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四十八章:修行路径

A自然

<p class="ql-block">1→比较(有我,无我)</p><p class="ql-block">为学日益,为道日损。</p><p class="ql-block">2→无我实践</p><p class="ql-block">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p><p class="ql-block">3→无我境界</p><p class="ql-block">无为而无不为。</p><p class="ql-block">4→结果</p><p class="ql-block">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p> <p class="ql-block">用 “有我”与“无我” 打开了“为学”与“为道”的大门。</p><p class="ql-block">1. 比较(有我,无我):为学日益,为道日损。</p><p class="ql-block"> · “为学日益”:是 “有我” 的求知活动。主体(我)不断地向外积累知识、技能、经验(万物各种),这是一个做加法的过程。它旨在充实和强化“自我”。</p><p class="ql-block"> · “为道日损”:是 “无我” 的修行功夫。主体(我)不断地向内减损偏见、成见、私欲、智巧(我执),这是一个做减法的过程。它旨在消解和化空“自我”。</p><p class="ql-block">2. 无我实践: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p><p class="ql-block">· “无我实践”,指明了“日损”的具体操作。</p><p class="ql-block"> · “损之又损”:这是一个持续不断的、主动的自我净化过程。如同剥洋葱,剥去一层层的“我执”——对名利的执着、对观念的固守、对自我的爱怜。</p><p class="ql-block"> · “以至于无为”:当“我执”被减损到极致,那个总是跃跃欲试、想要干预、想要彰显的“小我”便消停了。此时,心灵达到了 “无为” 的境界——一种不妄动、不造作的纯粹状态。</p><p class="ql-block">3. 无我境界:无为而无不为。</p><p class="ql-block">· “无我境界”,这是修行抵达的巅峰。</p><p class="ql-block"> · “无为”:是主体(人)的境界,是因。</p><p class="ql-block"> · “无不为”:是客体(世界)的回应,是果。</p><p class="ql-block"> · 当人达到“无我”的“无为”之境,他的行为便不再是个人意志的产物,而是自然规律(道)本身的流现。因此,他无需强求,万事万物却会因他的存在而各得其所,各遂其生,故能“无不为”。</p><p class="ql-block">4. 结果: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p><p class="ql-block">· “结果”,并将“取天下”从狭隘的帝王术提升到了普遍的成就论。</p><p class="ql-block"> · “取天下常以无事”:真正的获得、成就、治理(取天下),永远是以“不制造事端”(无事)的方式完成的。这正是“无为而无不为”在社会实践中的体现。</p><p class="ql-block"> · “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一旦开始人为地、强制地“做事”(有事),就说明已落入“有我”的妄为,也就背离了“道”,自然无法真正地成就和拥有。</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