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 学习分享】家校社协同育人实践

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

一、区域教育成果(锦江区教育局分享)<br>(一)核心亮点工作<br>1.课程建设:系列课程获评教育部全国社区教育品牌课程,彰显区域课程研发实力。<br>2.人才凝聚与团队共建:<br>○组建多元育人团队,涵盖五老志愿者、法治/安全/艺术/体育/科学副校长等;<br>○整合公安、交警、校园等四方力量推行"一校一警",获教育部教育要情推广,王嘉毅副部长调研时予以肯定并要求全国推广;<br>○全省率先引进1000余名友邻教师,为学生及家长提供多样化服务;<br>○持续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员培训,累计培育1800余名专业人才。<br>3.显著成效:学生综合素养显著提升,协同育人生态持续优化,改革实践获广泛认可。<br>4.政策保障:成都市推进"城市资源赋能教育发展"工作,市政府办公厅发文支持,为教联体新生态建设提供全方位、全过程保障。<br>二、马家沟小学教联体建设实践(文成平校长分享)<br>(一)核心理念:"马小一公里教联体"<br>以学校为圆心,以1公里为半径构建协同育人圈,该半径既是学生步行可达的安全边界、情感联结纽带,更是课程常态实施的现实载体,被定义为协同育人生态的"黄金半径",为常态化育人平台搭建提供可能。<br>(二)推进框架:"两张图"落地实施<br>1.资源图:聚焦政治性、育人性、专业性、综合性,精选1公里内4家核心资源单位,形成育人资源同心圆:<br>○向左20米:四川省农业科学院遥感所;<br>○向右5分钟:成都市射击射箭运动学校;<br>○向前4分钟:沙河社区及沙河绿道;<br>○向后8分钟:西部战区友邻部队。<br>2.模式图:通过"场景转化+渠道活化"双路径实现资源与育人深度融合:<br>○场景转化:将资源单位变为专属育人空间(如农科院AI草莓园→未来农业科技大教室、射击场馆→少年射击后备人才培养基地、沙河绿道→生态美学实践课堂、部队营地→国防教育实境场域);<br>○渠道活化:通过课程融合、活动嵌入、环境创生,共创AI草莓课程、射击与专注力课程、国防教育主题班会、二十四节气最美上学路等特色载体。<br>(三)实施保障:"三张表"规范运行<br>以三张表推动教联体走向课程化、常态化、责任化:<br>1.年级运行表:按学段规划课程项目,明确实施方式、空间、责任人,确保资源下沉年级组;<br>2.课程实施表:与资源单位共研内容、设计课型、众筹授课人及时间地点,保障落地见效;<br>3.责任清单表:明确权责边界——学校主导课程设计、实施及经费保障,资源单位提供场地、指导、协同实施及赛事支持。<br>(四)建设成效:"四个共享"<br>1.共享教育资源:AI草莓园、射击场馆等成为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实践沃土;<br>2.共享教育理念:国防教育深化实践内涵,博士后与校内教师"因才调课"践行以学定教;<br>3.共享教育成果:联合申报2025成都市城市教育共生典范项目,共建课题、共育学子;<br>4.共享教育品牌:获锦江区人大代表及教联体单位高度认可。<br>三、核心启示<br>1.协同育人需立足实际界定范围,以"可达性、安全性、实用性"为原则整合资源;<br>2.通过清晰的框架设计(资源图+模式图)和规范的实施机制(三张表),可实现资源向育人价值的高效转化;<br>3.区域政策支持与学校主动探索相结合,是家校社协同育人落地见效的关键;<br>打破校际与行业边界,推动教育从"独角戏"走向"协奏曲",方能构建可持续的协同育人生态。 【免责声明】<br> 本公众号发布的专家讲座学习笔记,仅为方便一线教师学习交流所用,内容基于讲座记录整理,旨在分享教育教学相关理念与实践经验。<br> 若笔记内容涉及任何侵权问题(包括但不限于著作权、知识产权等),请及时留言联系,我们在收到信息后将立即核实,确认侵权的将第一时间删除相关内容。<br>  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供稿】 宋亚旗【整理】 宋亚旗</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