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不叩门,道不轻传

劉氏☯指針

<h1><span style="font-size:16px;"><font>如果叩门治病,即使取得比较满意的疗效,病人的期望值可能更高,心情更加急迫,反而影响治疗计划。如果效果不好,病人反生怨气,于病人和医生都极为不利。</font></span></h1> <h3><font>医不叩门,道不轻传。<br />医治身疾。传道补缺。<br />身疾易治,心病难医。<br />易为补缺,自在难得。<br />无名之辈,不请自来必招人嫌。<br />医者如此,道者更甚。<br />医者治身,道者补心。<br />治身以有,补心以无。<br />身形见有,人心本无。<br />人性常伪,好有欺无。<br /></font></h3> <h3><font>医不叩门 道不轻传<br />1、不要随便跟人讨论中医,好象被洗脑了似的。 <br />2、不要随便给人开方,也不要轻易帮家人治病。 <br />3、不要总说西医不好,中医的败类更多。 <br /> <br />医不叩门,道不轻传。 <br />一般情况下,医者是不能送医上门的。一方面是责任问题;另一方面就是医者与患者的心理意识问题。对医者需要起码的尊敬与尊重,看病时要有求医的雯诚平和心态。对医患来讲才能正常的进行交流和沟通,进一步的诊疗才能继续顺利进行下去。 <br />另外,患者自有自己的选择,个人有个人的业力,急也无用。 <br /> <br /></font></h3> <h3><font>医者三戒&nbsp;<br>&nbsp;<br>第一,医不自治。 是说为医者,自己或家人有了病,最好找别的医生诊治。不要自己主观下诊断和处方用药。尤其是对危重病和毒剧药。&nbsp;<br>&nbsp;<br>第二,医不叩门。 是说作为大夫,发现或知道别人有了病,只要人家不请你诊治,自己不要主动上门去毛遂自荐。那怕是朋友或邻居也是一样。&nbsp;<br>&nbsp;<br>第三,医不戏病。 是说作为大夫,一旦面对病人,就要严肃认真,全力以赴。不要把诊治疾病当成游戏。也不要和病人开玩笑。<br></font></h3> <h3><font>患者一戒:治病调理有个过程,有些慢性病调理需要1~3个疗程甚至很长时间,调理几天没见好转就着急疑虑和或者放弃这都是不可取的做法。病不是一日得,一两日能好?五脏阴阳平衡才是治愈。</font></h3> <h3><font>医者临床感悟:<br>医不叩门,道不轻传,想要救助更多的人,也是要看缘分的,更不能碍于面子不收费,这就是你的缺陷,也是为什么你给人家治好了,你自己不舒服的原因,因为你的善心义举,替别人背负了因果,为什么有反复,那是因为人家的心念没变,压根就没有珍惜你的付出……如同去医院就医,再困难也要缴费看病一个道理,钱花的多了,自然就会心疼,不花钱看好病,谁会长记性?老师的这番话让我豁然开朗,感恩。</font></h3> <h3><font>医不叩门<br /><br />医不叩门,是一句俗语,说的是行医者不能主动去叩别人家的门。有人是说发现或知道别人有了病,只要人家不请你诊治,自己不要主动上门去毛遂自荐。朋友或邻居也是一样,有时候也包括对自己的至亲。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要求医不叩门呢?如果自己有好的技术,为什么不能主动去帮助别人呢?很多人对此表示不解。事实上从古到今,一般情况下,医者是不能送医上门的。这有责任方面问题;也有医者与患者的心理意识方面问题,一般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br /><br />一、习俗  医不叩门,有请才行<br /><br />古时中医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坐堂行医,一种是走访郎中,也叫做“游方”。 坐堂行医的传统观念,认为医生就该坐在诊堂中等待患者上门,或者等待别人的延请,也保证有充裕的时间来为病人服务。如果情况反过来别人会误认为这家里出了什么事情。外出行医的“游方”也有行为规矩,如民间过年时医药行业忌讳出诊,怕“触霉头”,除非给双份诊费破灾才行。平时出诊,也忌讳敲患者的门,故俗有“医不叩门,有请才行”的说法。为了保守职业技能的秘密,民间又有医生郎中“施药不施方”的说法。医药行旧时敬华佗、孙思邈等为祖师爷,不敢稍有不恭,如今这些习俗仍可以见到</font></h3> <h3><font>二、送医上门,另有所图<br /><br />医不叩门即不能强拉病人,如果是为了某种利益,而去强拉病人就更不对了。"医不叩门",换现在的话说就是:不要太主动了,您自个儿跑到患者那里,冲患者说,我来给你治治吧,患者会觉得你特不靠谱,他绝对会拒绝你,然后凌晨跑到大医院去排大队挂号去。<br /> <br />这是患者通常有的一个心理,一来患者忌讳,二来患者未必认为自己有病,三者患者未必领情。另外,患者自有自己的选择,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缘分,急也无用,甚至让患者觉得送医上门者另有所图。还有现在保健养生市场,鱼龙混杂,令人心有余悸。从广大人民的心理来讲,一般如果不是自己主动求医问药,是很难接受医生的治疗的。特别是现在医患关系不太协调,会引起诸多误会。<br /><br />三、疗效与依从性<br /><br />中医治病有其自身的特点,病人对医生的信任至关重要。《素问·五脏别论》曰:“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病不许治者,病必不治,治之无功矣。”有些病,病人不理解中医的基本原理,对气血阴阳毫无认识,不信任中医的诊断和辨证,这种情况下是难以取得治疗效果的。或者说是做无用功。<br /><br /></font></h3> <h3><font>《扁鹊见蔡桓公》就是个典型的这种例子: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蔡桓公当有死劫,即使有缘遇到极品的神医扁鹊,一样不能深信正信,直到死。<br /><br />皇甫谧所著《甲乙经》序:汉有华佗,张仲景,华佗奇方异治,施世者多,亦不能尽记其本末。若知直祭酒刘季琰病发於畏恶,治之而瘥。云:“后九年季琰病应发,发当有感,仍本於畏恶,病动必死。”终如其言。仲景见侍中王仲宣时年二十余。谓曰:“君有病,四十当眉落,眉落半年而死。”令含服五石汤可免。仲宣嫌其言忤,受汤勿服。</font></h3> <h3><font>居三日,仲景见仲宣谓曰:“服汤否?”仲宣曰:“已服。”仲景曰:“色候固非服汤之诊,君何轻命也!”仲宣犹不信。后二十年果眉落,后一百八十七日而死,终如其言。此二事虽扁鹊,仓公无以加也。华佗性恶矜技,终以戮死。当年的王仲宣年轻气盛,二十多岁就做了侍中大夫,所以,根本就没把张医圣的话入在心中,给他开的五石散也没有服用。十多年过去了,到了四十岁的时候果然双眉脱落,这个时候才想起张仲景的话,但已悔之晚矣。世人多如此!</font></h3> <h3><font>如果叩门治病,即使取得比较满意的疗效,病人的期望可能更高,心情更加急迫,反而影响治疗计划。如果效果不好,病人反生怨气,于病人和医生都极为不利。<br /><br />另外,治疗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各种主客观因素在变化,病情也在变化,治疗方案也需要随之调整。绝大多数医生都不是神医,奢求药到病除是不现实的。如果患者家属和病人对医生没有起码的信任与尊重,就不可能很好地配合,甚至中途放弃治疗。当然医生也有责任每次将诊断结果和基本病理给病人讲解清楚,达成良好的医患沟通,如果医生自己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能取得患者的信任,也是难免的。</font></h3> <h3><font>文革期间,对医不叩门的思想做过批判,认为是孔孟复辟之道的流毒,是资产阶级的医疗作风,是剥削阶级的意识形态。认为医不叩门是千百年来的反动儒家说教,一些儒医以“医不叩门”为盾牌,拒绝为广大劳苦大众服务。认为医不叩门,好象医生很清高,不为任何人所驱使,是自欺欺人。这种理解是比较片面的,是为了满足当时的政治需要。<br /><br />医者父母心,从传承古法中医是一门高尚的职业,难于屈尊。医不叩门,道不轻传。为了达成良好的问诊沟通,取得良好的诊疗效果,遵守“医不叩门”的古训还是很有必要的。</font></h3> <h3>扁鹊六不治</h3><div><br></div><div>扁鹊提出不治六种病人:骄恣不讲理的人、衣食不能适的人、藏气不定的人、身体弱到无法服药的人、信巫不信医的人,以及把钱看得比身体重的人。</div><div><br></div><div>古人指不治者,实为强调难治,并非不可治,不能治也。六不治中有时对病而言亦有对人而言者。</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