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一、AI时代社会学研究新发展</b><br>(一)核心变革:测量工具与研究范式升级<br>1.测量工具革新:大模型的出现为社会学研究提供了生成式数据新工具,无需依赖传统调查或垄断性大数据,可直接从大模型中提取合成数据,对性别议题、民族关联、学科内部知识等复杂社会现象进行测量。其测量逻辑通过提示词引导大模型输出议题维度及态度倾向,再经嵌入技术转化为高维向量,压缩后实现可视化分析,且大模型测量结果与人类认知高度一致。<br>2.研究范式演进:从工业时代的样本调查(设计数据驱动),到数字时代的大数据分析(痕迹数据驱动),如今迈入理论、数据与智能协同驱动的新范式。研究者无需依赖权力或资本获取数据,通过大模型即可实现对社会整体事实的测量,摆脱了传统数据获取的束缚。<br>(二)实践应用案例<br>1.性别议题研究:通过大模型提取性别相关议题及子维度,梳理出个体性别秩序认同与社会对个体性别秩序认同两大核心维度,实现对复杂性别观念的系统性测量。<br>2.民族关联分析:基于大模型数据,对56个民族在多维度上的特征进行量化,通过聚类与回归分析,探究民族间的内在关联与共同体构建状况。<br>3.学科内部研究:抓取社会工作领域论文数据,经嵌入分析发现学科存在理论与实践两大取向争议,学生研究因答辩导向多偏向两端,缺乏中间融合型成果;同时通过干预文本分析,量化得出干预技术、干预愿景及两者交互对社会工作成效的解释力。<br>(三)时代价值<br>破解信息茧房带来的局部事实认知局限,为理解整体社会现象提供科学工具;助力研究者独立开展高质量研究,重塑社会学研究在智能时代的话语权;为社会问题的诊断与干预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撑。<br> <b>二、青少年自杀现状与预防策略</b><br>(一)现状特征<br>1.全国整体自杀死亡率显著下降,但疫情后青少年(5-14岁、15-24岁)自杀率呈明显上升态势,多数年龄段均有增长,仅少数年龄段下降,虽总体死亡率不高,但增长趋势严峻。<br>2.青少年自杀数据存在保密性强、获取困难的问题,影响研究与干预的精准性;自杀行为成因复杂,部分与精神障碍相关,但仍有大量案例无明确精神障碍诊断,涉及多重社会与个体因素。<br>(二)两大预防范式<br>1. 公共卫生范式(面向全体,筑牢基础防线)<br>核心思路:通过环境优化与体系建设,提升青少年整体心理健康水平,减少自杀风险诱因。<br>•营造健康成长环境:减轻学习压力,保障充足睡眠与运动时间,提升心理韧性与人际交往能力。<br>•建设校园心理健康体系:构建物理与人文并重的支持环境,减少竞争性与冲突性;开展常态化心理健康教育,消除自杀相关歧视;监测心理健康状况,早发现轻微问题与高危个体;完善校内干预与转介机制。<br>•减少自杀方法可获得性:管控剧毒物品、危险工具等,如校园高危区域防护设施建设,可有效阻断冲动性自杀行为。<br>•促进社会融合:强化家庭、学校、社区的联动,减少青少年孤独感与疏离感。<br>2. 临床干预范式(聚焦高危,精准阻断风险)<br>核心思路:识别并针对高危个体实施专业干预,快速缓解危机,降低自杀成功率。<br>•药物治疗(化学治疗):<br>○抗抑郁药是主要手段,但部分SSR类药物可能增加青少年自杀风险,需谨慎使用。<br>○特殊药物:氯胺酮(鼻喷剂形式)对急性自杀意念有快速缓解效果,短期使用需控制成瘾风险;锂盐、氯氮平等药物具有较好的抗自杀效果,需长期规范服用。<br>•物理治疗:<br>○电抽搐治疗(MECT):快速缓解自杀观念的有效工具,虽存在失忆等副作用,但患者无痛苦体验。<br>○经颅磁刺激(TMS/ITBS):安全无明显副作用,适用于青少年、孕妇等特殊群体,对抑郁与自杀倾向有缓解作用。<br>•心理治疗:<br>○长程治疗:CBT(认知行为治疗)、DBT(辩证行为治疗)等,聚焦认知偏差、情绪失调等根本问题,需长期坚持。<br>○短程干预:危机干预热线(单次1-1.5小时)、安全计划干预等,通过具体方法帮助个体应对当下危机,优先保障生命安全;Brief CBT整合多种干预技术,在军人、住院患者群体中证实可降低自杀率,但青少年群体效果有待验证。<br>(三)关键注意事项<br>1.数据获取是自杀预防的重要前提,需建立科学的监测机制,平衡数据保密性与研究实用性,避免因歧视导致青少年隐瞒心理问题。<br>2.两大范式缺一不可:仅靠临床干预会陷入“治标不治本”的困境,需公共卫生范式从源头减少风险;仅靠环境优化无法覆盖高危个体,需临床干预精准阻断危机。<br>3.青少年群体特殊性:自助式短程干预效果有限,需强化家庭、学校与专业机构的协同支持,避免不当引导(如盲目要求与父母沟通)加剧风险。<br> <b>三、核心启示</b><br>1.智能时代为社会学研究提供了全新工具,可助力更精准地把握青少年心理健康相关的社会结构与个体认知特征,为预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br>2.青少年自杀预防需构建“全社会协同”的立体网络,整合公共卫生的普遍性保障与临床干预的针对性支持,同时依托技术进步破解数据与测量难题。<br>3.心理健康认知普及与歧视消除是基础,需通过多元宣传让青少年及家长正视心理问题,主动寻求帮助,为干预工作创造良好环境。 【免责声明】<br> 本公众号发布的专家讲座学习笔记,仅为方便一线教师学习交流所用,内容基于讲座记录整理,旨在分享教育教学相关理念与实践经验。<br> 若笔记内容涉及任何侵权问题(包括但不限于著作权、知识产权等),请及时留言联系,我们在收到信息后将立即核实,确认侵权的将第一时间删除相关内容。<br> 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供稿】 宋亚旗【整理】 宋亚旗</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