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动人格的课堂应对策略(四)

生命力教育一一农村基础教育探索

<p class="ql-block">四、策略对比:如何破解“被动人格”的生成?</p><p class="ql-block">(一)教师主导课堂的“强化循环”</p><p class="ql-block">教师主导课堂之所以稳定,是因为它形成了一个“强化循环”:</p><p class="ql-block">- 教师控制→学生服从→秩序井然→教师强化控制</p><p class="ql-block">- 学生被动→教师替代思考→学生更被动→教师更需控制</p><p class="ql-block">这一循环一旦建立,便难以打破。即使教师意识到问题,也往往陷入“一放就乱,一收就死”的悖论。因为学生已被“训练”成被动者,一旦放权,他们反而“不会学”“不想学”。</p><p class="ql-block">(二)任务驱动的“破解循环”</p><p class="ql-block">任务驱动通过“结构性重构”打破上述循环:</p><p class="ql-block">1. 以任务替代指令</p><p class="ql-block"> 教师不再说“今天我们来学……”,而是说“你们的任务是……”。学生不再问“老师我们要做什么”,而是问“我们怎么做才能完成任务”。</p><p class="ql-block">2. 以成果替代应答</p><p class="ql-block"> 学生不再追求“答对问题”,而是追求“完成任务”。思维不再被切割成“问答单元”,而是整合为“问题解决链”。</p><p class="ql-block">3. 以合作替代服从</p><p class="ql-block"> 任务驱动往往采用小组合作形式,学生必须“分工—协商—整合”,这一过程打破了“教师—学生”的二元对立,形成“学生—学生—教师”的多边互动。学生不再“对老师负责”,而是“对任务负责”“对团队负责”。</p><p class="ql-block">4. 以反思替代惩罚</p><p class="ql-block"> 任务完成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过程反思”:我们哪里做得好?哪里可以改进?这种反思强化了“元认知能力”,使学生逐渐从“被评价”转向“自评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