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周末读(60)三思而行

出去走走

<h3><b><i><font color="#39b54a">【出处】《论语·公冶长》: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font></i></b></h3> <h3><b>【解读】平时我们都认为“三思而行”这个成语告诉我们的是遇事不可草率莽撞,要慎重思考、反复衡量方可采取行动。其实,论语中此句并非此意。</b></h3> <h3><b>  文中的季文子姓季孙,名行父,谥文,是鲁国的大夫。此人做事情过分的小心,过分的仔细。“三思而后行”,一件事情,想了又想,想了又再想叫“三思”。:孔子听说了,就说:“再,斯可以。”意思是说“想两次,这样也就可以了。”</b></h3> <h3><b>  不过,对这句话还有一种解释,从前老学究们认为:“做事情要特别小心,孩子们,想三次都不够,孔子说‘再,斯可矣!’还要再想一次哪!”</b></h3> <h3><b>  其实,孔子认为季文子想得太多。南怀谨先生是这样来理解这句话的:做人做事诚然要小心,但“三思而后行”,的确考虑太多了。学过逻辑就知道,学过《易经》的道理更懂得。世界上任何事情,是非、利害、善恶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但是要三思就讨厌了,相对总是矛盾的,三思就是矛盾的统一,统一了以后又是矛盾,如此永远搞不完了,也下不了结论的。所以谨慎是要谨慎,过分谨慎就变成了小器。</b></h3> <h3><b>  所以孔子并不主张三思而后行,再思就可以了。为什么再思就可以了呢?任何事情,都有正反两面,所谓再思,也就是要从正面考虑也要从反面考虑;从是的方面考虑也要从非的方面考虑;从利的方面考虑也要从弊的方面考虑。这样也就可以了。</b></h3> <h3><b>  在这个快速多变的社会中,稍一犹豫,时机会在瞬间错失。有的时候考虑得太多就是优柔寡断,就会错失良机。鲍威尔曾经讲过的话:在作决策的时候需要在掌握40%至70%信息的时候做出你的决策。信息过少,风险太大,不好决策;信息充分了,你的对手已经行动了,你就出局了。</b></h3> <h3><b>注:图片主题浙江磐安高二七仙湖湿地,华东地区海拔最高的湿地。</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