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 在1970年前后的“文革”期间,曾经活跃在白云矿区的教育系统“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的师和队友们,在阔别46年后,相约再次聚会在上海、北京等地,共同畅想和回忆“文革”期间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b></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 曾经年少的我们,在少年儿童时代共同演绎《红色娘子军》、《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样板戏和《收租院》革命传统剧目,深入白云矿区、农村牧区、包头市区参加各类文艺汇演,留下了深刻的童年记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于永红出生在白云矿区一个工人家庭,从小就是一个性格开朗、爱说爱跳的女孩子,因为长相甜美又有文艺特长,在上小学时的时候就被校文艺队选中,开始参加校文艺队的排练演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71年白云铁矿成立了文化馆,依托矿区一小、二小、三小、四小四个小学校的文艺骨干,成立了白云矿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于永红有幸成为宣传队的一员骨干。</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 宣传队初创时仅有一群年轻的小学生和几件旧乐器,条件十分简陋。在老师赵虹(现居住威海)、李春林(现居住在北京)、王慧荣(现居住在上海、三亚)、张美华(现居住在青岛)、曹成文(在包头居住)等老师担任导演、舞曲编排和艺术指导。</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 在宣传队的三年间,在学校老师和文化馆老师的精心指导和帮助下,相继排演了《红色娘子军》、《沙家浜》和《收租院》等剧目,在周边各个单位巡回演出,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曾多次参加包头市文艺汇演,在矿区几乎家喻户晓。各工矿企业和农村牧区等地几乎都留下了他们的演出的足迹。</b></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 有一次宣传队在包头市一宫汇报演出《沙家浜》全剧,于永红在戏中扮演《沙家浜》中一名小战士。在谢幕时,一位从兰州来参加比赛的篮球队员看这个眉清目秀的小男孩很招人喜欢,跑到台上把她抱起来问话,等于永红开口说话后,才知道小战士是女扮男装,他非常惊喜并连连夸赞。</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 白云矿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颇具时代特色。队员们每天排练节目,形式五花八门,以革命样板戏、歌舞、曲艺等形式为主。这支队伍能歌善舞、吹拉弹唱各显其能。 </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那个年月没有电视,没有录音机,只有八个样板戏的电影,我们演出的京剧曲目就是从电影里学习来的,在老师的导演和编排下,倒也唱得有板有眼,煞有介事。</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 矿区文艺队经常深入工地为工人们进行慰问演出,每到一个工地都会受到那里工人的盛情款待和热烈的欢迎。在为企业职工演出的同时,宣传队也到周边的红旗牧场、达茂旗、百灵庙等农牧区演出。演出路上受到工人、农民、牧民的热烈欢迎。可以这么说,在那文化生活匮乏的年代,矿区宣传队演出所到之处万人空港,很受欢迎。大人小孩都看得喜笑颜开,掌声热烈,气氛活跃。中国的老百姓是宽厚的,不挑剔自己的“艺术家”。虽然他们的文艺演出和专业文艺团体相比无论在表演和水平上都是无法企及的,尽管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是文革时期的产物,但确实起到了活跃工人、农牧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弥补文革期间群众文化生活单调的缺憾。</b></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 在当时,无论走到哪里,宣传队队员都是群众眼中的娇子。就像今天的歌星影星一样,也曾经受到的是最热烈的追捧。能够进入宣传队,成为一名表演者,会唱歌、会跳舞、能拉琴、会吹号,成为当时的年轻人最热烈的追求。如果能通过在宣传队的优秀表现,被选入某个部队文工团当上文艺兵,是每一个追求者心中最美丽的梦。</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 文革期间,学校基本处于瘫痪状态,正常的教学秩序被打乱,矿区宣传队这些小学生每天的任务就是排练、演出。演出一般都是在晚上,每天演出完回到家已经很晚了,虽然很辛苦但是很快乐,在演出的闲暇之余,几个男孩女孩还会相约去照相馆留住自己的青春倩影,作为永远的回忆。</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 在长期的排练、演出过程中,这些12~15岁左右的少男少女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大家在生活上互相关心,在艺术上互相帮助。于永红有晕车的毛病,到外面演出时,一上车大家就主动把她拉到前排座,给她递水和防晕车药。曹永娟同学,不慎被开水烫伤了脚,大家主动送上烫伤药,背着她上学、排练;在包头市东河区红星影剧院演出时,碰到很大的雨,大家肩并肩、手拉手地横穿过马路。1972年前后,在包钢宣传队参加培训,队员们都住在包钢招待所,正赶上包头市发生一次小地震,同学们惊慌失措乱成一团,张美华老师亲自安抚我们不要害怕,使我们安然度过了一次危机。</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 1973年以后,我们这些文艺骨干相继升入初中,离开了矿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但是热爱艺术、不懈追求同学们仍在各自升入中学的校园里担当文艺骨干,有的还把艺术表演作为终身事业,最终成为受人敬重的艺术家。扮演《沙家浜》里阿庆嫂的贾季元同学后来考进包头市京剧团,现已移居在加拿大。有的同学因艺术特长在招工、招干时得到格外关照。文艺队中的一部分人参加工作后继续活跃在厂矿的文艺舞台,有的人经过深造后成为企业、事业单位的领导干部,有的则通过努力,在工作岗位站崭露头角,成为各单位的技术、业务骨干。</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 四十几年风华岁月,弹指一挥间。当年的我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如今,我们已是几近不惑,正值人生的壮年,正经历着风雨、阅读着沧桑。人在年轻的时候可能不是很在乎过去岁月中曾经发生过的事情,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就明显的怀旧起来。</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 在包头市的队友们每年都在一起聚会,互相关心互道珍重。近年来,我们通过电话、网络、微信将散落在祖国各地的队友们联系在一起。部分同学应邀到上海、北京与移居当地同学欢聚一堂。每当我们想起46年前共同排练、演出的这段历史,常常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于是我们到处收集当年的演出的剧照和生活照片,写下少年时期的欢歌笑语,尽管我们参加工作后历经坎坷、困惑和痛苦,但我们仍然笑对人生,那些少年儿童的往事都成为珍贵的回忆和力量的源泉。对大多数人来说,小学时代那段火红的记忆,永远是心底里最值得珍藏的一段经历。即使在46年以后,当年熟悉的音乐一响起,我们总是热血沸腾、翩翩起舞。</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 岁月改变了容颜,时光流逝了浪漫,现实击碎了梦想,但同学情谊变的更加醇厚绵远。同学的情谊滋润着我们的退休后的生活,温暖着我们彼此的心。需要帮助的时候第一个到场的是你--我的同学。遇到困难的时候第一个伸手的是你--我的同学。被遭遇困惑困扰的时候听我倾诉的是你--我的同学。我们已融入彼此的生活。有了心灵的沟通和温暖的慰藉,共同携手前行。</b></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今天虽然过了那么久,但文艺队的兄弟姐妹们依然年轻、依然那么美。幸福的未来等着我们一起开拓,美好的生活等着我们一起创造。2017年金秋时节,让我们握紧情谊之船的缆绳一起开始新的航程吧.......</b></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