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十一月锻炼打卡第十五天】晨光微露,昭化古城尚浸在8℃的秋寒中。6:57分,我从“荣景时光”民宿启程,沿逆时针方向绕城奔跑。青砂石板路在脚下延伸,四面环山、三面临水的古城轮廓渐次清晰——这里是古葭萌关,刘备入川的第一站,张飞与马超曾在此挑灯夜战,而今日,我以奔跑的姿态,与这段千年的三国历史交错重逢。</p> <p class="ql-block">一、青石巷陌,每一步都是与历史的对话</p><p class="ql-block">昭化古城的街巷布局极具特色:四条大街、五条小巷以青石板铺就,按“三横两纵”的瓦背风格随坡就势,街巷“丁”字相连,形成“道路交错相通,城门不相对”的军事防御格局。奔跑其间,需不断调整步频以应对石板的起伏,这恰似与古人智慧的无声切磋。绕城4公里后,我转入城内小巷,穿行于穿斗木结构、小青瓦覆顶的川北民居之间。屋檐低垂,木雕斑驳,偶见垂钓老者坐于门廊,恍惚间仿佛听见战马嘶鸣与市井叫卖的历史回响。这座“巴蜀第一县,蜀国第二都”,曾见证蜀汉政权的兴衰,而如今,它的宁静与厚重,为奔跑注入了超越体能训练的精神力量。</p> <p class="ql-block">二、山水太极与马拉松精神的隐秘共鸣</p><p class="ql-block">昭化古城的另一重魅力在于其“天下第一山水太极”的自然奇观。嘉陵江在此划出一道反S型弧线,与山峦共构一幅直径5公里的太极图,而古城正位于阳极鱼眼之上。奔跑时,我刻意途经临江路段,远眺江水缠绵、山势逶迤,恍惚感到自然与生命的节律在此合一。这种“太极天成”的和谐,恰与马拉松“挑战自我、身心合一”的哲学暗合。厦门工学院马拉松的环形赛道(单圈5.275公里)需重复绕行8圈完成全马,其循环往复的节奏,亦如太极的周而复始——在昭化的训练,正是对耐力与心性的双重磨砺。</p> <p class="ql-block">三、从葭萌到厦工:第24次奔跑的仪式感</p><p class="ql-block">今日晨跑5.20公里,配速8分56秒,用时46分28秒。这组数字于我而言,不仅是体能数据的记录,更是第24次奔跑的里程碑。选择在昭化完成此次打卡,因它与我即将迎战的厦工马拉松形成奇妙呼应:前者是千年历史的沉淀,后者是青春活力的迸发。据悉,厦工马拉松已成功举办六届,吸引了何杰、焦安静等名将及两岸高校跑者参与,赛事设11个补给点、10个医疗点,保障完善。这种专业与包容,正是校园体育文化蓬勃生长的缩影。</p> <p class="ql-block"> 四、感言:奔跑是身体的修行,亦是心灵的归乡</p><p class="ql-block">二十四次奔跑,始于足下,抵达的却是更广阔的内心。在昭化,我触摸到历史的脉搏;在厦工,我将融入青春的激流。跑步教会我的,不仅是配速与距离的掌控,更是如何与时间、与自我和解。正如这座古城历经烽火仍从容伫立,马拉松的精神亦在于:无论赛道平缓或崎岖,唯有坚持,方能窥见终点处的曙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