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一起帮扶孤困儿童

东北向前

<p class="ql-block">今天清晨,我点评了一位家人的优秀功课,内容关于孤困儿童的帮扶,字里行间满是温情与觉察。而我也想借此分享上周六亲身参与的一场乡镇团摸排走访——那是一次心灵的触碰,更是一场无声的共鸣。一下午,我们走进六个家庭,见到了八位孩子。他们大多来自离异家庭,还有一户是残疾家庭。没有偏见,唯有心疼:我深深体会到,许多家庭的破碎,源于成长中从未学过如何经营亲密关系,而最终承受最深伤痛的,永远是那些沉默的孩子。</p> <p class="ql-block">其中一位上五年级的小女孩,让我久久难以释怀。推开她家那扇略显陈旧却干净整洁的大门,迎面而来的是一种出乎意料的秩序感——很难相信,这是一个由六十多岁爷爷奶奶支撑的家。小女孩正往水壶里加水,准备出门找同伴玩耍,见到我们,轻声喊了句“阿姨好”,眼神清澈,举止得体。登记信息时,她清晰报出姓名、身份证号和父亲联系方式,条理分明,思维敏捷,仿佛不曾经历过命运的颠簸。可当问到“母亲情况”时,我轻声向奶奶确认,奶奶却在孩子面前直言:“去年就离婚了,她妈妈是河北人,走了就没再回来。”</p> <p class="ql-block">话音未落,我瞥见小女孩低下了头,一滴泪悄然滑落,砸在衣角,随即又一滴接一滴,无声却沉重。那一刻,空气仿佛凝固。奶奶补充道,去年孩子因家庭变故,曾在学校情绪崩溃,跑出教室躲进草丛,成绩也一度跌至班级末尾。所幸今年已慢慢恢复,如今稳居前三。看着她强忍泪水的模样,我鼻尖一酸,几乎本能地想上前将她拥入怀中,轻声告诉她:“你值得被爱,你并不孤单。”可手刚抬起,我又悄然放下——我怕这突如其来的温暖会让她误以为可以依赖,怕短暂的温情反而加深她日后的孤独。</p> <p class="ql-block">回程的路上,她的身影始终在我脑海中浮现。我反复思忖:那一刻的我,虽无半分居高临下,却仍未能真正做到“无我利他”。顾虑太多,终究迟疑了那一抱。可转念一想,这份克制,或许也是一种温柔的尊重。志愿者的初心,从不是施舍同情,而是以平等的姿态,守护一颗颗敏感而自尊的心。我们不是救世主,而是同行者。</p> <p class="ql-block">这次走访让我真切体悟:帮扶,从来不是单向的给予,而是双向的成长。这些孩子虽身处困境,却依然保有纯真与坚韧;而我,在见证他们的脆弱与坚强后,内心更加澄明。我们在一起,不是以拯救者的姿态出现,而是以陪伴者的身份靠近。愿我们继续播撒善的种子,用真诚的倾听、平等的尊重、持续的陪伴,去温暖更多孤困儿童的童年——让他们知道,这个世界上,总有人默默爱着他们,总有人愿意,与他们在一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