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一、宛平城又称宛平县城,位于北京市丰台区境内,在卢沟桥东,与桥相距百余米,是一座桥头堡,始建于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称“拱北城”,清朝时期改称“拱极城”,民国十七年(1928年)改称“宛平城”,是明、清时期军事专用的卫城。</p> <p class="ql-block">宛平城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640米,南北宽320米,城池总面积约20公顷。城墙高7.18米。城墙基础为六层条石,墙身内部以黄土和碎石筑实,外面以城砖包砌,城墙顶上铺砌面砖三层。城墙四周外侧有垛口、膝望孔、射眼,每垛口都有盖板。城有东、西两座城门,东为“顺治门”,西为“威严门”。宛平城是中国华北地区唯一保存完整的两开门卫城,同时也是七七事变的历史见证。</p> <p class="ql-block">宛平城又称宛平县城,位于北京市丰台区境内,在卢沟桥东,与桥相距百余米,是一座桥头堡,始建于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称“拱北城”,清朝时期改称“拱极城”,民国十七年(1928年)改称“宛平城”,是明、清时期军事专用的卫城。</p> <p class="ql-block">2025年8月,位于北京丰台区的卢沟桥宛平城历史文化街区焕新开放。9月27日起,北京宛平城城墙正式开放。</p> <p class="ql-block">1961年3月4日,包含宛平城在内的卢沟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参观的人很多</p> <p class="ql-block">婉丘醋业</p> <p class="ql-block">老头爬宛平城城墙(老人免费)</p> <p class="ql-block">上城墙</p> <p class="ql-block">在城墙上,城墙上的门楼没开放。</p> <p class="ql-block">城门楼有东、西两座城门,东为“顺治门”,这是西门楼—“威严门”。</p> <p class="ql-block">“威严门”。宛平城是中国华北地区唯一保存完整的两开门卫城,明王朝为防御李自成进京,命御马监太监武俊公元1638年-公元1640年主持修建此城,称“拱北城”,1928年12月宛平县城迁入城内,改称宛平城,城分东西两座城门 </p><p class="ql-block">寓意拱卫京师。</p><p class="ql-block">初为军营,后渐成聚落。</p> <p class="ql-block">历史沿革:宛平城由明代御马监太监武俊主持修建,初为军营,后渐成聚落。其名称演变反映了历史变迁:</p><p class="ql-block">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始建称“拱北城”,寓意拱卫京师。</p><p class="ql-block">清代:更名为“拱极城”,延续军事职能</p><p class="ql-block">1928年:宛平县公署迁入后正式定名“宛平城”。</p><p class="ql-block">1937年:日军炮轰宛平城,引发“七七事变”,成为全民族抗战起点。</p> <p class="ql-block">二、宛平城县衙2025.11.22号</p> <p class="ql-block">宛平县衙核心信息:现状与建筑特征</p><p class="ql-block">现存遗迹:县衙主体建筑在七七事变中被毁,现仅存三间正房(青砖灰瓦结构)。2024年复建大堂场景,设有'明镜高悬'匾额及古代兵器陈列。</p><p class="ql-block">地理位置:位于北京市丰台区宛平街道,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东侧(原拱极城旧址)。</p><p class="ql-block">核心历史脉络,建制沿革:辽开泰元年(1012年)始设宛平县,明代作为顺天府附郭县,掌管京城西郊政务。1928年县衙迁至宛平城。</p><p class="ql-block">抗战见证:1937年7月9日遭日军炮击损毁,时任县长王冷斋在院中坚持办公,成为抗战精神象征。</p><p class="ql-block">猴形拴马桩:现存清代拴马石雕,造型独特,位于县衙门口。</p> <p class="ql-block">宛平城县衙是历史上宛平县(辽代至1952年)的行政机构,其核心位于北京市丰台区宛平城内,现为复建建筑,紧邻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p><p class="ql-block">历史沿革</p><p class="ql-block">宛平县始建于辽代(1012年),作为京畿重县,县署最初位于北京城内(今地安门西大街东官房区域),明清时期衙署规模完备,含节爱堂、幕厅、狱所等设施。1928年,宛平县署迁至卢沟桥东的拱极城(后改称宛平城),原北京城内衙署废弃。1937年七七事变中,宛平城遭日军炮击,县衙大部被毁。1952年宛平县撤销后,县衙旧址曾作他用,1986年原址建起抗日战争纪念馆,2004年在城内复建新县衙。</p><p class="ql-block">建筑布局与特点</p><p class="ql-block">明清时期布局:县署坐北朝南,中轴线上设节爱堂(正厅)、见日堂(后堂),两侧分列吏、户、礼、兵、刑、工六房,西侧为监狱,东侧为土地祠,大门外有戒石亭。</p><p class="ql-block">复建现状:复建县衙位于宛平城主街北侧,大门朝南,规模较小,为仿明清四合院格局,但通常不对外开放。建筑还原了官署形制,如大堂、厢房等,门前有清代遗存石猴拴马桩。</p><p class="ql-block">历史意义与现状</p><p class="ql-block">宛平县衙作为京县治所,见证了北京城市发展及明清至民国行政变迁。其迁址后的宛平城是七七事变爆发地,县衙遗址成为抗战历史的重要见证。如今,宛平城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县衙复建部分与卢沟桥、抗日战争纪念馆共同构成历史文化街区,但游客仅能外部参观。</p><p class="ql-block">注:京畿(jī)其本为国都四周的广大地区。</p> <p class="ql-block">县衙的服饰</p> <p class="ql-block">县官娇子</p> <p class="ql-block">历任县令长</p> <p class="ql-block">宛平城城墙上的斑斑弹痕</p> <p class="ql-block">现在宛平城的市井</p> <p class="ql-block">宛平城简介</p> <p class="ql-block">炮弹坑遗址1937.7.7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