里话,当时我并不抱多大希望,我也非常理解和同情特殊家庭所遇的疑难困惑,也很理解辍学学生的矛盾心理和艰难选择,一边是家庭窘境无奈所迫,一边是个人对上学读书的渴求。几天之后,当我得知这两位学生果真返校了,我真的为此而感到高兴。我既为完成学校布置的工作而感到高兴,也为辍学的学生能够重返校园而欣喜,更为纯朴善良的家长在无奈的情形之下能够做出正确的决择所感动。至今回想起来,当初的那一幕,就像我生命旅程中掀起的一朵小小的浪花。</p> <p class="ql-block">  同样是家访,有时能让你感到欣喜和感动,有时则会让你觉得因无助而心痛。</p><p class="ql-block"> 时间退回到1997年的夏日,那一届,我班有个女生,她长得眉清目秀,生性内敛而羞怯,课堂回答问题时总是腼腆得脸红,但文化课成绩本也中等偏上,即便中考升入重点高中无望,但顺利毕业那是自然的事情,可是结果恰恰出乎人的意料,竟连一张初中毕业证书也没能领到。情况是这样的,当年中考监考,为了保证考试的公平、公正,各考点的监考老师由各校互换对调。在那唯分数论的年代,全县同轨科目的老师在排名考核中,一分之差排名不知悬殊多少,这将直接影响老师的晋职晋级,还是作为选拔教师进城的重要衡量指标。在无法提升自己成绩的时候,唯一能做的就是想方设法尽可能的压低别人成绩,从而可以达到自己在排名中的优势,即所谓的压低别人抬高自己。这是当时同学科教师相互之间攀比所形成的一种所谓内卷的无耻选择,这不能不说是极个别教师品德低劣的一种表现行为。也许是我自己以小人之心度了君子之腹,当然,从人性的弱点而言,即使是受过高等教育,具有良好师德风范的教师也不敢全都排除之外。就在那一年的中考考场,与我同学科的监考老师不知何故与我班的考生杠上了,到了考试中场,那位同学莫名其妙的就被那一场的监考老师以涉嫌舞弊被投诉到考点主任处。为了维护监考老师的权威性,处理的结果竟是本场考试以零分计算。当我回校后,我班同场的考生纷纷向我为那个女生鸣不平,叫冤屈,还说某个监考老师在考场频繁走动,嘀嘀咕咕挠乱考生安静答题。</p><p class="ql-block"> 当时,我没有任何理由去为那个女生申诉,只是在想那个女生接下来将如何去面对同学、老师和她的父母?将来长大成人后又如何将此遭遇向自己的孩子诉说?第二天,我照常去外校参加监考,只是后来听说了之后的两场考试她没有参加。本该属于她坐在那里奋笔答卷的课桌却一直空着,没有留下她任何痕迹的考卷,却静静地躺在那张考桌上随风飘摇……</p><p class="ql-block"> 没有毕业成绩,又怎能领到教育主管部门颁发的毕业证书?毕业留念合影的那一天,她自然也没有参加。与其同窗共读整三载的同学,一个个对她表示婉惜和遗憾,而作为班主任的我,当时更是为此感到无比的心痛。我努力的寻思着,想找一办法尽最大的可能去安慰她。随后,在她同村同学的引领下,我带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走进了她的家。她的父亲见到我后,神情愤然的向我诉说着他的女儿在家委屈得哭过不知多少回。最后他以恳求的口吻请我无论如何能帮他女儿弄一张毕业证书,留着好为日后外出打工用。那一刻,我不知道说什么是好,只是站在一旁,一边微微点头,一边静静地的听着……也许在当时,那就是对他们的一种最好的宽慰。</p> <p class="ql-block">  如今,几十年过去了,每每想起这事,总让人有种说不出的滋味。当初的那场考试,或许那位学生真的有作弊行为,理应受到"执法如山"的应有处罚。或许那位监考老师在考前因受某事的刺激而影响了情绪,进而在考场中作出了过分的反应导致那位考生的遭遇。其实,作为监考老师,考场即使有人作弊,也应先向考生有善提醒,如果考生再犯可提出警告,实在不行,最后再按条例处理也未尝不可,如此而为,完全可以避免事态的进一步发展。假如监考老师当初真的没有我小人之心所揣测的那种行为,而是君子大度豁达一点,本着对孩子一生负责的态度,也许本就没有此事发生。假如那位考点主任,即使以"法官"的态度坚持"违法必究"的原则来对待此事,也应该注重以事实为依据,拿出考生舞弊的"作案"证据才是。假如这位考点主任当初稍稍本着"教育"即"救人"的理念,其结果也就不致于此。唉,现实毕竟是现实,又怎能按那么多的"假如"来行事。当然,我也并非在为那个考生作任何的开脱,只是对该生的命运作番无谓的感慨。说心里话,也许当初谁都没有错,我没有资格和能力去评说造成这一事实的真正根源,此类情况过去存在,即使现在和未来,又有谁能说不会再发生。在当年那样的背景下,那个学生也许仅是无数个受害者之一罢了。或许这就是命运吧。</p><p class="ql-block"> 一个人的成长,宛如一棵郁郁葱葱的参天大树,年轮记载着他多年留下的每一个足迹。回首往事,我又何偿不是如此,在我的人生旅程中,曾有许许多多的人和事让我难以忘怀,如今已深深的烙印在我的脑海中。此刻,我想借美篇这一宝贵平台,将曾经经历过的这一不寻常的家访之事留存于此,于是,便随以拙笔将其简而记之。</p><p class="ql-block">(假如当年的那个学生看到此文,请以淡然的心态来对待,毕竟此事已过去多少年了,权当你精彩人生中的一次小意外)</p><p class="ql-block">文字丨松风悟月</p><p class="ql-block">2024-2-18</p>

监考

老师

家长

女生

家访

考生

学生

辍学

当时

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