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绘画日记

天山雪莲

<p class="ql-block">2025年11月19日,老天下雨了!吴法出去晨练,我呆在家里画画打发时间。翻开老师的画册,从第一页开始临摹。我琢磨着,山水画虽美,但得先学会画房子,才能稳住画面的骨架。于是铺开宣纸,一笔一划地描,屋檐、栏杆、柱子,反复修改,画了一整个早上,才总算把两座相连的古建筑轮廓立住。虽笨拙,却踏实,像是在纸上盖起自己的第一座小屋。</p> <p class="ql-block">下午继续动笔,这次轮到山石了。有了上午的教训,我不再急着上色,先用铅笔轻轻勾勒山体的轮廓。没想到,山石的走势比房屋的结构更顺手,线条一走,仿佛自然就在笔下生长。山脚堆叠,岩壁起伏,再配上几株掩映的树影,竟有了几分画意。原来有些东西,不必太较劲,顺势而为反而更自然。</p> <p class="ql-block">今天终于敢碰颜色了。水彩这玩意儿,我原以为是直接涂,结果几幅画都因水分失控而泡烂了。正懊恼时,无意间把沾了颜料的笔放进水杯里涮了涮,看着杯中晕开的淡彩,忽然舍不得倒掉。索性蘸着这洗笔水,在画上轻轻渲染——咦?竟透出一层薄薄的层次!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染”不是一遍上浓色,而是用水带色,层层叠加。几番尝试后,亭台终于有了生气,屋檐下那几朵红花,像是从纸上开出来的。笨办法走了一圈,好在没放弃。</p> <p class="ql-block">这天画了一幅黑白山水。一棵老树盘根错节地长在溪边,树旁一座茅屋静静立着,像是有人住,又像无人问津。远处山影朦胧,溪水蜿蜒,我用细线勾出林间枝叶的交错,墨色浓淡之间,竟画出了一片无人之境。没有上色,反而觉得更静。仿佛一走进这画,连呼吸都得放轻。</p> <p class="ql-block">又试了一幅黑白构图。层峦叠嶂间藏着几户人家,屋舍虽小,却让整座山有了温度。左边树木繁茂,右边山势陡峭,我用不同的笔触区分出远近虚实。画着画着,竟觉得自己也站在山脚,抬头望着那几缕炊烟升起的地方。水墨的妙处,大概就在于它不说话,却能让人心里起风。</p> <p class="ql-block">仙山日历草图,是我突发奇想的作品。想把画和时间连在一起,于是画了一组藏在山石林木间的古建筑群,飞檐翘角,错落有致。背景的山峰不高,却有纵深,像是通往某个隐秘的角落。我还在画下留了块空白,打算将来填上日历——不是为了记日子,而是想让每一天都像从画里走出来的。</p> <p class="ql-block">这幅画中央是一座古朴的建筑,山峰环绕,小路蜿蜒。我用浓淡不同的墨色皴出山体的肌理,远看层次分明,近看笔笔有痕。最满意的是那屋檐的线条,简洁却不单薄,像是能挡住风雨,也能承接月光。画完后,我在下方添了一页日历,写着2026年。忽然觉得,画里的世界虽静,却也在悄悄走着时间。</p> <p class="ql-block">终于完成了“仙山”全图。这一次,我大胆上了色。山峰用青绿晕染,层层叠叠,像春天刚醒的肌肤;树木浓荫蔽日,屋宇在林间若隐若现。那座主建筑依旧古朴,但因色彩的衬托,多了几分生气。日历仍留在画底,写着2026年。看着它,我竟有种错觉:这画不是我画的,而是我从某个梦境里抄下来的。</p> <p class="ql-block">山水风光,是我最近的心境。山高水远,茅屋几间,古树盘根,云雾缭绕。我不再急于把什么都画清楚,反而留了许多空白。那些没画完的山,藏在雾里;那些没点明的人,住在画外。笔墨之间,渐渐明白:画画不是复制风景,而是安放自己的心。</p> <p class="ql-block">最后画了一位女子,穿红裙,撑油纸伞,站在山石旁。她不回头,也不前行,就那样静静地站着,像在等人,也像在等风。远处山影连绵,一叶小舟漂在水面上。我特意在画下写上“丙午马年”,仿佛这一幕,是某个古老年份里遗落的瞬间。她是谁?我不知道。但那一刻,她就是我心中那座仙山的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