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1 研修报告】逐光笃行 海学慧用

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逐光笃行 海学慧用</b></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华师第四次集中研修报告</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洛阳市老城区第二小学 宋亚旗</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前 言】</b></h1> <p class="ql-block">  2025 年 11 月,近孟冬时节的南海之滨暖意融融,珠海国际会展中心内智慧涌动。作为河南省中原名师培育对象,我怀揣着对教育事业的赤诚与追求,奔赴这场以 “汇聚・共享・创新 — 推动教育创新发展,服务教育强国建设” 为主题的教育盛会。为期数日的研修之旅,涵盖第七届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以下简称 “教博会”)的前沿论坛、珠海三所名校的实地参访以及深度的自我参悟研讨,构成了一次全方位、多层次、沉浸式的专业成长体验。</p><p class="ql-block"> 教博会作为服务国家战略、推进教育创新改革的重要平台,历经六届沉淀,已成为中国教育创新的 “广交会”。此次第七届教博会展览面积超 3 万平方米,近 2000 家单位参展,举办论坛 50 余场、工作坊超千场,累计展出 9000 + 项教育创新成果,35 万 + 人次曾现场参与,400 + 家权威媒体报道,其规模与影响力令人震撼。而珠海香洲一小、容闳书院、文园中学三所名校,各具特色的办学实践与深厚的教育积淀,则让前沿理念有了可触摸、可借鉴的落地样本。</p><p class="ql-block"> 在研修过程中,从教育监测评价的宏观构建到数智技术赋能教学的微观实践,从跨学科教育的融合创新到教联体建设的生态探索,从名校教师专业成长的培育路径到课堂教学的提质增效,每一场讲座、每一次观课、每一轮研讨,都如春雨般滋润心田。作为中原教育人,我深知此次珠海之行,既是一次汲取智慧、拓宽视野的 “充电之旅”,更是一次对标先进、反思自我的 “修行之旅”。“逐光笃行,海学慧用”,这不仅是我研修的主题,更是我此行的初心与归宿 — 追逐教育创新的光芒,脚踏实地深耕实践,将教博会和南粤大地的教育智慧融入中原课堂,以专业成长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现将研修所得、所感、所悟梳理成文,以期与同仁共勉。</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一版块】参加盛会 感受教育创新</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教博会总体概况</b></h1> 第七届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于 2025 年 11 月 15 日至 17 日在广东珠海国际会展中心举办,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具体举措。本届教博会聚焦新时代立德树人与思政教育一体化创新、创新人才培养、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协同等八大领域,设置综合展、专题展、区域成果展、高校成果展及系列配套活动五大板块,全方位展现中国教育创新的蓬勃活力。 教博会的核心目标清晰而坚定:通过发现、展示优秀教育创新成果,激发教育改革与创新活力;通过培育、转化优秀教育创新成果,引导社会各方力量投身教育创新事业;通过推广、应用优秀教育创新成果,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其首创的 SERVE 模型经过迭代升级为 SERVE 2.0,强调优秀教育创新成果应具备指向本源的教育问题、前瞻的价值理念、系统的解决方案、有效的实践案例和 “可复制” 的标准规则,为教育创新提供了科学的指引框架。 置身教博会现场,仿佛踏入了教育创新的 “万花筒”。从 AI 赋能的智能课堂工具到跨学科融合的课程案例,从德育创新的实践成果到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新路径,每一项成果都彰显着教育工作者对高质量发展的不懈追求。来自国家部委、高校、中小学的领导嘉宾、专家学者与一线教育工作者齐聚一堂,思想的碰撞、经验的分享、智慧的交融,让我深切感受到教育创新已从 “单点突破” 迈向 “生态重构”,从 “理念倡导” 走向 “实践深耕”。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核心论坛深度解析</b></h1> <h1 style="text-align: left;"><b style="font-size: 17px;">一、《基础教育监测评价论坛》:以评价为舵,领航高质量发展</b><br></h1>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事关教育强国成败。11 月 15 日上午的《基础教育监测评价论坛》,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 (2024-2035 年)》为根本遵循,为参会者带来了一场兼具理论高度与实践价值的思想盛宴。论坛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执行主任汪曙光主持,教育部教育督导局杨宇副局长、北京师范大学刘长旭副校长先后致辞,确立了 “以评价改革驱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的核心方向。<br> 在主旨报告环节,北京师范大学辛涛教授系统梳理了国家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体系的建设进展与未来路径。我国已建立起具备理念、政策、技术等创新的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体系,北师大相关中心承担多项国家教育监测任务,通过构建科学的监测体系并应用其结果,有效推动了基础教育发展。辛教授强调,未来监测体系需坚守初心,向两端延伸并持续优化,让监测真正服务于教育质量提升。<br> 科大讯飞任萍萍副总裁聚焦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测评领域的应用,分享了 AI 技术的最新进展。从建设智能测评平台到实现自动出题、智能评测,AI 技术已在教育测评中展现出高效、精准的优势,未来应用前景广阔。这让我深刻认识到,技术赋能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已经落地的实践,能够为教育评价提供更科学、更全面的数据支撑。<br> 西南大学宋乃庆教授深入解读了增值评价的内涵与意义。他指出,增值评价关注学生的成长增量而非单一静态分数,通过追踪进步幅度科学衡量办学效能与教学成效,这对破解 “唯分数论” 的痛点、推动中小学课堂教学变革具有重要作用。宋教授结合诸多实践案例,让与会者对增值评价的应用路径有了清晰认知。<br> 东北师范大学柳海民教授分享了班主任发展样态的循证分析。调查显示,班主任发展总体态势积极,但也面临诸多挑战,柳教授针对性地提出了提升班主任专业素养的具体举措,为班主任队伍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引。<br> 华东师范大学李召存教授则聚焦幼小衔接评价,提出在科学幼小衔接背景下,入学准备评价应拓展目的,并将小学纳入评价对象,构建更为全面、科学的幼小衔接评价体系,这对推动幼小衔接平稳过渡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div> 整场论坛从宏观体系构建到微观实践探索,从技术赋能到人文关怀,全方位回应了基础教育评价改革的重点与难点问题,让我深刻认识到,教育监测绝非简单的数据统计,而是服务于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管理手段,唯有以科学监测为依据,才能让教育评价真正发挥 “指挥棒” 作用。<br></div> <b>二、《数智・循证:AI 驱动教学评研训新范式》:以技术为翼,革新育人生态</b><br> 如果说上午的评价论坛为教育发展锚定了 “评价坐标”,那么 15 日下午的《数智・循证:AI 驱动教学评研训新范式》论坛,则为教育创新注入了 “科技动能”。论坛紧扣智能时代教育变革趋势,由北京师范大学隋璐璐教授、宋萑教授致辞,聚焦人工智能与基础教育的深度融合,全方位展现了从理论创新到课堂实践的系统化改革路径。<br> 华南师范大学王红教授分享的 “AI 研训员一体化” 实践令人印象深刻。其提出的产品历经 “体检专员、专科医生、专家会诊” 三阶段,以输出为本教学范式为内核,有效提升了教师专业能力,破解了传统教研 “标准不一、费专家、难落地” 的痛点,为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全新思路。<br> 广州大学谢翌教授提出 “有理、有趣、有用” 的三有作业设计理念,倡导树立大作业观,以 AI 和三有标准引领作业设计,解决当前作业存在的诸多问题,实现教学评一体化。这一理念贴合一线教学实际,为作业改革提供了明确的方向与可操作的路径。<br> 华南师范大学杜炫杰主任深入探讨了人机协同课堂循证技术的研究。他指出,做好课堂循证需解决数据安全等问题,通过运用多模态数据采集与分析等技术,能够为教学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让教学决策更科学、更精准。<br>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实验室重磅发布了 “AI 赋能教学智能分析系统” 等创新成果。该系统通过多模态数据采集与智能分析,实现了课堂教学的精准诊断与科学评估,让 “数据驱动精准诊断 - 循证改进” 的教学闭环成为现实。这一成果让我真切感受到,数智技术正在重塑 “教、学、评、研、训” 的每一个环节。<br> 在实践分享环节,来自贵州、山东、广东等地的教育管理者与一线教师,带来了 AI 赋能教育改革的鲜活案例。从区域教师成长的循证探索,到学校层面的教学新生态构建,再到校本研修的活力升级,这些实践经验让数智教育的落地路径更加清晰。“测、诊、研、训” 的闭环机制正在打破传统教学的壁垒,AI “大先生”、循证观课能手等新技术工具,既为教师减负增效,也为育人质量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撑。 <b>三、《中小学数学教育高质量发展研讨会》:以素养为核,深耕数学育人</b><br> 11 月 16 日,《中小学数学教育高质量发展研讨会》聚焦数学教育的核心议题,为深耕数学领域的教育人带来了一场思维盛宴。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傅湘龙院长在致辞中,从区域统筹视角,系统呈现了广东数学教育通过师资帮扶、数字融合、跨学科教学等多维举措实现提质的创新路径,展现了政策引领下数学教育改革的清晰蓝图。<br> 国际数学教育研究会主席梁贯成教授围绕 AI 时代数学教育展开分享,直击 “机械刷题” 的行业痛点,提出 “概念理解 + 思维培养 + 终身学习” 的核心目标。他强调,AI 应是 “赋能而非替代”,教师要合理运用 AI 实现个性化教学,同时规避学生对技术的依赖风险,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判断力。<br> 中国科学院周向宇教授从《周髀算经》《九章算术》等古代数学典籍切入,带领与会者领略数学教育的历史厚度与文化根基。他指出,古代数学中的数形结合等智慧,对当代数学教学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能够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与学习兴趣。<br> 王志江校长分享的 “玩游戏,学数学” 创新实践,为数学教育打开了新视野。其以儿童为中心,让数学回归趣味本质的教学理念,通过丰富的游戏化教学案例,展现了如何让学生在 “玩” 中学、在学中悟,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br> 下午的经验分享环节,区域与校域的鲜活案例让先进理念有了可复制的实施路径。梅州市以 “六大行动” 破解山区教育资源不均的难题,通过数学强师工程建设、课程体系建设、教科研训赋能提质等行动,实现了数学教育的升级;广州通过 “五环教研机制” 与 AI 教学先锋队建设,打造了 “以点带面” 的全域示范样本。<br> 校域层面,天河体育东路小学以 “协作建模课堂” 破解学习浅表化问题,三水中学附属初中用 “拔尖培养 + 数字化教学” 双轮驱动创新,中山纪念中学以核心素养为引领重构高中育人模式。这些学校以问题为导向,在课堂改革、教研创新、课程建设上取得的显著成效,为数学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实践借鉴。 <b>四、《AI 赋能课堂教学评价与改进》:以精准为要,优化教学实践</b><br> 《AI 赋能课堂教学评价与改进》论坛聚焦 AI 技术在课堂教学评价中的具体应用与改进路径,来自区域学校代表、行业专家等齐聚一堂,分享经验、交流成果。<br>论坛中,专家们指出,传统课堂教学评价存在主观性强、数据采集不全面、反馈不及时等问题,而 AI 技术的介入能够有效破解这些难题。通过多模态数据采集技术,可实时捕捉课堂中的师生互动、学生参与度、知识掌握情况等多维度信息,经过智能分析后生成精准的课堂诊断报告,为教师改进教学提供科学依据。<br> 来自一线学校的代表分享了 AI 赋能课堂教学评价的实践案例。学校通过引入 AI 课堂分析系统,对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设计、小组合作、时间分配等进行量化分析,帮助教师发现教学中的薄弱环节,针对性地优化教学设计。例如,系统显示某教师课堂提问多为低阶认知问题,教师便在后续教学中刻意增加高阶思维问题的比例,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br> 论坛还探讨了 AI 赋能课堂教学评价的未来发展方向。专家们强调,AI 技术应与教学实际深度融合,避免 “为评价而评价”;要注重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规范数据使用;同时,教师应提升数字素养,学会解读和运用 AI 评价结果,让技术真正服务于教学提质与学生成长。 <b>五、《第七届跨学科教育论坛》:以融合为桥,培育创新人才</b><br> 11 月 17 日上午的《第七届跨学科教育论坛》明确指出,推进跨学科教育已不是一道 “选择题”,而是新时代人才培养的 “必答题”,其核心目标是通过课程建设赋能创新人才培养。<br> 论坛展示了以 “科研引领、区域联动、校校特色” 为核心的陕西实践框架。陕西省锚定育人初心,联合高校组建专业团队开展研究,形成了指导性文件,并通过举办研讨会、观摩活动等形式推广经验;以名校加共同体建设为纽带,构建区域联动发展模式,打造实验校和联盟,开展丰富多彩的跨学科活动;鼓励学校结合地方文化资源开发特色课程,形成校校有特色的良好格局。这些实践已在育人提质、教师成长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为全国跨学科教育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区域样板。<br> 深圳市宝安区的实践同样令人瞩目。宝安区发布专门的课程规划,构建 “一核五环” 实施体系,以项目带动跨学科教育开展,通过五方协同保障课程的科学性与实效性;明晰六大跨学科课程群,引导学校利用自身优势开发课程,注重课程要素之间的关联与实施环节的设计;通过跨学科教育,有效提升了师生的综合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在各类竞赛中的获奖率显著提高。<br> 针对跨学科教育实践中存在的目标模糊、内容片面、方法单一等困境,专家们提出了具体的破解对策。要建立三维融合的目标体系,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整合;整合评价内容,既关注知识的综合运用,也重视能力的提升与素养的培育;创新评价方法,采用过程性评价、成果展示、多元主体评价等多种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跨学科学习成效。<br> 论坛强调,跨学科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在真实问题情境中构建多学科知识网络、迁移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全面落实 “教学评一致性”,让跨学科学习真正落地生根,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搭建坚实桥梁。 <b>六、《教联体新生态建设研讨会》:以协同为脉,促进均衡发展</b><br> 《教联体新生态建设研讨会》聚焦教联体建设的核心议题,探讨如何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展,构建教联体新生态,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br> 研讨会上,专家们指出,教联体建设是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能够有效缩小区域、城乡、校际之间的教育差距。教联体建设应坚持 “平等互利、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的原则,打破校际壁垒,促进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br> 重庆市马家沟小学分享了以 “一公里” 为特色的教联体建设经验。该校提出 “马小一公里教联体” 理念,明确建设半径,搭建育人平台;通过绘制资源图和模式图,精选 4 家核心资源单位,通过场景转化和渠道活化,实现资源与育人的深度融合;制定年级运行表、课程实施表、责任清单表,推动教联体工作课程化、常态化、责任化。经过实践,该校教联体实现了教育资源、理念、成果、品牌四个共享,有效带动了周边学校的共同发展。<br> 其他地区的代表也分享了各自的教联体建设实践。有的通过 “名校 + 薄弱校” 的模式,派遣骨干教师驻校指导、开展联合教研、共享优质课程资源,快速提升薄弱校的办学质量;有的构建 “区域教联体”,整合区域内的优质教育资源,建立统一的教研机制、评价体系,实现区域内教育的协同发展。<br> 研讨会强调,教联体建设不是简单的 “拉郎配”,而是要建立长效机制,激发内生动力。要加强顶层设计,明确教联体各方的职责与分工;健全沟通协调机制,促进各方的密切合作;建立评价激励机制,对教联体建设中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推动教联体建设持续健康发展。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r></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b>【第二版块】参访名校 感受办学特色</b></h1> <b>一、珠海市香洲一小:以师为基,铸就卓越教育</b><br> 11 月 17 日下午,我们走进珠海市香洲第一小学,这座充满文化底蕴与活力的校园,以其扎实的教师专业发展实践和鲜明的办学特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b>(一)《从优秀走向卓越 —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精准施策,赋能教师发展</b><br> 香洲一小张怀志校长以《从优秀走向卓越 —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为题作专题分享,提出了 “青年教师抓课堂,骨干教师抓课题” 的核心培养路径,致力于帮助青年教师 “站稳讲台”、向骨干力量蜕变。张校长形象地指出,培养教师要 “牵牛要牵牛鼻子”,而 “上公开课” 正是核心抓手。<br> 学校推动全学科、各层级教师全员参与公开课,教师们在精心备课、反复打磨中锤炼教学技艺,在展示交流中收获成长与认可,真切 “尝到成功的甜头”。同时,学校主动 “搭台子”,搭建从常态教研到高层次教学竞赛的多元成长平台,持续激发教师的专业发展内驱力。<br> 张校长还分享了教师成长的规律与方法:教师第一次成长(从合格到优秀)的有效路径是 “听课评课 — 集体备课 — 师徒结对 — 上公开课 — 教学反思”,这五大行为对青年教师成长至关重要;而教师第二次成长(从优秀到卓越)则需要通过阅读名著、教育反思、案例研讨、课题研究、撰写论著等方式实现。学校正是遵循这一成长规律,为不同阶段的教师量身定制培养方案,让每位教师都能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稳步前行。<br> 这一培养理念让我深刻认识到,教师是学校发展的根本,只有把教师培养好,才能实现教育质量的质变。作为名师培育对象,我在今后的工作中,也应积极借鉴这一经验,无论是自我成长还是引领团队发展,都要找准核心抓手,遵循成长规律,精准施策。 <b>(二)《曹冲称象》听评课:聚焦思维,彰显育人本质</b><br> 随后,我们观摩了青年教师邱思宇执教的《曹冲称象》一课,并参与了深度评课交流。这堂课以 “曹冲称象” 的经典故事为载体,巧妙渗透数学中的 “等量代换” 思想,让学生在体验与探究中理解核心概念。<br> 课堂上,邱老师准备充分,多媒体技术使用娴熟,教学设计结构清晰、理念先进。她注重引导学生体验曹冲称象的方法步骤,通过赶象上船、划线标记、装石称重等环节的梳理,让学生理解 “划线标记重量,使石头重量等同于大象重量” 的原理,进而引出 “等量代换” 的概念。同时,邱老师还关注总量与分量的关系,让学生明白 “总量等于各分量的和”,并通过动物、图形质量关系等例子进行巩固练习,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br> 在评课环节,参会名师和教师们各抒己见,既肯定了课程的优点,也提出了中肯的建议。大家认为,这堂课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体现了学生主体理念,还种下了跨学科融合的种子;同时建议,考虑到三年级学生的年龄和思维水平,可适当降低 “A = B、B = C” 这类抽象内容的难度;要明确教学定位,聚焦 40 分钟内学生的新成长点;可从质量等量代换迁移到人文、价格等方面,拓宽学生视野;要给学生更充足的订正时间,增加二次订正后的展示机会;通过同桌互说等方式,让每个孩子都有表达和倾听的机会;除教师评价外,可增加同伴过程性评价;将等量代换思想延展到生活空间,布置任务让学生找生活中的例子。<br>  这场听评课让我受益匪浅。一堂好课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渗透思想、培养能力、激发兴趣;而高质量的评课则能帮助教师精准定位问题、明确改进方向,促进专业成长。香洲一小要求课堂实现 AI 赋能、跨学科融合,这一要求也为我今后的课堂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 <b>(三)《如何做好名师工作室建设》:凝聚智慧,发挥示范引领</b><br> 广东省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郭明霞老师围绕 “名师工作室建设” 作专题报告,从引领者视角为名师的自我成长与团队辐射注入专业智慧。<br> 郭老师指出,名师工作室的核心理念是主持人应凝聚教育思想,以搭建平台、创造空间为己任,促进成员共同成长。工作室的活动开展应丰富多样,注重辐射引领,可通过送教下乡、汇报课、联合教研等形式,让工作室的优质资源惠及更多教师。<br> 在成员成长方面,工作室要为成员提供广阔的成长平台,鼓励其积极参与教学探究与创新,在实践中提升专业能力。同时,要重视成果培育,如组织教学成果奖申报等,将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形成工作室的品牌特色。<br> 在工作室筹备与运行方面,郭老师强调要争取领导支持,注重细节,精心布置工作室环境,做好后勤保障;主持人培训需汇报发展规划,明确工作室的发展方向;成员通过听课、议课等活动提升专业能力;工作室应加强学科互通,指导不同学科教师申报课题,注重抓关键点;要有独特的理念,思考底层逻辑,形成科学的运行模式,加强团队建设;考核应包含课堂教学、工作室汇报等板块,以评促建,减轻教师负担。<br> 郭老师的分享兼具理论高度与实操价值,为我今后开展名师工作室工作提供了清晰的思路和宝贵的借鉴。名师工作室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平台,肩负着示范引领、辐射带动的重要使命,只有科学规划、精心运作,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div><br></div> <b>二、珠海容闳书院:绿色教育,润泽生命成长</b><br> 11 月 18 日上午,我们走进珠海容闳书院,这所被誉为 “中国最具古典韵味的校园”,以其独特的 “绿色教育” 实践,给我们带来了一场关于教育本质的深刻思考。<br>  容闳书院是珠海容闳学校的初中部,建成于 2012 年,呈苏州园林式建筑布局,占地 2.9 万平方米,建筑面积 4 万平方米,总投入约 3.2 亿元,建有音乐厅、体育馆、室内游泳馆、陶艺馆等一流场馆设施。学校以 “中国留学生之父” 容闳先生的名字命名,秉承其 “教育救国、中西融合” 的精神,提出 “用绿色教育润泽生命健康成长” 的教育理念,致力于培育植根中华、立身世界的时代新人。 <b>(一)绿色教育理念:尊重个性,顺应发展</b><br> 容闳书院的 “绿色教育” 理念,核心是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性,顺应人的发展规律,让孩子在和谐健康的环境中成长。正如书院墙上所写:“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尊重人的个性,顺应人的发展。” 在这里,教育不是整齐划一的修剪,而是顺应天性的滋养。<br> 学校构建了 “四大育人层次”(道德、生命、知识、审美)和 “八大维度”“十二个观察点” 的育人目标体系,形成了清晰的理念落地路径。从道德层次的 “身心合一,仁孝为本” 到生命层次的 “思维灵活,勇于创新”,从知识能力层次的 “爱好广泛,视野开阔” 到审美层次的 “行端表正,情趣高雅”,全方位覆盖了学生成长的各个方面,体现了 “全人教育” 的育人追求。<br> 这种绿色教育理念让我深刻认识到,教育的本质是唤醒生命自觉,而不是塑造标准化的产品。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都有自己的成长节奏和发展潜能,作为教育者,我们要做的就是为学生创造适宜的成长环境,提供必要的支持与引导,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最好的自己。 <b>(二)绿色教育实践:课程为载体,生态育人</b><br> 容闳书院的绿色教育理念,通过丰富多样的课程实践得以落地。学校构建了 “1+2+1+N” 办学体系,即 “学业第一” 为核心,“体育突出、科创突出” 为两大特色,“身心健康” 为基础,“N 多特色” 为补充,形成了 “学业第一、体育突出、科创突出、身心健康、N 多特色” 的育人网络。<br> 在课程设置上,学校既有国家必修课程,也有丰富的校本选修课程和社团课程。校本课程涵盖国学、科创、艺术、体育等多个领域,如国学课程注重阶梯浸润、普适浸养、视觉浸泡,培育学生的崇高生命姿态和价值追求;科创课程将 STEAM 创客教育列为重点发展方向,开设了信息学精修、人工智能精修、科技创新精修等课程,建立了 “基础课程 — 个性课程 — 自主创造” 的培养机制,学生在各级各类科创竞赛中屡获殊荣;社团课程门类丰富,包括文化与知识、语言与交际、科学与实验、音乐与欣赏、体育与健康、美术与创意等六大类,共 35 门选修课程和 26 门社团课程,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br> 学校还开展了 “无围墙的教育”,如七年级 “寻先师足迹,探儒学之源” 研学之旅、八年级 “同行同学体验生活百味;共研共悟探究人生希望” 研学之旅、九年级 “长征路上饮水思源,人生途中感恩励志” 研学之旅,让学生走出校园,在实践中增长见识、提升能力。此外,学校的 “容园有戏” 学生舞台,让孩子们自主筹划、自主分工、自主准备、自主训练、自主展示,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b>(三)教师发展保障:多维培育,助力成长</b><br> 容闳书院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构建了 “青年教师成长项目 — 中年教师示范岗 — 自主课堂先锋岗” 三级培养机制,实现教师 100% 参与专业发展。学校通过 “双导师制”“心理互助组” 等形式,为教师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与保障。<br> 学校的师资队伍实力雄厚,现有专任教师(含中高层管理干部)103 人,26-45 岁阶段的教师占比 68.32%,获得区级及以上荣誉的教师占比 90%。青年教师成长项目成员中,不乏清华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双一流院校的毕业生,硕士研究生近半。学校通过内培、外训多措并举,健全教师在职专业提升体系,让教师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稳步前行。<br> 容闳书院的绿色教育实践让我明白,真正的教育是充满生命温度的,是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宜的环境中自主生长。这种尊重个性、顺应发展的教育理念,以及丰富多样的课程实践和完善的教师发展机制,为我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div><br></div> <b>三、珠海市文园中学:自华育人,深耕校本研修</b><br> 11 月 18 日下午,我们参访了珠海市文园中学,这所高位稳定发展 43 年的学校,以其 “内生自华,向新而行” 的办学理念和扎实的校本研修体系,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b>(一)《内生自华 向新而行》自华课堂探索:以生为本,生命自主成长</b><br> 文园中学提出 “自华课堂” 的教学理念,核心是 “生命自主成长的课堂”,以培育核心素养为中心,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导向,构建师生共同成长的发展共同体。自华课堂强调把课堂还给学生,还给学生时空、个性、权利和尊严,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咀嚼思考、自练自改中实现自我突破、不断升华。<br> 为落实自华课堂理念,学校开展了 “课堂 5.0:‘课型 +’自华课堂” 研究,构建了 “仁爱・自华” 课程体系,分为 “基础普及 — 拓展进阶 — 创新英才” 三个层次,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注重采用开放式、合作式、探究式、互动式教学,以学生发展为主线,实现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提问、自主探究。<br> 我们观摩了文园中学的课堂教学,感受到了自华课堂的活力与魅力。课堂上,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作为引导者、组织者,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链和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潜能。学生们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展示交流,在互动中碰撞思想、深化理解,真正实现了 “在做中学、在研中学”。<br> 文园中学的自华课堂探索,让我深刻认识到,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是转变育人方式,真正落实以生为本的理念。只有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才能激发其内在的学习动力,培养其核心素养,实现生命的自主成长。 <b>(二)《圆锥的侧面积和全面积》观课和自主构建:循证实践,提升教学实效</b><br> 我们观摩了《圆锥的侧面积和全面积》一课,这堂课一定程度体现了文园中学 “自华课堂” 的理念和 “循证教学” 的实践路径。<br> 经过观课和思考,我对本节课进行了自主建构:课堂伊始,教师可通过复习圆锥的基本概念及关联知识进行学习热身,随后呈现指向圆锥面积的情境题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知道什么”,并组织学生自主学习 + 小组探究,让学生自主展示探究成果,其他学生认真倾听、补充评价,最后教师进行引领总结。在探究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梳理新知、解题经验和数学思想,聚焦侧面弧长和面积与相关知识点之间的关联和等量关系,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课堂上还要设计有梯度的练习,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和多元评价,巩固所学知识,形成技能,体验数学思想。最后,通过复盘、知识小结、独立练习、互评鼓励等环节,帮助学生深化理解、巩固提升。<br> 深度思考这节课让我感受到,有效的课堂教学需要基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需求,通过循证实践,精准把握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流程和活动。同时,要注重知识的结构化构建和数学思想的渗透,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b>(三)《依托校本研修体系 助力教师专业发展》:机制保障,促进教师成长</b><br> 文园中学曾飞鹏校长以《依托校本研修体系 助力教师专业发展》为题,分享了学校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的宝贵经验。学校将教师发展视作学脉赓续之本,精心构建了一套根植于实践、着眼于未来的校本研修课程体系。<br> 学校建立了 “教师发展中心 + 学术委员会” 的组织架构,形成双翼驱动之势。学术委员会汇聚各科菁英,从论文评鉴到课堂问诊,从命题淬炼到课题引领,为青年教师点亮前行的航标。学校创立了基于 PBL 的 “3343” 校本研修模式,即 “三维目标(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大领域(班主任工作、教学工作、综合素养)、四工程(青苗工程、青蓝工程、继教工程、名师工程)、三路径(自主研修、同伴互助、专家引领)”,以问题为导向,引导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发现问题、探究答案,将研修从外在要求化为内在需求。<br> 在教师培养方面,学校针对不同阶段的教师制定了个性化的培养方案:“青苗工程” 针对新入职教师,通过集中培训 +“二对一” 岗位跟踪指导,帮助其快速适应工作、站稳讲台;“青蓝工程” 针对 35 岁及以下青年教师,以导师引路,促进其成长为骨干教师;“继教工程” 面向全体教师,根据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具体问题和难点、热点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校本培训;“名师工程” 从骨干教师中选拔有志于成长为市级以上名师的教师,通过 3-5 年的培养,使其成长为行业领军人才。<br> 此外,学校还注重教研组建设,通过课例诊断、示范观摩、主题沙龙等多样的研修形式,促进智慧碰撞与经验传承。同时,学校建立了完善的教师评价与激励机制,通过青年教师优质课决赛、命题(作业设计)大赛、业务考试等活动,激发教师的专业发展动力。<br> 文园中学的校本研修体系,让我深刻认识到,教师专业发展是学校发展的核心动力,只有构建科学完善的校本研修体系,才能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有力保障,进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div><br></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三版块】参悟自我 优化专业提升</b></h1> <b>一、AI 时代教学创新:可视化与可识化策略及 SOIL 心法</b><br> 15日晚,台湾阳明交通大学陈明璋教授《AI时代教学的设计与实践:可视化与可识化》讲座,为AI时代教育创新提供了清晰指引,其核心内容与实践理念兼具深度与落地性。讲座围绕核心教学理念、多学科案例及教学方法展开,提出以认知心理学为支撑的SOIL教学心法,涵盖“选取-组织-整合-学习”四阶段,强调通过合理筛选信息、搭建逻辑结构、关联知识脉络,实现从外显输入到内化吸收的学习闭环;同时倡导可视化与可识化双策略,前者聚焦教材外在结构设计,通过拆分知识粒度、清晰呈现步骤逻辑降低外在认知负荷,后者侧重学习者内在认知组织,通过意义连结、经验整合实现知识集组,二者协同促进知识的“看见”与“理解”,而明确性、流畅性等核心教学原则则为教学实践提供了标尺。<br> 为让理念更易落地,讲座分享了丰富的多学科教学案例:数学学科通过百数表删数直观引入素数概念,以“一图双证法”等多元方式讲解毕氏定理,挖掘九九乘法表数字规律开展跨域创作;物理学科以定滑轮、动滑轮为案例,通过步骤戏剧化呈现与可视化操作,降低抽象原理理解难度;语文学科则以《游园不值》等古典诗词为载体,分析倒装句结构与情境意象,结合认知心理学解读文字信息传递逻辑,实现文学与认知的融合。在教学方法与PPT设计上,讲座提出采用引导式教学模式,将知识拆解为可操作步骤并视觉化呈现,借助“跨学科双栏教学法”形成可追踪的学习历程,同时强调PPT设计需避免文字堆砌、突出核心信息,可借鉴保险行业简洁风格,通过图文搭配、色彩区分等方式降低认知负荷,结合动画设计增强互动性。<br> 这场讲座打破了传统学科教学边界,让我对教学本质有了更深刻的认知。可视化与可识化的双策略重构了教与学的逻辑,传统“知识灌输”的困境被“拆分-集组”模式打破,无论是数学中的素数筛选,还是物理中的滑轮原理,都因步骤可视化变得直观易懂,语文诗词赏析结合认知逻辑后,也让文学解读有了科学支撑,这种“看得见的思维”让学习从被动接收转为主动探索。而讲座中数学与艺术、文学与认知的跨学科融合案例,更打破了学科壁垒,启示我们AI时代的教学不应局限于单一知识传授,而应搭建跨域关联桥梁,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br> SOIL教学心法与PPT设计技巧的落地性更让人印象深刻,双栏教学法、步骤可视化等操作流程可直接应用于日常教学,PPT设计“减少文字、突出重点”的原则则直击传统课件痛点,既符合认知心理学规律,又适配多媒体教学场景。讲座结尾提出的“理性层面的精确透明、认知层面的意义建构、文化层面的思维自由”,更让我意识到教学不仅是知识传递,更是思维启迪与文化传承。AI技术为教学提供了更多可能,但教育核心仍在于“人”的成长,未来教学中,我们应积极践行可视化与可识化策略,以SOIL心法为指导,打破学科边界,优化教学载体,让学习成为高效、精准且富有温度的探索之旅。 <b>二、新时代学校育人之道及教师发展:明确定位,坚守初心</b><br> 培训期间,华南师范大学陈燕博士围绕 “新时代学校育人之道及教师发展” 与大家沟通交流,为我们明晰了新时代教育的育人目标与教师的使命担当。<br> 陈燕博士指出,新时代学校育人之道的核心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的本质是育人,学校作为育人的主阵地,要坚持以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不仅要传授知识技能,更要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道德品质和家国情怀。<br> 在教师发展方面,河南省教育厅中原名师项目办吴玉华主任强调,新时代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和教师观,坚守教育初心,修德明心,笃学润世。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包括学科专业知识、教育教学能力、数字素养、沟通协作能力等,以适应新时代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求。同时,教师要注重自身的职业成长与幸福体验,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br> 吴主任和陈博士的引领,让我深刻反思了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和专业发展历程。作为中原名师培育对象,我肩负着引领区域教育发展的重要使命,必须明确自身的定位与担当,坚守教育初心,不断提升专业素养,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b>三、教学设计研讨:共探方法,聚力提升</b><br> 研修期间,我与同伴开展聚焦教学设计的研讨活动,通过与同伴的深度互动实现了思想碰撞与能力提升。在基于教学思想的备课研讨中,我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分享了教学设计的思路与方法,与同伴围绕“如何将先进教育理念融入设计”“怎样落实以生为本思想”“如何提升设计实效性”等核心问题展开深入探讨。<br> 交流中大家形成共识:教学设计绝非简单的教案编写,而是基于教学思想的系统规划,需实现教育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评价的高度统一。一方面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考量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习需求与发展潜能,通过精心创设教学情境、设计递进式问题链、组织多样化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思维动力;另一方面要注重跨学科融合、数智赋能、素养导向等先进教学思想的渗透,将教育理念切实转化为具体教学行为。同时,大家明确集体备课的重要价值,认为应充分发挥团队智慧,借助同伴互助与专家引领不断优化设计,提升教学实效。<br> 在交流研讨中,伙伴分享各自的课堂教学设计案例并展开互评互议。这些案例特色鲜明,有的聚焦跨学科融合,有的突出数智技术赋能,有的紧扣核心素养培育,有的强化教学评一致性。通过案例分享,我接触到情境化设计、项目式学习、游戏化学习等诸多先进思路与方法;而本着实事求是原则的互评环节,既让我看到自身设计的优点,更清晰认识到不足——如教学目标定位不够精准、活动设计的可操作性有待加强、评价方式缺乏多元化与过程性等,进而明确了具体改进方向。<br> 研讨活动为我们搭建了相互学习、借鉴提升的优质平台。通过思想碰撞与智慧共享,我不仅进一步明晰了教学设计的核心要素与方法路径,汲取了其他名师培育对象的宝贵经验,更切实提升了自身的教学设计能力,为今后的课堂教学改革筑牢了基础。今后我将以此次研修为契机,更加注重基于教学思想的系统规划,聚焦学生核心素养培育,持续提升教学设计的科学性与实效性。 <b>四、名师能为教育创新做什么?从教育创新视角反思个人成长与困惑</b><br> 研修期间,我们围绕 “名师能为教育创新做什么?” 这一核心问题,结合自身的成长经历和困惑,进行了深入的反思与交流。<br> 大家一致认为,作为名师培育对象,在教育创新中应肩负起示范引领、辐射带动的重要使命。具体而言,一是要做教育创新的践行者,主动学习和践行先进的教育理念与实践方法,在自己的课堂教学和教育管理中大胆探索、勇于创新;二是要做教育创新的传播者,通过名师工作室、送教下乡、联合教研等形式,将自己的创新经验和成果分享给更多的教师,带动区域教育创新水平的提升;三是要做教育创新的研究者,聚焦教育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开展课题研究,探索创新的解决方案,为教育创新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借鉴。<br> 在反思个人成长与困惑时,大家也坦诚地分享了自己的体会。有的教师表示,在面对日新月异的教育技术和理念时,感到自身的数字素养和学习能力有待提升;有的教师表示,在教育创新实践中,面临着资源不足、评价机制不完善等困境;有的教师表示,如何在坚守教育本质与推进教育创新之间找到平衡,是自己面临的重要困惑。<br> 通过交流与反思,我更加明晰了自己在教育创新中的责任与使命,也找到了自身的不足和努力的方向。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以更开放的心态拥抱教育创新,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积极应对面临的挑战与困惑,以实际行动为教育创新贡献自己的力量。<div><br></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结 语】</b></h1> 逐光笃行,海学慧用。为期数日的珠海研修之旅,是一次思想的洗礼,一次视野的拓展,更是一次专业的淬炼。从教博会的前沿论坛到名校的实地参访,从专家的理论引领到同伴的经验分享,每一处学习、每一次交流,都让我收获满满、深受启迪。结合河南省教育厅中原名师项目办吴玉华主任 “修德明心,笃学润世;高瞻远瞩,脚踏实地;深思熟虑,系统转化” 的殷切嘱托,我对此次研修有了更为深刻的体会,也对未来的教育教学工作有了清晰的规划。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河南省教育厅中原名师项目办吴玉华主任</h3> <b>一、修德明心,笃学润世:坚守教育初心,涵养育人情怀</b><br> 教育的本质是育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此次研修让我深刻认识到,作为一名名师培育对象,首先要坚守教育初心,修德明心,以高尚的师德涵养育人情怀。在教博会的论坛中,专家们强调教育评价要回归育人本质,名校的实践也彰显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这都提醒着我,教育工作者要始终把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放在首位,用爱心、耐心和责任心关爱每一位学生。<br> 同时,要笃学润世,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在知识快速更新、教育理念不断革新的今天,只有持续学习、终身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更好地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我将把此次研修所学的前沿理念、实践方法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断优化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用扎实的专业能力滋养学生成长,践行 “以生为本、输出为本” 的教育理念,让教育真正成为润泽生命、成就未来的事业。<br> <b>二、高瞻远瞩,脚踏实地:紧跟改革浪潮,深耕课堂实践</b><br> 此次研修让我深刻感受到,教育改革已进入深水区,从教育监测评价的系统化构建到数智技术赋能教学的范式革新,从跨学科教育的全面推进到教联体建设的生态构建,教育创新的浪潮势不可挡。作为名师培育对象,我们要高瞻远瞩,把握教育改革的宏观方向,主动拥抱教育创新,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拓宽教育视野。<br> 同时,教育创新不能停留在理念层面,更要脚踏实地,扎根课堂实践。名校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任何先进的教育理念都需要通过课堂教学的实践来落地生根。我将立足自己的教学实际,将此次研修所学的 AI 技术应用、跨学科融合、自华课堂、绿色教育等先进理念,转化为具体的课堂教学行为。从精心设计每一堂课、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做起,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稳步提升教学质量,让教育创新的成果真正惠及学生。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珠海国际会展中心-海之珠</h3> <b>三、深思熟虑,系统转化:梳理研修成果,带动团队发展</b><br> 此次研修内容丰富、涵盖面广,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价值。我将对此次研修的成果进行深思熟虑、系统梳理,把教博会的前沿理念、名校的办学特色、专家的专业引领,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和名师工作室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系统的工作思路和发展规划。<br> 在个人成长方面,我将以此次研修为契机,明确自身的专业发展方向,制定详细的成长计划,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研究能力、课堂教学能力、示范引领能力和教育创新能力。在团队发展方面,我将充分发挥名师工作室的平台作用,把跨学科学习、教联体建设、名师工作室运营的优秀经验融入工作室的发展规划,通过开展联合教研、送教下乡、课题研究等活动,带动工作室成员共同成长,辐射引领区域内教师的专业发展。<br> 教育强国的建设,需要每一位教育人躬身实践、创新探索。作为中原名师培育对象,我将带着此次研修的满满收获,怀揣对教育事业的赤诚与追求,逐光笃行,海学慧用,以专业引领成长,以创新赋能未来,在中原大地的教育沃土上深耕不辍,为推动河南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以生为本 启智润心 || 聚焦课堂 深耕教学</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专业引领 携手共进 || 创新驱动 追求卓越</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科研兴教 提升内涵 || 传递爱心 践行责任</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供稿】 宋亚旗 【整理】 宋亚旗</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