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山,是每个漂泊游子一生的守望

㱔suǒ

<p>山是故乡的守望,山是游子的眷恋。我出生在大山里,从小在大山里长大,又从大山里走出去,走进城市的农村娃,天生对山有一种依恋,一种独有的情怀,注定此生与山有缘。</p> <p>故乡地处滇西大理,属于典型的半山区,土地肥沃、气候宜人、山清水秀,一直以来村子里的父老乡亲们过着富足而殷实的生活。</p><p><br></p><p>故乡的山连绵起伏,层峦叠嶂,把村庄包围成一个地势平坦,人杰地灵,三面靠山一面临水的小坝子(小盆地)。在坝子里放眼四眺,远方最多也就是三四公里之外的光景,难怪村子名叫三角里(据碑文记载,最初村名应该是山脚里)。</p> <p>一直以来,故乡的父老乡亲靠山吃山,但上世纪八十年代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一度时期,村民环保意识薄弱,加之人口密度增加,一座座山川已经被砍伐导致荒凉。</p><p><br></p><p>那时,虽然我年少,但也投入挑柴的大军,一个冬季下来,还是可以堆起高高的一垛柴火。1984年我家建土木结构的新房时,也跟风似的没少在故乡的山上砍伐过笔直标准的松木椽子、小方木做建材。村民们建起了小家,却毁了故乡森林,现在想想,都是有些后怕和自责。</p> <p>包产到户后,把土地视为命根子的勤劳故乡人,掀起“挖黑地”热潮,村民们靠着一把锄头、十字镐在故乡山上开垦出一片又一片的生荒地种植。年少的我经常也被母亲抓去一起开荒拓地,我家人口才五口,但居然挖了四五亩荒地。在肥沃的山地上栽烤烟、种花生、种包谷、种番薯、种五谷杂粮几乎每年都是大丰收,更是种未来和希望……</p><p><br></p><p>故乡的山上煤炭资源也极为丰富,一度时期是镇里的主要采煤场,过度开采挖煤,加上炼锌矿,让故土山川荒凉、满目疮痍。尤其,冬天,放眼四眺没有一丝绿意。</p> <p>故乡的山,迄今名字我还能准确记住,哪道山梁有野果,哪处山涧有泉水,哪里好放牛,哪里柴多……全部烂熟于心。真怀念童年时发生在故乡上的那些故事,那里留下我许多美好的回忆和说不完的童年往事。</p> <p>其实,小时候,喜欢爬到故乡最高那几座山头还有个缘由,就是可以遥望外面的世界,站在故乡高高的山顶上,整个坝子尽收眼底,能见度好时,甚至30公里开外的县城附近也能看得清清楚楚。</p><p><br></p><p>童年时去过最远的地方就是县城,而且只是偶尔能去。父亲在县城旁边的一个机械修理厂担任厂医,因此,我有条件去县城。大多小伙伴从未去过县城,甚至一些老人,一生都没走出过故乡的大山,去过县城。那时从老家每天有一趟固定的班车去县城,拥挤不堪,一旦错过,只能等第二天。每次从县城回来,小伙伴们羡慕地围着我听我讲进县城里的所见所闻,犹如听大戏。</p> <p>故乡地处滇西高原,故乡的山连绵起伏,层峦叠嶂,蜂峦起伏,争雄似地一座比一座高。抬眼望去,只看见重重叠叠的远山次第向天边延伸过去。故乡的山虽然谈不上险峻挺拔、巍峨挺立、气势磅礴、新奇秀丽,没有泰山那样雄伟,没有庐山那样秀美,更没有黄山那样俊俏,可我却对它心驰神往,魂牵梦绕,因为它给我力量、给我方向,给我毅力和坚强,更给了我飞得更高、走得更远的勇气和动力……</p> <p>故乡的群山像一个摇篮,把它怀里的小山村摇进梦乡。从儿时记忆起,就觉得故乡的山是那么的神奇、那么的富有、那么的无私。不论春夏秋冬,只要爬到山上,都有别样的感觉,都有事可做,都会收获而归,春天采野花、采松球;夏天放牛、割茅草;秋天采野果、捡蘑菇;冬天挑柴、开荒地……</p><p><br></p><p>正因为从小有故乡的山陪伴,迄今每到一处,我无不把目光投向山川,一有机会,就投入大山的怀抱。其实,名山胜水不乏,但还是行走在故乡山川最为亲切,最为踏实。</p> <p>靠山吃山,也许一辈子这些家乡的山都会带给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和力量,可以让我安于现状,享受故乡大山的滋养和庇护。但童年时常常站在故乡高高的山上,极目远眺,对大山外大千世界的非常好奇,渴望到远方走走看看,终于我踏上了进城求学之路,一步一步远离了我极为熟悉的每一座山。</p> <p>故乡的山,回响过我孩童时的梦呓,见过我蹒跚学步的身影,它一定会记得归乡游子的音容。这里有我的根,有我儿时的守候,有我内心说不完的故事,有我看不够的景色,剪不断的乡情,听不厌的乡音,有我萦绕不去的浓浓乡愁,无论我走到哪里,故乡的山都是我生命里抹不掉的印记。</p> <p>离开故乡的几十年来,无论是在求学途中、旅行途中,还是在生活工作的春城,每新到一地,我首先做的事情就是放眼看看四周的层峦叠嶂的山脉,因为对山我情有独钟。一有机会,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登山,但不尽然。</p><p><br></p><p>如今我虽在远离故乡的异乡扎根,但我会时常想念故乡的山,以及在山上发生的那些过往故事。每次回家,虽家乡还很远,但看到家乡的山峦,我顿时感到了一种踏实和亲切。大山在敞开怀抱欢迎我,迎接游子归家的第一位亲人正是大山。每次离开故乡,我都会静静地瞭望和端详着村庄四面的每座山,似乎在告别,似乎要把这儿时的记忆,带回自己的梦里。</p> <p>进入新世纪之后,故乡再也没有人挖黑地、挑柴,也不允许。现有故乡的黑地虽暂时没有被统一收回,但大多黑地重新统一规划,栽种上蚕桑树、果树、桉树,渐渐被树林覆盖。如今土地已经不是大家争抢的宝贝,黑地里也几乎没人种庄稼。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退耕还林等正在家乡推进。故乡的山又逐步恢复植被和生态,越来越美了。</p> <p>2020年清明,回到故乡祭祖扫墓,才进入故乡地界,远远就看到故乡层峦叠嶂、绵延不绝的山。晚饭后,顾不上奔波700多里的旅途劳顿,我和外甥女不约而同想到去登山。好久没有好好地再登过故乡的山了,过去蜿蜒曲绕、畅通无阻的山间小道已经被茂盛的树枝盘绕得寸步难行。每一步艰难的前行中手背、脚背不时被荆棘和枯枝刮出一道道血印迹,但我俩没放弃、更没抱怨,顺着四五座山梁走了近十公里的一大圈。</p><p><br></p><p>我不时,指着童年时爱挑柴的地方及自己爱砍的柴,不时向外甥女介绍。外甥女对我说:“二舅,能感觉你对故乡的山有很深厚的感情……”是呀!从小就在山脚下长大,又靠山吃山,故乡的山,孕育我高原情怀和大山精神,我对故乡的山是心怀感恩,也是心存敬意的!</p> <p>故乡的山让我终身受益。可以说,在我成长的每一步前进道路上,深受故乡大山的熏陶濡染,充分吸收大山的坚定执着、扎实苦干、图强进取、勇于担当的优秀特质,逐渐凝成自己大山般的精神。</p><p><br></p><p>感谢故乡的山对我的滋养,其实我一辈子都没走出故乡的山,故乡的山值得我一辈子的守望。</p> <p><b style="font-size: 20px;">后 记:</b></p><p><br></p><p>1992年8月11日(农历七月十三)清晨,父亲与世长辞,享年53岁,从此父子阴阳两隔。在父亲去世28年的日日夜夜里,父亲似乎从未离开,也从未走远……</p><p><br></p><p>今天恰是家父的忌日,也将此文献给离世28年的家父,愿家父天国安好!</p><p><br></p><p>父爱如山。父亲对于我就是一座挺拔而伟岸的山。这座山,孕育我生命、滋养我人生。这座山,给我依靠、给我力量、帮我长大。这座山,给我毅力,教会我坚强,还给我指引方向。这座山,让我站在山巅看得更远、飞得更高。这座山,不管我成功或失败,都默默地注视着我,即使承受风霜雨雪也沉着坚定……</p><p><br></p><p><b>感谢、感激、感恩美篇平台,让故乡的山、让父爱在此安放,在此永恒!</b></p><p><br></p><p><br></p><p> <b>2020年8月11日 于春城</b></p><p><br></p><p><br></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文字:原创</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图片:原创+网络(致谢原作者)</span></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