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一、我的英汉翻译之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亲爱的青年朋友们:</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每当有年轻朋友问我“英汉翻译该如何入门”,我总会想起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那个闷热的夏夜。收音机里传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沉稳的播音声,伴随着北京外国语学院教授们严谨又亲切的讲解,我推开了英汉翻译的大门。今天,我想把自己三十余年的翻译学习经历和感悟分享给大家,希望能为正在摸索的你们点亮一盏微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翻译学习的渠道远不如现在便捷。当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北京外国语学院联合推出了《英汉翻译》广播函授课程,这个消息让热爱语言的我欣喜若狂。要知道,北外作为中国外语教育的重镇,其翻译教学实力在全国首屈一指,而能通过广播这种形式跟随顶尖学府的教授学习,对当时的我来说是何等珍贵的机会。我立刻报了名,没过多久,北外寄来的四册教材就沉甸甸地躺在了我的书桌前。课本封面朴素却庄重,内页印着密密麻麻的讲解、例句和练习,字里行间都透着治学的严谨。更让我激动的是,这门课程的主讲教师,正是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的院长庄绎传教授。</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就这样,我开始了为期一年的广播函授学习。那时没有回放功能,每天我都会提前调好收音机,准时守候在电波前。庄教授的声音温润而有力量,语速不快,每一个知识点都讲解得清晰透彻。他从不堆砌晦涩的理论,而是用最平实的语言把翻译的本质、技巧和原则娓娓道来。为了不错过任何细节,我会一边听一边飞快地记笔记,遇到重点内容还会用不同颜色的笔做标记。广播结束后,我再对照教材逐字逐句地梳理,完成课后练习。遇到不懂的地方,我就把问题整理下来,按照函授课程的要求寄给北外的辅导老师,几周后总能收到详细的回信讲解。</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那四册教材我至今珍藏着,书页边缘已经被翻得有些毛边,上面布满了我的批注和修改痕迹。庄教授在课程中强调“学习翻译不外乎做两件事:一是研究别人的译文;一是自己动手翻译。”这句话一直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他告诉我们,英汉翻译不仅要做到字词对应,更要传递原文的思想内涵和文化底蕴。他说:“翻译的标准是忠实和通顺。这个标准看似简单,对初学者来说,能够做到这四个字已经不容易了。译文既要忠实于原文,又要让译文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在讲解词汇翻译时,他会列举多个例句,展示同一个单词在不同语境下的不同译法;在分析句子结构时,他会对比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教我们如何调整语序、拆分长句,让译文既准确又流畅。</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庄教授说:“我在审订译稿的时候发现,许多句子的译文不顺,究其原因,往往是定语没有处理好。在英语里,可以用作定语的成分很多。单词、从句、分词短语、介词短语、动词不定式,都可用作定语。单词作定语一般放在被修饰语前面,其他定语一般放在后面。汉语里,定语一般放在被修饰语前面。因此翻译时若把定语仍译成定语,而且仍放在前面,译文当然就不顺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定语如果不译成定语,又能译成什么呢?</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关于定语从句的译法,已经看到不少文章。各种教程和专著中也有专门的章节加以论述。这里只举两个例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例1 The police are concerned for the safety of the 12-year-old boy who has been missing for three days.</p><p class="ql-block">那个12岁的男孩失踪三天了,警方对他的安全感到担忧。</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例2 Each of London’s districts had a distinct character that marked it off from its neighbours.</p><p class="ql-block">伦敦的每个区都有鲜明的特征,与邻近地区不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例1的译文用了两个主谓结构,也可以说是两个并列短句。若译作“警方对那个已失踪三天的12岁男孩的安全感到担忧”,译文就因定语太长而不顺了。例2的译文用了一个主语带两个并列的谓语。总之,这两个例子,原文都是主从结构,而译文都是并列结构。这也正是英汉两种语言在句子结构方面最大的区别。</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一年的函授学习,让我打下了坚实的翻译基础。但我深知,翻译之路没有捷径,唯有不断学习、不断实践才能进步。2001年暑假,我得知《中国翻译》杂志要举办暑期高级英汉讲习班,授课老师都是许渊冲、孙致礼、江枫、庄绎传、刘和平、刘士聪、许钧等这样的翻译界泰斗,我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奔赴北京军科院参加学习。</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那次讲习班的学习经历,至今想来仍历历在目。许渊冲先生讲了学外语的经历,讲了《红与黑》的大讨论,介绍了文学翻译的“三美论”,用优美的译例让我们领略到翻译的审美价值;孙致礼先生介绍了他翻译《傲慢与偏见》的体会,深入剖析英汉小说翻译的技巧,强调译者对原文风格的把握;江枫先生则从翻译理论的高度,引导我们思考诗歌翻译的本质与边界。而庄绎传教授的讲课,依然延续了他平实、严谨、务实的风格,他主要讲了政论文的翻译,译例引自《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及其英译本。他先讲理论,再举例说明,让我有了更深层次的收获。</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那次暑期讲习班,让我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到翻译界的前辈们,他们身上那种对翻译事业的热爱、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深厚的学术造诣,深深感染了我。尤其是庄绎传教授,他的讲课不仅让我学到了具体的翻译技巧,更让我明白了做翻译的真谛——既要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又要有广博的知识面和敏锐的洞察力;既要尊重原文,又要勇于创新;既要耐得住寂寞,又要保持对语言的热爱和对细节的追求。</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三十多年来,我在教学之余坚持翻译练习,不断提高翻译水平,从最初的简单文本翻译,到后来参与书籍、文献的翻译工作。2016年翻译出版了《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全集》;2018年翻译出版了《培根随笔全集》。庄教授等前辈们的教诲始终指引着我。我深知,英汉翻译入门不难,但要做好却不易。它需要我们不断学习语言知识,积累文化底蕴,更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反复打磨、总结经验。2025年10月31日,我在几十年翻译实践的基础上,继承前辈的翻译传统,解放思想,大胆创新,提出新时代翻译的新理论——“美颜翻译理论”。这一理论并非背离“忠实与通顺”的根本,而是在坚守翻译本质的前提下,赋予译文更贴合时代语境的生命力:既像“美颜”般优化表达质感,让译文在符合目标语言审美习惯的同时更具感染力;又绝不“失真”,始终以传递原文的思想内核、文化精髓和风格特质为核心,实现“形美、意准、情真”的统一。</p> <p class="ql-block">二、我的翻译之路给予的启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回望三十余年的翻译历程,从跟着广播啃教材的青涩入门,到向泰斗请教的进阶成长,再到沉淀后提出“美颜翻译理论”的探索,那些伏案苦译的日夜、破解难题的豁然、理论成型的笃定,都让我对这门事业有了更深刻的体悟。翻译从来不是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一次考验耐心与智慧的修行,它给予我的启示,早已超越了语言学习本身。</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翻译教会我“严谨为基,守正不怠”。庄教授强调的“忠实与通顺”,是我始终坚守的翻译底线,也是“美颜翻译理论”的根基。每一个词汇的斟酌、每一个句式的调整,都需要基于对原文的精准理解和对目标语言的娴熟驾驭,差之毫厘便可能谬以千里。即便是“美颜”式的优化,也必须以不扭曲原文含义为前提,这种对“真”的坚守,让我在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始终保持对细节的敬畏,不浮躁、不敷衍,凡事力求精准周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2.翻译教会我“终身学习,迭代不止”。语言在发展,文化在交融,翻译的需求和边界也在不断拓展。从最初学习基础翻译技巧,到后来钻研文学、政论等不同领域的翻译逻辑,再到结合时代需求探索新理论,我始终觉得自己还有太多需要补充的知识——新兴词汇的译法、跨文化传播的规律、年轻读者的审美偏好,都要求译者保持求知欲,不断更新认知体系。翻译之路没有终点,唯有以“终身学习者”的姿态,才能在语言的海洋中持续前行,让自己的翻译能力和理论认知不断迭代升级。</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3.翻译教会我“包容共情,搭桥铺路”。英汉两种语言背后,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传统。翻译的过程,就是理解差异、尊重差异、化解差异的过程。为了让译文既“忠实原文”又“贴合受众”,我需要走进作者的语境,体会其字里行间的深意;也需要站在目标语言读者的角度,兼顾其阅读习惯与文化背景。这种换位思考的能力,让我学会了以更包容的心态看待世界,而“美颜翻译理论”所追求的“形美、意准、情真”,本质上也是为了搭建更顺畅的文化桥梁,让不同语言的使用者能真正读懂彼此、产生共鸣。</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4.翻译更教会我“坚守热爱,勇于创新”。这条路难免有枯燥与挫折:遇到晦涩原文时的困惑、反复修改仍不满意的焦虑、探索新理论时的不确定,都需要用热爱去支撑。正是对语言的痴迷、对翻译事业的执着,让我能耐住寂寞,在一次次打磨中收获成长。而“美颜翻译理论”的提出,更是热爱与勇气的结晶——既要尊重前辈们的学术传统,又要敢于突破思维定势,在实践中探索更贴合新时代需求的翻译路径。这份坚守与创新,也让我明白,任何值得追求的事业,都需要“守正”的定力和“出新”的勇气,唯有如此,才能在传承中发展,在探索中前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亲爱的青年朋友们,如果你也对英汉翻译充满热爱,希望我的经历能给你一些启发。翻译之路或许漫长而艰辛,但每当你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两种语言跨越隔阂、实现沟通时,那种成就感是无可替代的。希望你们能保持初心、脚踏实地,既夯实语言功底、传承严谨学风,也保持开放心态、勇于探索创新,在翻译的世界里不断成长。终有一天,你们也能成为优秀的翻译工作者,搭建起不同语言、不同文化之间的坚实桥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最后,愿每一位热爱翻译的青年朋友,都能在这条路上收获知识、收获成长、收获属于自己的精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诗琳外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