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沟桥2025.11.22号

闫桂荣

<p class="ql-block">去卢沟桥</p> <p class="ql-block">卢沟桥亦称芦沟桥,位于北京市丰台区永定河上,因横跨卢沟河(即永定河)而得名,是北京市现存古老的石造联拱桥。也是华北最大的古代石拱桥。卢沟桥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金明昌三年(1192年)建成。明、清都曾加以修葺qì,如今桥的形制、桥基、桥身的构件和桥上石雕部分仍为金代原物。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7月7日,日本在此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史称“卢沟桥事变”(亦称“七七事变”)。 中国抗日军队在卢沟桥打响了全面抗战的第一枪。</p><p class="ql-block">卢沟桥为十一孔不等跨连续圆拱桥,全长212.2米,加上两端引桥,总长266.5米,宽9.3米,墩前尖后方,迎水面砌成分水尖,并在每个分水尖上安置一根长约26厘米的三角形铁柱,以其锐角迎击冰块,保护桥墩,人称“斩龙剑”。桥墩的另一头,形如船尾,水流出券洞即可分散,减少券洞内水流的压力。卢沟桥的石雕精美奇特,构思巧妙,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卢沟桥作为北京市现存最古老的石造联拱桥和全民族抗战爆发地,不仅是北京市丰台区的重要文化资源,也是影响深远的国家重大活动纪念地。</p><p class="ql-block">1961年3月4日,卢沟桥(含宛平县城)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康熙重修卢沟桥碑的内容,1192年Q1金王朝建成卢沟石桥后,元明清等历代帝王均悉心修葺加固,仅大清王朝对卢沟桥就修葺了七次之多,影响甚大。1669年,修缮卢沟桥告成后,随即立《重修卢沟桥》碑于桥西头北侧,康熙亲自书写碑文,以赞王朝政绩。</p><p class="ql-block">碑文为:“康熙七年,秋雨成灾,卢沟桥的东北面,被水毁坏处有十二丈,于是命工部侍郎罗多等人,挑选工匠督造挑浚,疏导水势,复架木以通行人,然后砌石为梁,整修如旧。自此,万国梯航,及民间之往来者,咸不病涉……爰勒丰碑,永垂不朽(碑文少有残缺)~</p> <p class="ql-block">卢沟桥晓月碑是位于北京市丰台区卢沟桥东头雁翅桥面北侧的一处重要文物,由清乾隆帝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御笔题写“卢沟晓月”四字并刻碑而立,是“燕京八景”中唯一现存的御碑。‌</p> <p class="ql-block">该碑坐落于卢沟桥东北端,与西侧康熙帝所立重修卢沟桥记事碑形成对称布局。碑体采用汉白玉石质,通高4.52米,碑身高3.68米,厚0.84米,正面楷书“卢沟晓月”四字,字径0.78米,背面刻有乾隆帝所作同题诗文,两侧饰有二龙戏珠图案浮雕。原碑亭为正方形四柱石亭,顶部采用黄琉璃瓦歇山顶。现存部分石柱骨架。‌‌‌历史沿革‌:碑文源于金代确立的“卢沟晓月”景观,乾隆帝题碑后使其声名远播。1953年北京市政府曾对碑体及周边建筑进行专项修复。‌‌</p><p class="ql-block">‌文化意义‌:作为“燕京八景”的核心实物遗存,该碑承载三重文化价值:印证金代文献记载、体现清代帝王对永定河治理的重视,以及记录古代旅人“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的交通习俗。其艺术形制与诗文内容被清代宫廷画家张若澄收录于《燕山八景图》中。‌</p> <p class="ql-block">卢沟桥遗址</p> <p class="ql-block">芦苇</p> <p class="ql-block">卢沟桥的石狮子共有‌501只‌。这一数据源自卢沟桥文化发展中心的官方统计,反映了当前桥上的实际数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历史上,石狮子的数量曾因不同时期的统计和修复工作而有所变化。例如,1962年清点出485只,1979年复查时又发现17只,因此有说法认为总数应为502只。但根据最新权威信息,501只已成为当前公认的标准答案。石狮子数量之所以难以精确统计,一方面因其雕刻立体、形态各异,从不同角度观察可能产生视觉误差;另一方面,历经金、元、明、清等朝代的修缮,部分石狮子为后世补刻,风格与年代存在差异。‌‌</p> <p class="ql-block">《卢沟晓月》乾隆</p><p class="ql-block">茅店寒鸡咿喔鸣,曙光斜汉欲参横。</p><p class="ql-block">半钩留照三秋淡,一蝀分波夹镜明。</p><p class="ql-block">入定衲憎心共印,怀程客子影犹惊。</p><p class="ql-block">迩来每踏沟西道,触景那忘黯尔情。</p> <p class="ql-block">《卢沟晓月》乾隆</p><p class="ql-block">茅店寒鸡咿喔鸣,曙光斜汉欲参横。</p><p class="ql-block">半钩留照三秋淡,一蝀分波夹镜明。</p><p class="ql-block">入定衲憎心共印,怀程客子影犹惊。</p><p class="ql-block">迩来每踏沟西道,触景那忘黯尔情。</p> <p class="ql-block">《卢沟晓月》为清代乾隆帝所作七言律诗,描绘卢沟桥秋晨月色。全诗以“晓月”为核心意象,通过“河水如镜”“半钩淡月”等比喻勾勒清冷画面,颔联“半钩留照”“一蝀分波”工笔刻画月影桥影交融之景;颈联转写僧人静修与行旅惊心,以“定”与“惊”对比暗含人生况味。尾联直抒羁旅情思,呼应开篇“触景生情”。全诗融时空、物我于一体,以白描见长,既显皇家气象,又具山水诗意境,展现乾隆帝对自然与人文的观照。</p> <p class="ql-block">赏析</p><p class="ql-block">1.分段赏析</p><p class="ql-block">​首联​​:“茅店寒鸡咿喔鸣,曙光斜汉欲参横”以听觉与视觉结合开篇。寒夜将尽,乡间茅屋传来鸡鸣声,天际银河渐斜,参星横卧,点明破晓时分的特定时刻。前句以“寒鸡”的啼叫强化清冷氛围,后句以星宿位置暗示时间推移,共同构建出黎明前的静谧与朦胧感,为全诗奠定清寂基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颔联​​:“半钩留照三秋淡,一蝀分波夹镜明”聚焦月光与桥影的刻画。“半钩”状残月之形,“三秋”既指秋季又暗含时间纵深,月色清冷稀薄;“一蝀”以彩虹喻卢沟桥拱,倒影分割水波,与“夹镜”(平静水面如镜面)形成虚实对照。此联通过月影的淡与桥影的明,突出自然光影的层次,兼具写实与诗意想象。</p><p class="ql-block">​​颈联​​:“入定衲憎心共印,怀程客子影犹惊”转向人物活动,形成动静对比。僧人入定,心境与自然凝为一体;旅人身影惊惶,暗含行旅奔波的焦灼。前者象征超脱尘世的静穆,后者投射世俗人生的仓促,二者并置深化了景观的人文意涵,赋予画面哲学深度。</p><p class="ql-block">​​尾联​​:“迩来每踏沟西道,触景那忘黯尔情”由景入情,收束全诗。诗人自述近年常行经卢沟桥西侧,每见此景便难抑怅惘。末句“黯尔情”呼应首联的清冷,将个人感怀与永恒之景相融,既点明游览经历,又以含蓄笔法暗示历史沧桑或人生况味,在时空延展中完成意境升华。</p><p class="ql-block">背景</p><p class="ql-block">该作品是《燕山八景迭旧作韵》组诗中的一首,创作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八月。时值作者奉命随侍皇太后前往泰陵祭谒,启程离开京城西侧的卢沟桥时所作。</p> <p class="ql-block">译文:投宿于卢沟桥一带的客店寒夜里鸡咿咿的叫起,破晓的阳光斜照着天将要亮了。一弯残月高挂在秋季的晨空,一座长桥横卧于平静的水面。此时佛徒正在屏息尘念,刻苦修行,而急于赶路的旅人看到自己孤独的身影未免有些惊悸。近来每走上卢沟桥西之路,瞻拜皇考的陵寝,不禁黯然神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