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铁之路(3): 良师益友

康毅滨

有智者说过,一个成功女人的背后,都有一个伟大的女人。😎<div><br></div><div>我把韩文的三篇大铁博文仔细读完之后,发现她的成功秘笈是有一个超级给力的闺蜜。韩医生报名了2018年11月亚利桑那大铁后,开始学游泳,到了3月初她的教练看她实在进步缓慢找了个借口把她给弃了。无奈之下韩文找到当时刚刚开始做专业铁三教练的好友杨高兴(Joy), 冒着掀翻友谊小船的危险请求她做自己的教练。两人携手成就了那段用不到一年的时间从不会游泳到完成大铁的传奇。</div> (2018年亚利桑那大铁, 杨教练在终点线给韩文戴上Finisher奖牌。)<div><br></div> (俩闺蜜同框是这个样子) 我仔细看了杨教练在她社交网页包括上的帖子,发现她自己也有从身体状况堪忧到完成包括大铁终极目标Kona世锦赛在内的八次大铁,并成为专业铁三教练的励志经历。<div><a href="https://www.facebook.com/tri.coach.joy"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脸书</a> <a href="https://instagram.com/tri.coach.joy?utm_medium=copy_link"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Instagram</a> <a href="https://youtube.com/channel/UCbeLwOE1Lfb3TDMNMbP-ZAQ"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油管</a> </div><div><br></div><div>下面这段是她在脸书上的一个post,我把它翻成中文。</div> "My journey began 11 years ago, at the end of October 2008. I was out of breath and feeling like having a heart attack 5 minutes after running on a treadmill.<div>我的健身之旅始于2008年10月。我第一次在跑步机上跑了5分钟就喘不过气来, 觉得马上就要心脏病突发。</div><div><br>That's where I started this journey, my Son was 2 years old and I weighed about 185lb.</div><div>那时我的儿子两岁,我的体重185磅。(注:我找教练要求以图为证未果,大家自行脑补一下。可以有太阳帽墨镜, 严禁纱巾,教练最烦纱巾大妈。🤣)</div><div><br>At that moment, in a hundred years, no matter what you will say, I will not believe I can accomplish any of these:</div><div>在那个时候,我无论如何也不会想象得到, 我能够做到以下任何一项:<br><br>October 26, 2008: first time, 5 mins running on a treadmill</div><div>2008年10月26日, 第一次上跑步机 ,跑了5分钟。</div><div><br>November 27, 2008: first ever 5K @ Turkey Trot</div><div>2008年11月27日, 感恩节火鸡跑5公里。</div><div><br>January 1, 2009: First ever 10K @ New Year Run<br>2009年1月1日, 第一次新年10公里跑。</div><div><br>March 22, 2009: First ever Half Marathon @ Mermaid Run East Bay<br>2009年1月1日, 第一次半马, 东湾美人鱼跑。</div><div><br>December 5, 2010: First ever full Marathon @ California International Marathon.<br>2010年10月5日, 加州马拉松首马。</div><div><br>April 9, 2011 Bought my very first road bike after many running injures.<br>2011年4月9日, 跑马反复受伤后, 我买了第一辆路车。</div><div><br>October 2012, first time in my life I learned how to change a breath in breaststroke swim.<br>2012年10月,学会蛙泳换气。<br><br>June 16, 2013: The Reservoir Morgan Hill Olympic Triathlon<br>2013年6月16日,第一次参加Morgan Hill水库奥运距离标铁比赛。<br><br>July 14, 2013: Vineman 70.3<br>2013年7月14日,第一次参加Vineman 70.3半铁比赛。<br><br>November 17, 2013: Ironman Arizona 140.6<br>2013年11月17日,亚利桑那大铁。</div><div><br>July 13, 2015: Vineman 70.3<br>2015年7月13日,Vineman 70.3半铁。</div><div><br>September 22, 2015: Ironman Lake Tahoe 140.6<br>2015年9月22日,太浩湖大铁。</div><div><br>July 30, 2016: Ironman Vineman 140.6<br>2016年7月30日,Vineman大铁。</div><div><br>May 13, 2017: Ironman Santa Rosa 70.3<br>2017年5月13日,加州Santa Rosa半铁。</div><div><br>June 11, 2017: Ironman Boulder 140.6<br>2017年6月11日,科罗拉多Boulder大铁。</div><div><br>October 14, 2017: Ironman World Championship Kona<br>2017年10月14日,夏威夷Kona大铁(世界锦标赛)。</div><div><br>November 19, 2017: Ironman Arizona 140.6<br>2017年11月19日,亚利桑那大铁。</div><div><br>Start coaching triathlete since November 2017</div><div>2017年11月, 开始做铁三专业教练。<br><br>July 29, 2018: Ironman Canada (Whistler) 140.6<br>2018年7月29日,加拿大Whistler大铁。</div><div><br>July 7, 2019: Challenge Roth (Germany) 140.6<br>2019年7月7日,德国Challenge Roth大铁。</div><div><br>Now I am an 8 x Iron-distance finisher, a Kona Finisher, an ISSA certified sports nutritionist,certified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coach, Ironman certified triathlon coach and Trisutto certified elite coach.</div><div>如今我已经完成了8个大铁, 并且是铁三专业教练,Trisutto 精英铁三教练,以及国际运动科学协会认证的运动营养师和力量和调理教练。<br><br>Anything is possible!<br>一切皆有可能!"</div> (Joy与Trisutto 精英铁三教练Brett Sutton探讨铁三运动员训练。 以上图片来自杨教练Facebook。) 杨教练的经历中让我最感兴趣的是那句“跑马反复受伤后买了路车(开始铁三之路)",因为2019年初的我,正走在跑马反复受伤的路上。 我在2018年11月18日的费城马拉松赛跑首马前的频繁长途旅行限制了我赛前的训练。赛前一个多月,我快速增加训练里程,反而导致左脚踝严重受伤。虽然我仍然设法完成了费城首马,但过程十分惨烈,在18英里和22英里之间严重抽筋,最后几英里心率飙到将近180。<div><br></div><div>跑完费马后,为了让跑伤的左脚踝得到喘息的机会,我停止跑步3周。12月中开始, 为了准备2019年4月28日的新泽西马拉松,我慢慢恢复跑步,每周跑量从20英里增加到2019年1月底时的35-40英里。从2月开始,我按照跑马人经典的AM55 (Advanced Marathoner)12周计划训练,每周跑量将在3月下旬到达每周55 英里(大约88公里),然后逐渐减量。然而到了3月中旬, 我那还未痊愈的左脚踝的痛感已经越来越明显,甚至无法在稍微不平的普林运河步道上跑步。除此之外,脚掌,小腿等也都纷纷出现问题,因为这些部分的肌肉和肌腱不得不更加努力地工作来补偿虚弱的脚踝。那段时间,每次长跑后我的脚踝经常酸痛和肿胀,早晨下地后要过好长一段时间热身后才能正常走路。维持每周30英里以上的跑量已经越来越艰难。我心里很清楚,如果按照AM55训练计划继续增加跑量,我很可能重蹈费马前训练受伤的覆辙。</div> 除了腿部的伤,我的左肩,左背和左臂的酸痛从秋天开始逐渐加重。具体的诱因并不清楚,但估计和长时间办公坐姿不对引起的劳损,跑步姿势不正确,还有旧路车与身体不匹配导致长时间骑行后腰酸背痛等等都有关系。到了2019年初,肩背的伤痛已经严重到骑车上班时左臂无法伸直够到车把,坐在电脑前工作或开会时会酸痛到坐立不安。不得已,我每周都要花很多时间去做至少2-3次理疗和两次颈椎按摩或者针灸以减缓疼痛。 就在这时候,我听说正谊队长往铁三坑里灌了韩医生的大铁鸡汤后自己直接跳了坑,找杨高兴做教练,开始准备参加2019年的亚利桑那大铁。于是我通过队长的引荐联系了杨教练,希望也能成为她的OnCloud9 Tri铁三俱乐部队员,并根据我的情况和锻炼目标设计合适的训练计划。 杨教练仔细研究了我在Garmin上的训练记录,并问清楚我的主要目标(用自由泳参加2019年夏天的标铁比赛, 在1-2年内达到年龄组入围波士顿马拉松的成绩3小时20分,以及最终完成大铁)。她说她会用她的师父,训练出包括Daniela Ryf, Chrissie Wellington等多位铁三世界冠军的Brett Sutton的训练方法安排我的训练,用对脚踝没有压力的高强度游泳和骑车训练来提高我的有氧体能,同时减少跑量避免重复受伤。 这和传统的马拉松训练会大有不同。她希望即使我不能马上理解也要尽量按照新的方案训练。用她的话,就是:"100% trust + 100% commitment +强大执行力才会有好效果。" 2019年3月20日,我正式开始按照杨教练的安排进行训练。杨教练在加州,她训练的队员除了韩文也在加州外,其他人分别在美国各地。每天的训练计划教练都提前一周在Training Peak (TP) 上安排好。我们的训练数据她在TP和Garmin上都可以看到,及时提供反馈和调整计划。这时距离新州马拉松还有大约一个月,本来周跑量应该要增加到最高的55英里,包括周末的20英里。可是我实际只跑了37英里,但是多了5个多小时高强度室内自行车和7000多米的游泳,实际上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比如,按照传统马拉松训练周期,在3月24日我需要有一个20 英里长距离跑。取而代之的是,教练安排了在1小时15分钟高强度室内自行车骑行之后马上接着两个小时的brick跑步,模仿马拉松的下半场。而且骑车和跑步都要求越来越高的努力程度(Effort)。 这比直接跑LSD 20 英里更难,但保护了我有伤的脚踝。 令我惊讶的是,在 2 小时15英里的板砖跑(Brick run)中,我不仅做到了越跑越快,而且取得了半程马拉松距离的个人最好记录1小时41分。最重要的是以前跑长过10英里距离就会脚踝脚掌不适甚至疼痛,往往要休息1-3天才能恢复,现在却不再有这种痛感。这除了运动前的充分热身以及对脚腕的针对性拉伸,还因为杨教练根据我的跑步录像改变了我的跑步姿势,把步频从185提高到200,昂头挺胸跑步,身体不再前倾,在提高跑步经济性的同时也大大减少对脚的压力,并且缓解了脖子和头部前倾引起的肩背酸痛。经过两个多月的游泳训练和教练安排的拉伸, 我那久治不愈的肩背伤也慢慢地自行痊愈了。 (3月24日16英里板砖跑过程中打破了半马个人最好记录) 在传统的马拉松训练中,每次训练都有相应的配速要求。在我开始跟杨教练训练后,她要求的第一件事就是在跑步过程中不再注意配速,最多只关注步频,只有在跑步完成后才知道自己跑了多少配速。在训练中唯一重要的标准是自我感知的努力程度(容易、中等、中强和全力以赴MAD)。这种方法训练, 不会因为天气、健康、情绪、疲劳、工作压力等而达不到目标配速而沮丧,也不会在状态爆棚时给自己设限而未能达到超越自己的更高水平。尤其是杨教练采用的Brett Sutton训练理念中特别强调在比赛中要用越来越高的effort在后半程发力,这需要在训练中培养非常强大的意志力和体能。 就这样训练了3周后,我参加了4月14日的Rutgers半马比赛, 作为新马前的热身。因为比赛前一天我才从意大利开会回来,而且两周后就是新马,赛前杨教练制定的计划是前半程放慢速度,后半程才可以提速,跑成一个保守的tempo run训练,而不是以PR为目标的拼尽全力跑,以免脚腕再次受伤或者过早达到训练巅峰。虽然比赛当天天气异常湿热,很多人跑崩, 我却跑了一个轻松自在的半马,后半程一路超人,完成了一个完美的negative split,甚至当天下午还有体力继续完成教练安排的一小时跑。1小时46分的成绩在年龄组200多人名列第24,和2018年底的普林半马时间差不多,但平均心率低了10。<br> (2019年Rutgers半马每英里配速表) 两周后,在跟随杨教练进行训练整整 40 天后,我以3小时40分完成了新泽西马拉松,比我 2018 年 11 月在费城的第一场马拉松快了 23 分钟,和赛前在跑群里的自我预测分秒不差。按照教练的安排,我前半马跑得轻松愉快,后半程也留有余力,只是到了最后6英里应该提速时因为穿了鞋子和袜子不合适左脚起了两个大水泡,加上最后几英里是高低不平的木栈道,不想不小心伤了脚而没有尽力完成。 (新马终点) (很荣幸与年过花甲的邱峰老师并肩跑完最后6英里赛程,完成他1年中跑完50州64马的最后一站。) (与同是杨教练铁三队员的正谊队长和师兄Billy在新马同场竞技。Billy也是根据杨教练的Rehab and Rebuilt program在跟腱拉伤四个月后马拉松PR了20分钟跑出3小时30分。) (参加新马的阵容庞大的华人跑团) 训练方法的变化,让我的脚伤和肩背伤得到缓解,并重新开始享受锻炼的乐趣而不是每次跑步都时时刻刻惦记着脚踝。日本小说家兼马拉松爱好者村上春树在他关于跑步的书中说到: "疼痛无法避免,磨难却可以选择" (Pain is inevitable. Suffering is optional)" 这句名言估计忽悠了很多人。在马拉松训练中必须忍受痛苦和受伤,这似乎是许多天赋异禀的顶级运动员都无法避免的命运,更不用说身体条件差很多的普通跑者了。 <br><br>许多人在中年才开始跑马,已经过了健康的巅峰期,并且带着年轻时留下的伤。马拉松训练的压力具有造成新伤或加重旧伤的固有风险。马拉松训练需要强大的意志力,但这并不一定意味着我们必须忍受痛苦和伤害。遵循不适合个人情况的计划实际上可能会导致身体被逐渐拖垮(tear down),甚至在比赛开始之前已经崩溃。这和提高跑步增强体能(build up), 让身体越来越健康的初衷正好背道而驰。杨教练通过跑步、骑车、游泳的结构化训练,让我的整体有氧能力得到显着提升的同时避免了无谓地受伤。如果要修改村上春树的名言的话,应该改成: "努力是必须的,伤害是可以避免的 (Hard work is mandatory, injury is avoidable)"。 <div>除了4月底的新马,我训练的另一个主要目标,是要在7月的新州标铁比赛中用自由泳完成游泳部分。因为自由泳比蛙泳大大节省腿力,只有掌握了自由泳才有可能参加半铁和大铁比赛。在这之前我靠着看油管录像自学自由泳,基本动作会了,但是在此后的7年一直无法掌握换气。3月20日我开始和杨教练训练的第一天的内容就是2000 码 (1829米) 的游泳,包括蛙泳热身和1250 码自由泳 (10x25 和 10x100 码)。这个一般人40分钟可以完成的训练,我用了将近两个小时才完成,因为每游完 25 码我就要趴在池边大口喘气几分钟。那天正好是普大放春假, 游泳池里基本上就我一个人在那里挣扎着。救生员看着我那随时都要呛水下沉的样子,估计纠结了半天是要救还是不救呢。<br></div> (2019年3月20日第一次游泳训练时拼尽全力游25码自由泳是这个样子的。) 那时正还是冬春之交的寒冷天气,每次游泳训练我都不得不拖着自己去游泳池,而训练要求的连续自由泳距离每隔2-3天都会加倍。一周之后,我有些撑不下去了,戴着脚蹼草草完成安排的训练。教练看了Garmin训练记录后马上微信追了过来,我坦白交代后教练说这样是瞎搞,时间不够可以联系她更改计划缩短内容,但不能随意减少effort或难度。她说“你还没有爱上游泳。每次去都会有纠结。每一次游泳第一步就是mind game, 这是每一个人都要面对的,这是一个意志坚定的过程。希望这是你最后一次deviate plan。” 我自觉是一个很自律的人, 自从小学以后大概就没有被这么严厉批评过。这对我是个警醒也是鞭策。从此以后,教练的每一次游泳训练安排我都不折不扣地完成。神奇地是,游泳的每一次顿悟和突破性进步,往往是在精疲力尽后再一次扎入水中游下一个lap时取得的。只有这种情况下身体才会放弃无效的挣扎, 试着用新的方式与水为友。 一个月后,在新马赛前的最后一周,我连续三天做到了不停歇地连续游1000多码,开始有信心在标铁比赛中完成1500米的游泳。马拉松训练周期最后一个月的高强度游泳训练,不仅让我离第一个训练目标触手可及,额外的好处是体能水平的整体提高并避免脚踝重复受伤。教练后来说,这样的训练安排,目的在于让我完成一件自己觉得不可能的事,这是马拉松比赛前最有效的构建自信心的心理准备。 (新马前最后一个月训练,跑步减量, 但游了35千米。) 新马结束后,天气转暖。我5月11日第一次去茶湖进行开水游泳训练就做到了连续游3000码,虽然是穿着保暖和增加浮力的胶衣而且是很慢的每百码3分钟的速度。到了五月底, 我在游泳池连续两天完成了3000码不间断游泳,教练认为我可以算是真正掌握了自由泳。 (学自由泳2个月,从只能连续游25码自由泳到连续游3000码并逐渐提速。) 可是这一年的茶湖似乎有了新的成分。5月11日游完茶湖后到了下午就牙痛头痛得痛不欲生。同样跳了铁坑一起去茶湖游泳的邻居老艾医生紧急诊断后确定是急性鼻窦炎。躺平了一周鼻窦炎总算好转后我从此对茶湖有了心悸,改成去普林以北的Randolph湖训练开水。直到7月14日新州标铁前最后一次开水训练,Randolph湖名额已满,不得已我冒险再去茶湖。正好老艾有国内大佬朋友来拜访,很有兴趣看我们怎么在茶壶里训练游泳。于是我自告奋勇开着97年Camry一起去茶湖。可是这回Old Faithful半路抛锚了,三个人临时加了力量训练把车推到路边停车场然后叫了Uber去茶湖,结果只够时间草草游了1800码。回来后我又开始鼻窦炎发作,还好可能因为这次游的时间短,症状没有第一次严重。回头想想,可能Old Faithful确实对主人非常忠心耿耿,不惜以自残阻止我再次去茶湖中招。只不过这下让老艾的大佬朋友领教到美帝已经没落到藤校教授只能开20年老旧车的地步,也让我不得不同意太太要求我买新车 (听好了,是汽车,不是自行车!) 的要求。😂😂 (老艾,队长,灏哥和我) 5月底的鼻窦炎刚刚恢复过来后,我并没有马上投入新州铁三前的大运动量训练。越野队的王晞,袁贞等几位越野达人已精心策划了儿童节的大峡谷穿越。参加的22人分成三组,一组7人由北到南,一组7人由南到北 (R2R),早晨4点出发,一组8人南到北到南两次穿越,包括牛组6人提前一天晚上9点出发,牛牛组两个女生王晞和迷你姐早晨3点出发全程跑步双穿 (R2R2R)。四组人大约都在傍晚7-9点完成R2R或R2R2R,途中在不同地点多次会师。<br> (上:南北对穿的两个小组在谷底会合。下:完成R2R2R双对穿的大牛们。) (队友盼星按照GPS记录做的大峡谷单向R2(北到南N2S,南到北S2N)和快慢两组双次穿越(R3)实况路线记录,再现了晚上9点出发死磕的R3-1,如风的R3-2,一路摆拍被总队长王晞警告后才加速赶上的N2S,稳扎稳打的S2N,路上的追赶和无数次会师,以及最后四组几乎同一时间到达的圆满结局。) (17小时跑完来回两次大峡谷穿越的晞牛和迷你姐) 我所在的N2S组从大峡谷北缘到南缘穿越。早晨4点天蒙蒙亮出发,到晚上8点暮色降临时到达,历经16小时,一个马拉松距离,爬升1500多米,从出发时摄氏3-4度的冬季气温到谷底中午太阳暴晒下摄氏35度以上的盛夏气候。下坡时还一路欢声笑语,到了午后在暴晒下的爬升就是悲催的死磕。我的腰和髋部肌肉到半路就开始酸痛不已,好在小分队有自带按摩师张勤及时出手拯救。 (N2S组的7个童鞋们,从上到下从左到右是林合 (队长加戏精),晓彦,盼星,我,燕儿,张勤,三叔。虽然穿越最慢,得瑟却进行得最为彻底。) (村一级摄影师三叔在努力工作。) (有时还得兼职出镜C位。) (最后那无穷无尽的爬坡后真的快躺平了) 大峡谷穿越后我对野外徒步上了瘾,于是到了6月底全家又跟Kent和Lilly一家到加拿大洛基山浪了10天。 (Lake Moraine) (和Kent一家和他的朋友在Lake Ohara。Kent几次妙手回春,把Old Faithful从去废车场的命运中挽救回来。) (Valley of Five Lakes, Jasper National Park, Canada) 一转眼就到了7月底的新州标铁。和去年相对温和的天气不同, 今年的比赛碰上了这一年新泽西最热的一天 (最高气温摄氏37度, 体感44度)。 由于天气炎热,同一天举行的纽约标铁取消了,新州标铁组办方决定缩短比赛距离一半。 这次比赛我唯一的目标是用自由泳完成游泳比赛部分。虽然经过整整4个月的训练已经从只能气喘吁吁地游25码自由泳到可以连续不停游3000码,速度也达到蛙泳的速度,但在开放水域有很多肢体接触的比赛条件下游自由泳还是心里没底。虽然有四次在湖里的训练,但都是在穿胶衣 (wetsuit) 浮力大的情况下练习。比赛前一天通知由于湖水水温高达31度,将不允许穿胶衣比赛。<div><br></div><div>比赛一开始在被周围的人反复碾压的情况下游速远远低于在游泳池的速度,而且右偏严重,多游了好多距离。有好几次我真想换成蛙泳,这样至少可以快5分钟以上。但是想起这是这次比赛的唯一目标,可以真正检验前四个月艰苦的游泳训练成果以及为将来更长距离的比赛做准备,即使成绩再难看,我还是坚持用自由泳完成了比赛。 </div> 23分钟后游泳结束上岸转换骑车,这时候出了最大的幺蛾子。上车后先用右脚锁鞋踏脚踏板上锁,第一次没有上成有点着急,第二次用力过猛把大腿拉伤,几乎无法动弹。用一条腿先骑了四英里,时速16英里左右,被不少人超车,当时觉得可能要单腿完成骑车部分,然后走着完成跑步部分。好在右腿慢慢恢复一些,开始加速到21-23英里的时速,又反超了不少人。 到了跑步阶段,由于右腿不能用力,只能靠高步频保持一英里8分钟半左右的速度,一路超过了不少同年龄组的人,到最后50米还冲刺了一下。 (老艾铁三首秀,成绩惊艳。) (这次比赛穿上了杨教练自己设计,选材和定制的铁三比赛服,加上新路车,感觉一下子高大上了许多。) 2018年的比赛,越野群只有6人参加,过了一年后增加到20多人参加,包括好几个年轻的铁二代。队长张正谊依然毫无悬念的拿了65-69年龄组第一。 (照例是年龄组第一的正谊队长) (浩浩荡荡的华人铁三选手和志愿者) 新州标铁后下一个主要比赛就是9月8日的Garden State Fondo 105英里骑行比赛。 Gran Fondo (中文昵称 "大方肚") 是1970年代起源于意大利一项长距离高爬坡的骑车运动 (英文就是 "Big Ride"),相当于自行车运动中的马拉松。Garden State Fondo从华盛顿在美国独立战争时期一个重要的根据地Morristown出发,横穿新泽西到与宾州交界的特拉华河畔, 然后掉头回到Morristown。这是接近112英里大铁骑行距离的长骑,比我平时骑过的最长距离长了2倍左右,更难的是无数陡坡总爬升8000英尺(2500米)。为了适应如此高难度的爬升,我找了一个车流稀少的Dutchtown-Zion Road大坡反复练习上下坡。在8月3日那个雾蒙蒙的周六,我一出门把路车放上车时就扭伤了腰。到了群骑会合地点后发现头盔忘了带,犹豫了一秒还是决定回家拿头盔。骑到第五个也是最后一个hill repeat的大下坡时,一个早晨迷迷糊糊的送报人突然在我对面没有任何预警地车头左转(可能为了丢报纸)。我为了避免和那车直接对撞紧急刹车时失控,以每小时30多英里的速度摔出去。头盔摔裂了好几处,胳膊肘和膝盖好几处擦伤,并有轻度暂时失忆。这个经历我在复旦二年级时也曾有过。在一次踢球中我和猪队友头部相撞,昏迷了2小时醒来后只记得刚才踢进一个球但不知何年何月身在何处。杨教练坚持要我到急诊室做了CT检查脑部确保没有问题才放心回家。后来我才知道,在这个诡异的日子里,和我同龄的一个物理系的天才教授在法国霞慕尼攀岩时因为保护绳意外断裂不幸去世。而在前一天,和我有多年科研合作的一位乳腺癌医生在普林斯顿大学边上过马路时出车祸不治。后怕之余,我感觉在冥冥之中有天使保护了我。 (戛然而止的第五个下坡) (磨烂的骑行服,摔裂的头盔和伤痕累累的四肢) 有了这次事故后,骑Gran Fondo这样长距离路况复杂的路线我便格外小心。除了一些必备的安全措施 (前闪灯在大白天也一定要开着,护肘护膝,后视镜,免手提饮水系统),教练也仔细讲解了下坡尤其是拐弯时的控车技术。经过几次练习后我对车的控制也就更有信心了。Gran Fondo 前一天我还开车三小时把整条路线熟悉了一遍,并把赛道中所有的坡和急拐的路段做了个Excel表格贴在车把上随时提醒自己。 摔车一个月后,我用了大约7小时完成了Gran Fondo,只在第70英里处的休息站加水并休息片刻,全程爬坡没有下来推着走。对于这个结果我和教练都非常满意。我的骑车能力,应该可以胜任大铁的骑车部分。而且,我克服了这次事故带来的对路骑的心理阴影。<br> (参加Gran Fondo的普林路车群队友们) (胜利到达终点,一定不能忘了摆pose) Gran Fondo之后便是芝加哥马拉松前最后一个月训练,自我感觉状态爆表,最艰苦的节律跑都跑出了漂亮的梳子。 2019年的芝马可谓天时地利人和,蓝天白云摄氏6-10度的绝佳跑马气温,这次普林越野来了9人跑芝马,作为普林队友刘展和狠友王力泳的南开亲友团参加南开百年校庆芝马百人跑庆祝。 只是赛前补碳大餐太丰盛了,大鱼大肉吃撑了后还没见到碳端上来。😂😂 如此完美条件下大家纷纷PR,BQ,NQ,女子冠军也打破了世界纪录,我却是比新马慢6分钟的3小时46分完赛,和赛前预计3:30相去甚远。和教练分析一下原因可能是最后两周长途出差太多,途中不停地高强度工作。先去了希腊,回来两天后周三去香港,飞行16小时期间还处理了压力极大的一项工作,周四开会一天,周五飞回普林,周六飞抵芝加哥,周日就跑马。以前一直以为自己可以轻松对付时差照常工作,但是跑马这种高强度运动还是无形中很受影响。不过不管结果如何,第一次在外地参赛的经验教训还是十分宝贵。 (来自西雅图的师弟范丹, 跟随杨教练训练4个月,以3小时26分完成芝马,PR了16分钟。范总听从教练建议,提早三天来到芝加哥,以逸待劳。) 2019年的收官比赛是我每年必定参加的家门口的普林半马。从2015年第一次的菜鸟跑崩,第二次的佛系跑,第三次参加长跑队认真训练后的10几分钟突破,第四次带着脚踝伤PR,每次都有不同的体验。这一年普林华人长跑队倾巢而出,据说是组队参赛的队中人数最多的。但我10月一大部分时间在美,欧,亚三大洲兜圈子出差,完全没法正常训练。半马前最后一周得了飞机上传染的感冒咳嗽,犹豫了几天决定还是酱油跑一下,不然连续参加普林半马的记录就断了。起跑后按照教练安排在前半程压住速度心率,跑完6英里和9英里两个大坡后感觉体力还有很多富余,于是在最后三英里加速,一路超车,最后轻松冲线。 最后完赛时间和前一年PR时间差不多,但平均心率低了10,后半程比前半程快2分钟,一路无伤无痛越跑越快,是个完美的negative split,真正体会到教练说的体能强大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对比赛过程的控制自如。 (2015年我在离终点半英里的Jefferson路上跑崩,喘着粗气往前走。4年之后,即使有旅途疲惫和感冒咳嗽的困扰,依然可以一路加速完成半马,笑眯眯地冲刺通过重点。) (普林长跑队每年普林半马后的例行大趴。) 三周之后,张正谊队长在杨教练指导下首次参加亚利桑那大铁就获得<a href="https://www.meipian6.cn/2k9y07c1?first_share_to=timeline&first_share_uid=664958&share_depth=1%3Fshare_user_mpuuid%3D58986bdcef480db304649c2ed255e601&user_id=664958&v=5.4.0"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年龄组第一</a>并获得进军Kona世锦赛资格。队长身体力行地实践着 "一切都有可能" 这句IRONMAN座右铭。跑步教练灏哥也正式加入杨教练的铁三队训练。我的体能和前几年已不可同日而语,也渐渐地适应了杨教练的训练方法和理念,开始雄心勃勃地准备在2020年参加半铁比赛。但困扰着我继续提高的是教练精心安排的训练不断被繁多的出差和防不胜防的习惯性脚踝扭伤打断。脆弱的脚踝和羸弱的核心肌肉让我徒有强大的腿部力量而不能完全派上用场。 (给自己安排的2020年的比赛) 2020年即将来临,除了这个搞笑的神预测, 还有什么样的惊奇在等待着?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2021 康毅滨 Copyright 2021 Yibin Kang</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