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导读:</p><p class="ql-block">有一句玩笑话:青春期不逆反,你要青春期来干嘛?叛逆是成长的表现,需要因势利导而非一味的要求孩子“听话”。</p><p class="ql-block">所谓的“听话”“或者本身不是问题,但是我们要警惕,这个听话是意味着彼此理解和尊重、心灵的滋养、生命很绽放?or 在“很听话”的同时也很压抑、缺乏青春期的生命活力?</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亲爱的家长:</p><p class="ql-block">如果问起你对青春期的想象,脑海里是否会浮现出“叛逆”、“顶嘴”、“关上门”这些词?如果你的孩子却乖巧、懂事,很少与你争执,你是否会感到庆幸,觉得自己的教育很成功?</p><p class="ql-block">作为一名长期关注青少年成长的教育者,我想与您分享一个可能有些反直觉的观点:<b>在青春期,一个孩子的 “过于听话” ,有时比“叛逆”更值得我们去关注和深思。</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一、“听话”的面纱下,可能隐藏着什么</b></p><p class="ql-block">让我们看看这些场景是否似曾相识:</p><p class="ql-block"><b>· 关于选择:</b>你为他挑选的衣服、报的辅导班,他从不反对,但你也很少看到他眼中散发出真正的热情和喜爱。</p><p class="ql-block">· <b>关于社交:</b>大部分时间都呆在家里,你很少听她提起要好的朋友,周末也几乎没有同学的邀约。你觉得她只是“喜静”。</p><p class="ql-block">· <b>关于情绪:</b>几乎从不跟你发脾气,但也很少跟你分享心事。你们的关系“风平浪静”,可你却感觉,看不透她那平静水面下的波澜。</p><p class="ql-block">这表面的“风平浪静”,可能正是一些重要能力的“潜伏暗礁”:</p><p class="ql-block"><b>1. “自我”的迷失:</b>青春期是寻找“我是谁”的关键期。一个很少表达反对意见的孩子,可能是在压抑自己的真实喜好和想法来迎合父母。她发展的不是“自我”,而是“你希望的我”。长远来看,这可能导致她未来缺乏主见,在人际关系和人生选择中陷入迷茫。</p><p class="ql-block"><b>2. 社交能力的滞后</b>:同伴关系是孩子走向社会的演习场。如果她总是远离同伴群体,不仅会错过珍贵的友谊,更可能错失学习合作、协商、处理冲突的宝贵机会。这份“宅”,可能会成为她未来融入集体、适应社会的障碍。</p><p class="ql-block"><b>3. 情绪表达的阻滞</b>:很少发脾气不等于没有负面情绪。它可能意味着孩子认为“愤怒是不被允许的”、“表达出来也没用”。这些情绪不会消失,而是会转而向内攻击自己,可能导致低自尊、焦虑,或以头痛、肚子痛等身体不适的形式表现出来。</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二、转变观念:从“被动保护”到“主动教练”</b></p><p class="ql-block">我们常常认为,孩子长大了自然就什么都懂了。但事实是,如何做选择、如何交朋友、如何面对挫折,这些能力都需要像学骑车一样,在一次次练习中才能掌握。</p><p class="ql-block">我们的角色,需要从一个事无巨细的“管理员”,转变为一个陪伴其成长的“教练”。</p><p class="ql-block"><b>· “管理员”模式</b>:目标是“不出错”,为孩子规划好所有路线,屏蔽所有风险。</p><p class="ql-block">·<b> “教练”模式</b>:目标是“赢得比赛”(即赢得人生),我们在场边指导、制定策略、分析对手,但最终上场奔跑、应对突发状况的,必须是运动员自己。</p><p class="ql-block">从教练到陪练:我们要做的,不是把她永远护在身后,而是成为她探索世界时,那个让她安心、给她力量的“安全大本营”;是陪她一起成长、一起试错,在挫折中成长的陪练员。</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三、携手成长:构建赋能型亲子关系</b></p><p class="ql-block">观念的转变,需要落在每一天的互动中。以下是一些可以尝试的方法:</p><p class="ql-block"><b>1. 创造“选择题”,而非下达“执行令” 将一些无关原则的决定权交给她。</b>小到“周末我们是去吃火锅还是烤肉?”,大到“你的房间装饰,你希望是什么风格?”。从这些小小的选择开始,让她练习权衡利弊,并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她的审美和决策力,就在这一次次练习中悄然生长。</p><p class="ql-block"><b>2. 为她的社交“搭桥铺路” 如果孩子不擅长主动社交,我们可以帮忙创造环境。</b>例如,鼓励她邀请一两个同学来家里看电影、一起做烘焙;或者支持她参加一个基于共同兴趣的社团(如漫画社、篮球队、编程班)。兴趣,是连接青春心灵最坚固的桥梁。</p><p class="ql-block"><b>3. 珍视每一次“受挫”,把它变成黄金教育时刻。</b>当她尝试独立处理事情却搞砸了(比如,自己规划出行却坐错了车,管理零花钱却月初就花光),请务必收住那句“我早就告诉过你”。</p><p class="ql-block">取而代之的,是一次充满<b style="color:rgb(255, 138, 0);">信任的“复盘</b>”:</p><p class="ql-block">· “看来这次计划有点小意外,我们一起看看问题出在哪一步?”</p><p class="ql-block">· “这次没做好没关系,最重要的是我们学到了什么?下次怎样能做得更好?”</p><p class="ql-block">经过这样的复盘,失败就从一件令人沮丧的事,变成了一个增长智慧的契机。她会知道,家是一个允许犯错、并能从错误中学习的地方。</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4. 改变赞美的语言 请有意识地将“你真乖”、“真听话”这类赞美,逐渐替换成:</b></p><p class="ql-block">很重要❗️很重要‼️</p><p class="ql-block">· “你这个想法很有见地!” (肯定她的思考)</p><p class="ql-block">· “你能坚持自己的计划,很有毅力!” (赞美她的品格)</p><p class="ql-block">· “你在朋友需要时提供了帮助,真的很贴心。” (欣赏她的社交能力)</p><p class="ql-block">这样的赞美,是在帮她构建一个坚实、稳定的内在价值感,让她知道,她的价值不在于“多顺从”,而在于“她是谁”以及“她能做到什么”。</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四、写在最后</b></p><p class="ql-block">亲爱的家长,那个曾经完全依赖我们的小女孩,正站在通往成人世界的门口。她需要的,不是我们更紧的牵引,而是我们信任地松开手,在她身后鼓励她:“去吧,去试试看,我在这里。”</p><p class="ql-block">也许她的步伐会有些笨拙,方向会有些摇摆,但请相信,唯有经过这番亲身历练,她才能真正成长为一位内心丰盈、自信独立的女性。</p><p class="ql-block">让我们从今天起,学会欣赏并守护她那或许安静、却终将破土而出的生命力。那,才是青春最动人的模样。</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附:青春期的心理成长任务</b></p><p class="ql-block">青春期核心的心理任务,是完成一场从孩子到成人的“心理独立宣言”。其主要任务可概括为三点:</p><p class="ql-block"><b>1. 确立“我是谁”(建立自我同一性)</b>: 这是最重要的任务。他们需要通过探索价值观、兴趣爱好、人生目标,来整合出一个稳定、清晰的自我形象,回答“我是怎样的人”、“我将走向何方”这一核心问题。</p><p class="ql-block"><b>2. 实现“情感断乳”(情感独立与同伴认同)</b>: 情感重心从家庭转向同伴。他们需要与家庭进行心理上的“分离”,学习在家庭之外建立深厚的友谊和亲密关系,从中获得归属感和情感支持,这是走向社会的预演。</p><p class="ql-block"><b>3. 完成“能力储备”(为独立生活做准备): </b>需要发展出独立做决定、解决问题、承担责任的能力。他们通过尝试、甚至犯错,来学习如何规划人生、应对挫折,最终成为一个能为自己负责的成熟个体。</p><p class="ql-block">简而言之,青春期的所有“折腾”与“困惑”,几乎都围绕着探寻自我、联结同伴、走向独立这三大主题展开。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在于为他们提供安全的实践场,而非阻止他们出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