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大钟寺,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北三环西路甲31号,始建于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后成为皇家祈雨活动场所之一,1985年10月4日被辟为大钟寺古钟博物馆并正式对外开放。</p> <p class="ql-block">觉生寺坐北朝南,前后五进院落,由南向北依次为影壁(现已无存)、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后殿、藏zàng经楼、大钟楼与东西翼楼。此外,还有钟鼓楼和六座配庑wǔ分布在两侧。</p> <p class="ql-block">1957年10月28日,觉生寺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11月20日,觉生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1980年2月成立大钟寺文物保管所,1985年10月5日正式成立大钟寺古钟博物馆并对外开放,现藏有古代钟铃文物700余件(套),是国内唯一以收藏、研究、展示钟铃文化为主的专题性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发的永乐大钟,该钟铸有汉梵两种文字铭文23万余字,采用三层重叠纵横架构科学悬挂。另设有三十五佛名钟、鎏金铜钟等精品,其中永泰寺铜钟与魏忠贤铜钟作为廉政教育展品常设展出</p> <p class="ql-block">山门</p><p class="ql-block">山门位于觉生寺最南面,面阔三间,进深五檩,歇山顶筒瓦屋面,檐下施一斗二升交麻叶斗拱,明间六攒,次间五攒,额枋绘墨线大点金旋子彩画,明间石券门上卧匾书“敕建觉生寺”,次间石券窗。两侧有撇山影壁,上身中心、四个岔角有卷草宝相花纹砖雕,石质须弥座。山门前左右各有一石狮子。山门两侧各有一旁门。</p> <p class="ql-block">钟楼、鼓楼</p><p class="ql-block">钟楼、鼓楼位于山门内的第一进院,分列两侧,建筑形制相同,歇山顶,筒瓦屋面,檐下施一斗二升交麻叶斗拱,上下檐均为六攒,额枋绘墨线大点金旋子彩画,上层四面障日板设四个壶门式窗,下层前檐开石券门一座。</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为第二进院的正殿,面阔五间,硬山顶调大脊,简瓦屋面,前檐出三间卷棚顶抱厦,额枋绘墨线大点金旋子彩画,殿前月台三面出陛,垂带踏跺五级。院内两侧有东西配殿各五间,前出廊,硬山顶调大脊,筒瓦屋面,额枋绘墨线小点金旋子彩画。配殿南侧均带一间耳房。</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为第二进院的正殿,面阔五间,硬山顶调大脊,简瓦屋面,前檐出三间卷棚顶抱厦,额枋绘墨线大点金旋子彩画,殿前月台三面出陛,垂带踏跺五级。院内两侧有东西配殿各五间,前出廊,硬山顶调大脊,筒瓦屋面,额枋绘墨线小点金旋子彩画。配殿南侧均带一间耳房。</p> <p class="ql-block">藏zang经楼</p><p class="ql-block">藏经楼位于第四进院北侧,面阔七间,进深七檩,二层,前后出廊,硬山顶调大脊,筒瓦屋面,排山勾滴,额枋绘墨线大点金旋子彩画,上层前檐装饰有寻杖栏杆,下有挂檐板。两侧山墙内各有楼梯可通上层。院内东西配殿各五间,前后出廊,硬山顶调大脊,筒瓦屋面,排山勾滴,额枋绘墨线小点金旋子彩画,</p> <p class="ql-block">香炉</p> <p class="ql-block">大钟楼</p><p class="ql-block">钟楼位于觉生寺的最后一进院,高20米,矗立在青石台基的月台之上,汉白玉栏板望柱,前出双垂带七级台阶。整个钟楼上圆下方,象征天圆地方。大钟楼上层为圆攒尖筒瓦屋面,檐下施一斗二升交麻叶斗拱。12根柱子将圆楼分为12间,每间上有斗拱四攒,下有套方锦棂心方窗四扇,再下为如意挂檐板。大钟楼下层为正方形,面阔三间,明间为六抹槅扇门,其上卧匾书“华严觉海”,门前出垂带踏跺五级,次间为四抹槅扇门。楼内悬挂大钟,内设旋梯可供上下。青石台基上砌有八角形散音池,池深0.7米,直径4米,池口距钟口1米,钟响时,有很好的共鸣作用。大钟楼东西两侧各有翼楼一座。</p> <p class="ql-block">乐大钟铸造于明代永乐年间,由北京鼓楼西铸钟胡同内的京师铸钟厂铸造。高6.75米,直径3.7米,重46.5吨,钟唇厚18.5厘米,有“钟王五绝”的美誉。钟体内外铸有佛教汉、梵经文一百多种共230184字,经文字体工整,是明代书法家沈度的手笔。钟体上窄下宽,钟声浑厚洪亮,音波起伏,节奏明快幽雅,击钟时尾音长达两分钟以上,钟声最远能传15—20千米以外。永乐大钟是现存铭文字数最多的大钟,同时也是佛教文化和书法艺术的珍品。</p> <p class="ql-block">盛世鸣钟</p><p class="ql-block">旧时每逢阴历正月初一至十五,觉生寺要开庙半个月,此时焚香拜佛人极盛,游人纷集。游客可自钟楼内旋梯盘登至顶,可见大钟周围每个部位均悬挂有小铜铃,游人可用小铜元击之,中者铃声作响即谓“吉祥”。此举跟白云观窝风桥下“打金钱眼”一样,成为旧京城庙会中的欢乐一景。中国自古以来有盛世鸣钟的传统民俗,因钟的端庄形象和铭文具有永久性和历史感,象征着天长地久、国泰民安、和谐幸福。如今每逢新年、除夕等重大节日,一般要撞钟108下,有除旧迎新、敲钟祈福之意。之所以撞钟108下也因佛教认为人有108种烦恼,寓意去除人生的这些烦恼。</p> <p class="ql-block">永乐大钟铸成后,送至景山后街的汉经厂(即嵩祝寺),在那里陈列并由僧侣们每日诵经撞钟。明万历年间,将永乐大钟移至位于西直门外长河边的万寿寺。当时迁移大钟之事曾轰动京城,引发百姓围观的盛景。因为没有吊车、汽车等现代运输工具,十里长街全靠沿途凿井用水泼成冰道,再用木杠、人力、马拉,经过几个月才运到万寿寺内。明清以来,因永乐大钟悬挂京城西郊成为旧京时五大镇物之一的西方镇物,成为百姓家喻户晓的吉祥宝物。自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起,觉生寺成为历代皇帝御驾亲临与寺中僧侣一起敲钟、为天旱祈雨时的场所。因永乐大钟常鸣,觉生寺被老百姓俗称为“大钟寺”,觉生寺一名反倒被人忘掉了。从此北京城在逢年过节和求雨时都可听到大钟寺传出的祈福钟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