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核心框架<br>(一)定位与目标<br>•核心定位:普适性艺术疗愈,区别于需专业认证的"治疗",以前置干预为核心功能<br>•核心目标:让全体教师可参与,帮助学生身心放松;长远目标推动部分教师成长为专业疗愈师<br>•价值导向:挖掘艺术疗愈背后的教育价值,助力学生心理健康与美育素养双重提升<br>(二)研究规划<br>•周期:两年(启动于2025年,2027年将形成阶段性成果)<br>•合作支持:与北师大艺术治疗研究中心合作,李洪菊教授团队提供学术指导<br>•组织保障:海淀教科院牵头,美育研究中心与德育心理中心联合推进<br>•试点规模:先选取海淀区20所中小学作为试验校(全区共200余所)<br>(三)团队组建<br>•成员构成:多学科优秀教师,涵盖音乐、美术、心理、舞蹈、戏剧、书法等领域<br>•团队特色:教师经验梯度丰富(含7-8年深耕者、2-3年实践者及新手教师)<br>•团队目标:互鉴共进、共同学习提升,搭建跨学科交流平台<br>二、阶段性进展与工作重点<br>(一)已完成工作<br>1.基础调研:开展艺术疗愈现状摸底,为政策制定和方法推进提供依据<br>2.多层培训:<br>○首轮培训:聚焦理念基础与活动方案设计,帮助学科教师转型疗愈活动引导者<br>○二轮培训:邀请中央美院等专家,开展绘画、音乐、戏剧、舞动四大主流疗愈形式的落地指导<br>3.初步探索:形成"做中学"模式,从实践中积累经验,为案例开发奠定基础<br>(二)核心工作方向<br>1.课程案例开发:以微课等灵活形式为主,不受常规课时限制,注重案例完整性与实操性<br>2.策略方法提炼:从大量案例中总结艺术疗愈的核心策略,明确其教育价值与作用机制<br>3.推广普及:优秀案例将通过交流、现场会等形式全面推广,实现美育与心育深度融合<br>三、学校实践应用场景与案例<br>(一)应用领域<br>•德育部门:心理健康月主题活动、少先队/共青团午间冥想、艺术疗愈班会<br>•课程部门:融入国家课程(如美术课)、社团活动<br>•特教部门:特殊学生专项疗愈活动、画展展示<br>•工会部门:教师绘画疗愈活动(缓解职业压力)<br>•服务对象:覆盖全校学生(含特殊学生)与全体教师<br>(二)典型案例详解<br>案例1:拼贴班级成长树(入学适应篇)<br>•适用对象:一年级新生(40人)<br>•应用场景:常规美术课+新生入学教育<br>•理论依据:表达性艺术治疗理论<br>•活动目标:帮助学生熟悉校园与同学,建立班级归属感,培养友善交往意识<br>•实施流程:<br>a.暖身活动:选彩色心情纸,分组分享颜色偏好与相关联想<br>b.导入活动:画代表自己的图形并撕剪,组内分享象征意义<br>c.主题活动:抢答校园场景图片,分享校园生活中的快乐与困惑,将情绪融入图形<br>d.结束活动:粘贴图形到班级成长树,伴随《幸福拍手歌》互动<br>•成效:学生参与度高,能大胆表达心声,有效缓解入学适应焦虑<br>案例2:玩水墨游戏,探笔墨情趣<br>•适用对象:三年级学生(40人)<br>•应用场景:美术课国画教学(国画教室)<br>•理论依据:"绘画即表达,表达即疗愈"<br>•活动目标:掌握中国画基础笔墨技巧,通过自由创作实现情感表达<br>•实施流程:<br>a.暖身活动:森林冥想音视频导入,稳定情绪、激发想象<br>b.导入活动:分享生活中见过的水墨画及感受<br>c.主题活动:欣赏名家作品,学习墨分五色知识;伴随舒缓音乐自由创作(可独立或小组合作,创作载体灵活多样)<br>d.结束活动:自愿展示作品,分享创意与创作感受<br>•特色:融合传统文化与艺术疗愈,兼顾美术课标要求与情感疗愈功能<br>案例3:特教领域专项实践<br>•案例名称:水粉风景疗愈心灵<br>•适用对象:特殊初中生(孤独症学生)<br>•成效:经一学期指导,学生作品入选特教系统画展,助力特殊学生情感表达与能力发展<br>案例4:心理健康月融合实践<br>•核心形式:阳光心语心理绘画展览、午间艺术疗愈、"五间五动"疗愈、中小学生午间音乐会<br>•覆盖群体:全体学生,形成全方位心理支持氛围<br>四、未来规划<br>1.成果固化:出版艺术疗愈案例集,系统梳理实践经验<br>2.交流推广:开办艺术疗愈现场会,搭建区域共享平台<br>3.持续深化:推进艺术疗愈课程常态化,拓展服务范围至家庭与社会<br>4.专业提升:持续加强教师培训,完善多学科协同机制<br>五、核心启示<br>1.艺术疗愈无需局限于专业心理课堂,可融入常规教学、班会、社团等多元场景<br>2.多学科协作是关键,音乐、美术、戏剧等不同艺术形式可发挥独特疗愈价值<br>3.案例开发应注重实操性与灵活性,以学生情感表达和心理需求为核心导向<br>4.教师成长与学生发展相辅相成,通过团队互鉴与专家引领可快速提升实践能力 【免责声明】<br> 本公众号发布的专家讲座学习笔记,仅为方便一线教师学习交流所用,内容基于讲座记录整理,旨在分享教育教学相关理念与实践经验。<br> 若笔记内容涉及任何侵权问题(包括但不限于著作权、知识产权等),请及时留言联系,我们在收到信息后将立即核实,确认侵权的将第一时间删除相关内容。<br> 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供稿】 宋亚旗【整理】 宋亚旗</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