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本

柳婷

<h3> 人力资本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和贝克尔创立的。1979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奥多·W·舒尔茨在1960年美国经济学年会上的演说中系统阐述了人力资本理论。与舒尔茨同时代及以后对人力资本理论作出突出贡献的主要有贝克尔、明赛尔、丹尼森等,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人力资本进行了论述。舒尔茨对人力资本的最大贡献在于他第一次系统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并使其成为经济学一门新的分支。舒尔茨还进一步研究了人力资本形成方式与途径,并对教育投资的收益率以及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做了定量研究。因此,舒尔茨被称为&quot;人力资本之父&quot;。</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人力资本的概念</b></h1> <h3> 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是指劳动者受到教育、培训、实践经验、迁移、保健等方面的投资而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的积累,亦称"非物力资本"。由于这种知识与技能可以为其所有者带来工资等收益,因而形成了一种特定的资本——人力资本。</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b>人力资本理论的主要内容</b></span></h1> <h3> 人力资本理论主要包括:</h3><h3> (1)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主要的资源,人力资本理论是经济学的核心问题。</h3><h3> (2)在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的作用大于物质资本的作用。人力资本投资与国民收入成正比,比物质资源增长速度快。</h3><h3> (3)人力资本的核心是提高人口质量,教育投资是人力投资的主要部分。不应当把人力资本的再生产仅仅视为一种消费,而应视同为一种投资,这种投资的经济效益远大于物质投资的经济效益。教育是提高人力资本最基本的主要手段,所以也可以把人力投资视为教育投资问题。生产力三要素之一的人力资源显然还可以进一步分解为具有不同技术知识程度的人力资源。高技术知识程度的人力带来的产出明显高于技术程度低的人力。</h3><h3> (4)教育投资应以市场供求关系为依据,以人力价格的浮动为衡量符号。</h3><h3><br /></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人力资本理论的意义</b></h1> <h3> &nbsp;人力资本突破了传统理论中的资本只是物质资本的束缚,将资本划分为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这样就可以从全新的视角来研究经济理论和实践。该理论认为物质资本指现有物质产品上的资本,包括厂房、机器、设备、原材料、土地、货币和其他有价证券等,而人力资本则是体现在人身上的资本,即对生产者进行普通教育、职业培训等支出和其在接受教育的机会成本等价值在生产者身上的凝结,它表现在蕴含于人身中的各种生产知识、劳动与管理技能和健康素质的存量总和。</h3><h3> 按照这种观点,人类在经济活动过程中,一方面不间断地把大量的资源投入生产,制造各种适合市场需求的商品;另一方面以各种形式来发展和提高人的智力、体力与道德素质等,以期形成更高的生产能力。</h3><h3> 这一论点改变了传统视人力为成本的观念,提倡将人力视为一种内含于人自身的资本,可以通过对这一资本要素的投入提高组织收益。</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