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骑行

和而有度

<p class="ql-block">环千岛湖途中</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漫谈骑行</b></h1><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2016年4月</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神州大地的马路上、街巷里、乡野间,自行车是满眼可见的通勤工具,而汽车还是稀有的交通工具。后来随着汽车工业和城市化的发展,汽车逐渐替代自行车跃升为路上的主角,两轮电动车次之,自行车则沦为少数弱势群体的通勤工具。本世纪以来,城市交通拥堵越来越加剧,空气污染越来越严重,“三高”肥胖者比比皆是。物极必反,事物轮回。时至今日,人们对环保、健康日益重视,骑车又逐渐成为新时尚,成为路上的一道风景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关于骑车,属于小众,不适合于所有人,大概只适合正在骑车和想要骑车的人。年近甲子者漫谈骑行,更是小众,不适合所有中老年人,也许只可跟喜爱骑车却又不专业的中老年骑友作些切磋。当然一个对骑行似懂非懂的初级骑行者,却要不懂装懂,漫谈骑行,其实是不自量力的,权当抛砖引玉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不同的人,因骑车动机、单车种类和骑车方式不同,对骑车有不同的看法、不同的体会。我对骑车的感悟是:以人为本,因人而异,人车合一;以骑为乐,循序渐进,及而不过。</p> <p class="ql-block">骑浦江之首</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span class="ql-cursor"></span>为何骑车?</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人们为何骑车?据我观察大体可归纳为:为出行而骑车,为强身而骑车,为环保而骑车,为比赛而骑车,为喜爱而骑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为出行而骑车。</b>自行车的发明是为了方便人们出行,所以自行车的首要功能理当是出行。交通工具多样化的今天,以出行为目的的骑车人,早已是非主流,大多是受限于经济条件、且通行距离较短的小部分上下班族和学生族。为出行而骑车,一般注重实用性,对自行车功能要求不高,或自己买一辆普通自行车,或租赁公共自行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为强身而骑车。</b>骑车既是出行方式,又是良好的有氧运动。骑车改善心肺功能,强化腿肌腰肌,提升身体灵敏度。相比与跑步,骑车对膝关节的损害更微乎其微;相比与游泳,骑车运动更方便灵活,排汗更有效。如今,想要骑车的人,出于锻炼强身的动机,不在少数。但这些人中能持之以恒骑车的,往往是寥寥无几。显然大部分时候骑车要比开车慢,骑车要比开车累,骑车没有开车能避风挡雨的优势。况且,锻炼强身的方式很多,打球、打拳、跑步、徒步、游泳都可以锻炼强身。经验表明,为强身而骑车,热度过后,一般不会持久骑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为环保而骑车。</b>在雾霾日益严峻的今天,低碳出行正成为光鲜的口号,有时候也成为时尚的行动。特别是世界无车日来临之际,不少开车族,特别是官员和名流会以骑车、徒步或者公交的方式作秀一天,无车日过后又恢复往日的生活。大部分人对出行方式的选择首先是从自身便利出发的,而首先以环保目的来选择出行方式的人,现阶段还少之又少。现实表明,为环保而骑车,难以成为主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为比赛而骑车。</b>骑车既然是一项运动,必然会有竞技。比技术、比速度、比距离、比难度等等。但为比赛而骑车,一般属于专业骑车者,且骑车比赛会受到装备和场地的严格要求,受到骑车者年龄和身体的严格局限,只能是骑车者中的出类拔萃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骑车中渡江</p> <p class="ql-block"><b>  为喜爱而骑行。</b>生活中,也有不少人把骑行作为一种业余生活的爱好,一种休闲旅行的习惯,一种兴趣相投的交友,同时也是一种锻炼强身的手段和一种保护环境的自觉。我以为这些骑行族,正越来越成为当今乃至今后骑行的流行趋势。城市的生活拥挤和工作压力,需要一种休闲方式加以放松;遇节假日的来临,需要一种出行方式兼顾游玩;看惯了高楼林立,需要一种有效途径亲近自然。节假日里三五相约,冲出城市的喧嚣,近者,直接骑上单车去郊外;远者,汽车带自行车“4+2”出游。如此爱好和出游正成为不少骑车人向往和践行的休闲游玩、亲近乡野、调节身心、开阔眼界的灵活自主的度假方式。更有些乡野,自然生态,汽车开不进、徒步太慢,骑车刚刚好,既领略美景,又保护环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为喜爱而骑行,乐于探索前路的未知,甘于接受路上的考验,迷于领略路途的景色,愿于感受乡野的清静,喜于欣赏田园的芬芳。为喜爱而骑行,虽难却进,虽挫却勇,虽累却爽,虽苦却乐。为喜爱而骑行,将骑行成为一种乐趣,将骑行成为一种享受,将骑行成为一种习惯,将骑行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一段时间不骑车,就会感到不自在。</p> <p class="ql-block">骑千岛湖畔芹川古村</p> <p class="ql-block">  为喜爱而骑行中,更有“骑行中国”的勇士,植树节从上海出发,沿东南沿海一路南下西去环绕,22天骑行2800公里已至海南环岛,更要在年内完成环骑中国的壮举,令人叹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由此看来,骑行,是一次通勤,是一项运动,是一场比赛,是一趟旅行;骑行,是一种社交,是一种爱好,是一种习惯,是一种生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骑什么车?</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自行车发明200年来不断发展演变,如今的自行车已是种类繁多、眼花缭乱。每年4~5月上海国家会展中心的国际自行车展会上,各种自行车种类和品牌居然可以放满巨大的会展中心各个展厅,实在是让人叹为观止。生产者因市场不同需求而生产不同种类的车,也会以开发新品种而引导新需求,骑行者因不同用途而选择不同种类的车。我只能从接触到的常见自行车予以分类:买菜车,共享单车,公路车,山地车,折叠车,旅行车,特种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 买菜车。</b>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沿用至今的普通低端自行车,我觉得可以统归为买菜车,也许叫通勤车更恰当。一般是主要以日常短距离通勤为目的的单飞自行车。这类车骑久了,除了铃铛不响,车上其他部件都可能作响,还不用担心被偷。因为在二手车摊上,这类车不值几个钱。菜场边、校园里,这类车最为常见。</p> <p class="ql-block">买菜车</p> <p class="ql-block">  <b> 共享单车。</b>分为有桩和无桩。有桩单车以永安为代表,不少城市可见到永安单车。有桩单车骑车人到指定地点比如小区门口、商场边、车站旁的单车桩站借车还车,既方便人们最后一公里出行,也让城市管理有序。无桩单车是利用移动互联网新兴起来的,主要有小黄车和摩拜单车。无桩单车马路边随便停,给骑车人带来了方便,却给城市管理添了乱。小黄车跟买菜车差不多,质量比较差。摩拜定位高,车的质量较好。</p> <p class="ql-block">共享单车</p> <p class="ql-block"><b>  公路车。</b>顾名思义,公路车只适合在铺设路面上骑行。公路车一般比较轻盈灵活,擅长速度,追求刺激,当然也更拉风。公路车轮胎较窄,地面接触面小,摩擦系数较小,风阻较小,骑起来既轻松又快捷,车重一般在7~10公斤。但我觉得其龙头比较窄且下弯,操控难度加大,稳定性和通过性相对差一些。我试骑了几次,还是作罢,让年轻人玩吧!当然这只是我的无知和无能,公路车也非年轻人的专属品,也有些老者,骑着公路车非常的顺溜。</p> <p class="ql-block">公路车</p> <p class="ql-block"><b>  山地车。</b>山地车主要是为骑越山地而出生,其宽阔的轮胎抓地力和避震系统确保了其良好的通过性和较好的舒适性,使其能适应各类艰难路面,不管的起伏山坡,乃至泥泞山林都能穿越,但车要比公路车重一些,一般在10~15公斤。由于日常长距离骑游中,很难保证一路始终是铺设路面,遇到坑坑洼洼也是经常事,同时其整体的牢固性和性价比,使得山地车经常出行在日常骑游队伍里,成为使用最广泛的车种。</p> <p class="ql-block">山地车</p> <p class="ql-block"><b>  折叠车。</b>折叠车因折起来后占用空间较小,可快速收拢或打开,故携带和使用轻松方便,比如轿车后备箱里一般可放2辆。汽车停靠,随即可取车骑行。当然事物总非十全十美的,折叠车一般轮径偏小,故相对于人体,车辆重心偏高,其通过性和稳定性稍差。我有一辆大行折叠车,还有一辆捷安特山地车,平日里更喜欢骑山地车出去,骑着不担心稳定性问题。</p> <p class="ql-block">折叠车</p> <p class="ql-block">  <b>旅行车。</b>旅行车一般兼顾公路车与山地车的优势,为适应长途跋涉,龙头常用更加舒适的蝴蝶把,让骑者可在骑行过程中更多变换手势和依靠休息,前后挡泥板确保骑者身体干净,前后货架让骑者方便驮带路途用品,宽大坐垫让骑者长途骑行更舒适。由于装备增加,旅行车比较笨重一点,一般在15~18公斤。</p> <p class="ql-block">旅行车</p> <p class="ql-block"><b>  特种车。</b>我把其余的种类统归为特种车。比如BMX表演车、沙滩车、雪地车、场地车、死飞车、躺车,儿童车,平衡车,等等。还有不少不为我知晓的种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另外,自行车部件也有多种多样。</span></p><p class="ql-block"> 车架:适应骑者不同身高,同型号自行车,其车架有不同尺寸。<span style="font-size: 18px;">车架材料:一般有钢架、铝合金架、碳钎维架,钛合金架。</span></p><p class="ql-block"> 横把:分下弯把、燕把、平把、蝴蝶把。根据需要还可以安装副把或休息把,有利于骑行中变化手势。</p><p class="ql-block"> 避震系统:分无避震、前避震、后避震、全避震。避震介质有弹簧避震、油压避震、空气避震。</p><p class="ql-block"> 刹车系统:一般有吊刹、V刹、C刹、罗拉刹、线碟刹、油碟刹。</p><p class="ql-block"> 变速系统:有单速车和变速车。变速方式分外变速和内变速。外变速的,前变速牙盘有单速、2速、3速,后变速飞轮一般有7速到11速;内变速的,后变速一般2到14速。</p><p class="ql-block"> 传动系统:一般为链条传动,也有轴传动。</p><p class="ql-block"> 轮组花鼓:有滚珠花鼓和培林花鼓,培林花鼓前轮通常用二培林,后轮有二培林、四培林、五培林、七培林。</p><p class="ql-block"> 车轮轮径:有26吋、700MM、27.5吋、29吋、20吋、16吋等。车架和前叉一般与轮径、轮胎相匹配。</p><p class="ql-block"> 轮胎:有宽胎、有窄胎,一般在1~2吋之间居多,公路车胎宽一般小于1吋;胎面有粗齿胎、细纹胎、有半光胎、光胎;胎压有低压、高压。</p><p class="ql-block"> 座垫:有海绵座垫、硅胶座垫、牛皮座垫等。 </p><p class="ql-block"> 踏脚:有塑胶滚珠踏脚,有铝合金培林踏脚,有铝合金锁踏。</p><p class="ql-block"> 其他配件也种类花样繁多。各类部件配件还有不同品牌和不同精度、级别。因此,根据个人需要,可以组装出千变万化的种类和只属于你自己独一无二的个性化专车。</p><p class="ql-block"><br></p><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怎样骑车?</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因需而骑、因由而定、因人而异。明确了为何骑车和骑什么车,还得搞清楚怎样骑车,让骑车有利于身心,让骑车更有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买菜车和共享单车,短距离骑行,怎样骑行不重要,只要车轮滚起来,到达目的地就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公路车,讲究骑行技巧,追求极速骑行。我无意享受这份激情澎湃,也不愿接受这份风险挑战。由于没有骑公路车的经历和经验,更不懂公路车骑行技巧,无奈只能避重就轻、避而不谈。我们骑行群里的小符属于骑公路车的技术流派,不但善于随时换挡,还善于利用腰部力量发力,踏脚更换成锁踏,让骑行更流畅、更高效、更轻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山地车、折叠车、旅行车骑车方式差别不大。依据自己的骑行体会,装备、姿势、档位、踏频和惯性利用等都很重要,更在于相互配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参加工作40年来,上下班一直是骑车。然而怎样恰当骑车,一直搞不清楚。前35年里一直骑着买菜车,骑行姿势必然是腰杆基本挺直,身体重量基本压在坐垫上,如此骑行,则身体难以应对长时间、长距离骑行。曾经因为腰椎间盘突出发作,难以骑车。咨询了医生,得到回答是,腰椎间盘突出不可逆转,不发作时,可以适当骑车,但时间不宜长,不能疲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5年前换了工作岗位,双休日得以回归自由。到新岗位上班第一天告别买菜车,新买一辆适合中途骑行的入门级捷安特运动车。在店门口试骑一圈回来,我对店主说,觉得坐垫太高,不适应。可店主回答我骑这车,一般座垫与横把一样高,肩膀与手和屁股呈三角形。当时不明白其中道理,却让我意外收获恰当姿势骑车带来的好处。以后的骑车,尽管骑行时间越来越长,骑行距离越来越远,身体的重量均衡分布于座垫、横把和踏脚,腰部自然放松,腰椎不再疼;较低档位与较高踏频恰当配合,踩踏更轻松,膝盖不再疼。医生也许是从骑买菜车的习惯来答复的,毕竟医生也不一定了解运动骑行的特性,也是出于保护患者腰椎的好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年前,原来的捷安特自行车被偷。新买了1辆大行sp8折叠车和1辆捷安特atx777山地车。根据积累的骑行经验,对于折叠车果断更换踏脚,使踩踏更润滑、更抓脚、更有力;更换坐垫使之更轻盈、更舒适;将内外胎宽度从2.0更换成1.5,使之更轻巧;加装副把,让换手位更方便。对于山地车,更换手把、加装副把,使之手感更舒适、换手位更多样;更换踏脚,使踩踏更润滑、更抓脚、更有力;将1.95的粗齿低压外胎更换成1.75的细纹高压胎,使之更防刺、更轻巧。坐垫的高度和角度很重要,一般来说,坐垫前鼻下倾5度左右比较舒适;坐垫的高度,一般为骑车者坐上车,一个脚踩踏到底,脚能伸直。调节好坐垫,觉得龙头还不够低,更换龙头垫片位置,使龙头下降高度。这样使身体重量基本均衡分布于坐垫、龙头和踏脚上,既有利于骑行发力,又让腰部得到放松。善于骑车者,一般善于适时换档。我还属于入门级,故不善于换档,前档位基本放于中档不变,后档则根据需要在3-7档之间变换。平路上,起步和20码以下骑行,一般用5档,20-25码骑行加至6档,25-30码骑行加至7档,同时踏频经常保持在每分钟80踩以上,使踩踏更轻松。上坡时,根据坡的长度,一般逐步减档至4档、3档。不到坡顶一般不要停止踩踏,因为上坡途中再次起步将更艰难。到达坡顶,再加档至5档、6档,边加档、边用力踩踏,同时臀部后移、前身下倾,使下坡更稳、惯性更大、溜坡更远。骑行中,如遇紧急情况需要减速或停车,特别是下坡或快速骑行时,以后刹为主、前刹为辅。</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环巢湖途中</p> <p class="ql-block">  掌握并运用一些简单的姿势、换挡和踏频的配合,感觉骑行不再累,让骑行更舒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骑行是一个循序渐进、水到渠成的过程。4年前第一次独自环骑淀山湖(60多公里),感到漫长、孤独、劳累和无助,回到家躺在沙发上一时不想动弹;而去年深秋不间断单骑阳澄湖160多公里,回到家也不觉得很累。凡事不宜过,根据经验,劳逸结合、骑游兼顾,在平原春夏,每天骑行100~150公里为宜,如遇山林、高原以及秋冬则酌情减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骑行时配置一些装备也是必要的。比如头盔、眼镜和手套是必须的。水壶、铃铛、补胎工具、袖珍气筒和补胎技能也是需要的。如能穿上骑行服更好,有利于减少风阻,有利于及时排汗保持衣服干爽,还可减少臀部摩擦和压力,鲜艳颜色也有利于骑行安全。如按个码表,则便于掌控速度和骑程。如遇夜间骑行,按装前照灯和后闪灯,保障安全是必须的。如果长途骑行,则需要携带更多装备和保障品,以应对自身需求和环境变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团队骑行,应该呈一字队列骑行,领骑破风,押后保障,队员前后保持一定间距。遇到突发情况,前面队员应当及时提醒后面队员。</p><p class="ql-block"> 骑行者应养成保护环境的自觉,骑行路途除了留下车轮印迹,不应留下垃圾杂物;除了带走愉悦心情,不应带走一草一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骑行中如遇不相识骑车人发生困难,会毫不犹豫伸出援助之手,因为助人为乐已成为骑行在外的骑车人将心比心的习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骑行前后,伸伸手、弯弯腰、踢踢腿、跨跨步,做些拉伸和放松,也是有益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怎样骑车?除了恰当的骑车方法、技巧和团队合作,还需要骑行者拥有良好的心情和心态,坦然应对骑行途中的所见所闻、所遇所挫、所得所失。人生就是一场旅行,骑行犹如人生旅行的袖珍版,一路上有探索、有发现,有迷失、有精彩,有争议、有包容,有艰辛、有成就,可谓骑如人生。</p> <p class="ql-block">环淀山湖</p> <p class="ql-block">  近5年来为喜欢而骑行,对比前35年为出行而骑车,感觉如梦初醒、相知恨晚。然而细细想来,任何事,只要心有动、见行动,总是不晚的。感恩自行车专卖店和骑友们的点拨和帮助,让我学到了合适的骑行方式;感恩骑友推荐和陪伴了不少景色优美的骑行线路,让我感受了骑行的乐趣。有幸抓住青春的尾巴,以骑为乐,以骑圆梦,追梦远行,乐在骑中。</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骑行,是一所大学堂,是一门大功课,虽刚刚入学,也需温故而知新。漫谈骑行并记录成文,是对骑行感悟有所总结,总结是为了更好地前行,总结也让自己有所回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