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培学习】逐光笃行 海学慧用

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逐光笃行 海学慧用</b></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中原名师培育对象第四次集中培训第三天纪实</b></div> 海风送爽,智汇珠城!在这座兼具山海灵秀与创新活力的城市,我们怀揣对教育的热忱,共赴一场教育与成长的盛会。为期两天半的教博会精彩纷呈,高端论坛碰撞前沿思想,特色成果解锁创新路径,五湖四海教育者的智慧在此交汇共享。17号下午,我们循着教育创新的脉络,走进珠海市香洲一小,沉浸式体悟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学真谛,细品名师工作室建设的实操良方。此刻,理论学习与实地参访让收获愈发扎实鲜活,就让我们带着这份双重积淀,继续共探教育创新与专业成长的进阶之路。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跨学科融合 锚定育人必答题】</b></h3> 17 日上午,本届教博会跨学科课程论坛率先带来思想盛宴。论坛明确指出,推进跨学科教育已不是一道 “选择题”,而是新时代人才培养的 “必答题”,其核心目标是通过课程建设赋能创新人才培养。会议展示了以 “科研引领、区域联动、校校特色” 为核心的陕西实践框架,该框架致力于打造可复制、可推广、可迭代的区域样板,且在育人提质、教师成长等方面已取得显著成效。针对实践中存在的困境,专家进一步提出 “建立多维融合的目标体系”“创新评价方法” 等破解策略,帮助学生在真实问题情境中构建多学科知识网络、迁移解决问题,全面落实 “教学评一致性”,为核心素养落地提供了清晰路径。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访香洲一小 细品名师养成记】</b></h3> 论坛的思想启迪尚未褪去,下午的实地参访便带来更具烟火气的实践感悟。中原名师培育对象一行走进香洲第一小学,校史长廊前,小小讲解员们以清脆童声娓娓道来学校的创建历程、办学特色与累累硕果 —— 这里既是校史的见证地,更是传承 “追求卓越” 文化、涵养教育情怀的生动课堂。而这份文化积淀,恰是学校教师队伍成长的精神土壤。 随后,张怀志校长以《从优秀走向卓越 ——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题作专题分享,明确了 “青年教师抓课堂,骨干教师抓课题” 的培养路径,致力于帮助青年教师 “站稳讲台”、向骨干力量蜕变。为落实这一目标,张校长形象地提出 “牵牛要牵牛鼻子”,将 “上公开课” 作为核心抓手,推动全学科、各层级教师全员参与:教师们在精心备课、反复打磨中锤炼教学技艺,在展示交流中收获成长与认可,真切 “尝到成功的甜头”。学校更主动 “搭台子”,搭建从常态教研到高层次教学竞赛的多元成长平台,持续激发教师内驱力。这一培养理念,在青年教师邱思宇《曹冲称象》观摩课中得到生动印证;课后特邀名师成员深度评课,更让思维碰撞间妙语频出,为全体培育对象提供了 “实践 — 反思 — 提升” 的宝贵研讨范例。最后,广东省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郭明霞老师围绕 “名师工作室建设” 作专题报告,从引领者视角为名师的自我成长与团队辐射注入专业智慧。 从校史文化的童声传诵,到教师队伍的精耕细作,再到名师引领的专业赋能,香洲第一小学正以扎实步伐行走在从优秀迈向卓越的教育征程上。而这一天,教博会的前沿理论与校园里的实践智慧相互印证、彼此滋养,让中原名师培育对象的收获既富高度,又接地气,为后续的教育实践与引领之路筑牢了坚实根基。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学员感悟】学思践悟 笃行致远</b></h1> 在今天的培训临近结束之际,第六组的中原名师培育对象们认真梳理并记录下各自的思考与收获。从对“五育并举”理念的深度共鸣,到对“AI赋能教育”的冷静观察;从探索跨学科融合的可行路径,到分享激发教师内驱力的真实体悟——每一篇心得,都传递出老师们对教育变革的深入思考,也彰显了他们积极投身教育实践的坚定信念。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邓小伟 济源市坡头镇第一小学</b></h3> 两天半的教博会聚焦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让我收获颇丰、深受启发。从宏观政策导向到微观教学实践,专家引领与一线案例兼具高度与温度,为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br> 我深刻认识到,教育需坚守立德树人根本,以 “五育并举” 打破 “唯分数” 桎梏,在数学与科学教育中强化思维培养与文化传承。技术赋能是关键路径,AI 与大数据让评价更科学、教学更精准,但需坚守育人本质。教师队伍建设与课堂创新是核心支撑,游戏化教学、项目式学习等实践,为学生全面发展注入活力。<br>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将践行改革要求,融合技术与教学,深耕课堂、优化评价,助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程兰超 平顶山市新华区胜利街小学</b></h3> 第七届教博会珠海之行,是一场理念的淬炼与视野的重构。从美育课堂中“万物生长,各自高贵”带来的深刻触动,到人工智能论坛上“批判性思维与判断力”的价值重申,我深刻体悟到:教育者唯有持续“向内锚定自我”,方能在奔涌的时代浪潮中“向外照亮未来”。<br> 基于这一认知,我对中原名师工作室的未来发展形成了更为清晰的规划:我们将以“修德明心,笃学润世”为精神内核,着力构建一个“思考型、融合型”教师学习共同体。具体路径包括:一是筑牢育人根基,回归教育本真,将“因材施教”理念系统转化为关注每一个生命成长的课堂实践;二是拥抱技术变革,智慧赋能教学,引导教师成为AI工具的审慎使用者和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育者,确保技术真正服务于“人”的成长;三是推动系统转化,深化课堂变革,以“教学评一体化”设计与跨学科主题学习为抓手,实现教学从知识传递向素养生成的本质跨越。<br> 教育之路,是一场永不停歇的向内求索,也是一次持续不断的向外发光。我和我的工作室团队,愿做坚定的锚,深深扎根于中原教育的沃土;也愿做温暖的灯,以思想与行动的光芒,照亮学生前行的道路——为培养能够驾驭未来、绽放生命的下一代,尽我们所能,倾我们所有。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赵素梅 安阳市人民大道小学</b></h3> 有幸以中原名师培育对象身份,参与第7届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这场以“汇聚共享创新”为主题的盛会,让我在珠海的初冬收获了满径书香与深刻启迪。<br> A座展览中心6个场馆内,全国各地中小学、幼儿园及高校的创新成果精彩纷呈,而“AI赋能教育”成为贯穿全程的核心议题。华师大王红部长的讲座直击传统评研训痛点,以AI专属大模型驱动的闭环机制,为教研革新指明方向;多位教授的分享更让我明晰:AI不是减轻教师负担,而是通过技术赋能释放教学创造力,让数学教育等基础学科焕发新活力。省教育厅吴玉华主任“修德明心,笃学润世”的寄语与“三重视角”做研究的倡导,让我对教育科研有了更深认知。 第二天下午国家二级演员李小萌的分享则带来别样触动,她以朴实话语讲述成长历程,“生活、角色、观众是三位老师”,“痛苦让演员起飞”的感悟,恰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写照。尤其那句“给成长留白,为教育留容错空间”,让我深知好老师不仅是评判者,更是学生想象力的守护者。<br> 此次盛会拓宽了教育视野,解答了实践困惑,更让我坚定了在AI时代深耕育人之路、融合思政理念与学科教学的决心。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何姝 开封市第一师范附属小学</b></h3> 为期三天的教博会之旅,是一场教育创新的思想盛宴。本届教博会的核心脉络清晰可见:人工智能正深度融入教育教学,驱动系统性变革。从国家教育质量监测的宏观指引,到AI赋能教学、评价、教研的微观实践,无不彰显技术赋能教育的巨大潜力。论坛研讨视角多元,发人深省。王红部长等专家揭示了“技术赋能、理念赋魂”的核心要义;周向宇院士的古代数学智慧与王志江校长的游戏化学习,共同启示我们需融合传统智慧与现代技术,探索更有温度的数学教育新路径。香洲一小的实地参访,则为我们提供了“轻负担、高质量”教学与名师工作室建设的宝贵实践经验。<br> 此次学习让我满载而归。我深刻认识到,未来的教育者必须是积极的变革参与者。我将立足教学实际,致力于推动理念、技术与课堂的深度融合,在提升教学效能、拓宽育人边界的同时,助力个人与团队的专业成长,为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何秀丽 周口市六一路小学</b></h3> 跟随华南师大中原名师培训基地,我有幸参与第七届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踏入展馆,各类鲜活的教育创新实践与深度思想交流扑面而来,让学习收获在沉浸式体验中不断累积。<br>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田祖荫司长的论述令这份收获愈发清晰:教育应培育学生探索性与创新性思维,引导其像科学家般思考、像工程师般实践;需统筹文化、科技与人文教育,让理性思维与人文情怀相互滋养;人工智能教育要坚守以人为本、趋利避害原则,最终通过课堂教学改革提升质量。这与现场所见所感高度契合,为后续教学指明了方向。<br> 此次参观更引发了我对自身教学的反思。此前尝试社会情感能力与数学融合时,我总担心 “顾此失彼”。而教博会的案例给出了答案:融合的关键是 “找关联”,如 “小组设计校园运动会赛程”,既锻炼了学生的时间规划、数据计算等数学能力,又自然培育了合作沟通素养,无需刻意 “加塞” 情感目标。这让我意识到,找准学科与素养的 “连接点”,就能让社会情感能力渗透数学课堂拥有更多可能与方向。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宋亚旗 洛阳市老城区第二小学</b></h3> 短短几日的学习,如沐春风,如饮甘霖。15号至17号上午两天半的教博会与 17 号下午香洲一小的分享让我受益匪浅。作为中原名师培育对象,我全程热忱参与,从教育监测评价、数智技术赋能教学,到数学教育高质量发展、跨学科融合与教联体建设,每一场论坛、每一次交流都承载着前沿理念与鲜活实践。大咖专家的理论引领、一线教师的经验分享,让我明晰了专业成长方向,深感教育强国建设的使命担当。<br> 香洲一小 “重教学、重教研” 的教师发展实践与名师工作室建设经验,兼具理论高度与实操价值,为后续工作提供了宝贵借鉴。结合吴主任 “修德明心,笃学润世;高瞻远瞩,脚踏实地;深思熟虑,系统转化” 的号召,我将坚守教育初心,以高尚师德涵养育人情怀,把前沿理念融入日常教学;既紧跟教育改革浪潮,又立足小学数学实际,将先进理念转化为课堂实践;系统梳理学习成果,把跨学科、教联体建设等优秀经验融入规划,以自身成长带动团队发展,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逐光笃行,这份收获将成为我深耕教育的不竭动力。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宋绍华 郑州市金水区纬五路第一小学</b></h3> 本次教博会以 “汇聚、共享、创新” 为核心主题,论坛与展区交相辉映,集中呈现了全国各地教育教学的前沿研究成果。人工智能教育、跨学科融合、增值评价、科学教育等热门领域的实践探索集中亮相,每一项成果都彰显着教育界对高质量发展的不懈追求。<br> “创新” 无疑是本次盛会最璀璨的底色:从科技赋能教学的智慧实践到项目式学习的深度深耕,从校园空间的沉浸式教育设计到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新路径开拓,这些打破传统边界的创新探索,让教育的形态愈发多元开放。在交流中,我深刻感受到教育的无限可能,更真切体会到 “共享” 的深层价值 —— 前沿理念的碰撞、优秀经验的互通,让每一位学习者都能站在更高起点成长。<br> 此次学习为我注入了全新动力。未来,我将把所学前沿理念转化为教学实践,主动更新教育认知,优化教与学的实施路径,在课堂中融入创新思维,在实践中探索育人新方法,以实际行动践行 “汇聚、共享、创新” 的精神,持续提升育人质效,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微薄之力。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于伟玲 新乡市牧野区陵园小学 </b></h3> 为期两天半的第七届教博会珠海之行,是一次见证中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思想盛宴。本届教博会清晰呈现人工智能正深度融入教育教学,驱动教学、教研与育人模式的系统性变革。王红部长提出的“AI研训员三位一体”与“输出为本”课堂范式,同谢翌教授的人机协同循证技术探索相呼应,共同推动从传统“经验教研”迈向数据驱动的“循证教研”。多位专家从价值层面深化了对技术融合的理解:梁贯成教授强调数学教育重在培养理性精神与判断力,使学生在AI时代成为技术的主人;周向宇院士贯通古今,揭示了中国古代数学思想中具体与抽象相融的智慧;王志江校长“玩游戏,学数学”的实践,则实现了从“知识中心”到“儿童中心”的路径创新。广东省各地市在课堂评价改进、跨学科课程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探索,充分展现了自下而上的教育创新活力。<br> 此行于我是一次深刻的赋能与定向。我坚信,未来教育者必须是积极的变革参与者,我将致力于探索AI与课堂的深度融合,提升教学效能,拓宽育人边界,力求在实践中实现有效辐射与引领。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总结】以笃行逐光 以深耕致远</b></h1> 本次培训完成了从理念到实践的完整闭环。教博会的前沿思想与香洲一小的扎实经验交相辉映,实现了“顶天”的理论引领与“立地”的实践探索深度融合。我们深刻认识到,教育的创新既需要拥抱AI赋能、跨学科融合的时代浪潮,更需要激发教师内在成长动力。香洲一小“牵牛鼻子”的培养策略证明,唯有让教师在专业发展中尝到“成功的甜头”,教育改革才能获得最持久的内生力量。每位中原名师培育对象都将成为一粒种子,把珠海的智慧海风化作中原大地的教育春雨,在各自的土壤里生根发芽。逐光而行,笃行不怠。让我们以更开阔的视野、更扎实的行动,共同谱写中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文】宋亚旗 程兰超 何 姝 赵素梅</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何秀丽 于伟玲 邓小伟 宋绍华</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审】于伟玲 邓小伟 宋亚旗 </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审】李爱卿 邢中芳 程兰超</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审】陈 燕 齐文涛</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