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两首诗,看杜甫笔下盛世与乱世的距离

史宝贵

<p data-pm-slice="0 0 []">杜甫有两首写曲江的诗歌,一首是《丽人行》,另一首诗是《哀江头》。两首诗都写自己在曲江的所见所闻所感,只不过,一首写于盛唐,即公元753年春,一首写于安史之乱中,即公元757年春。两次在曲江的游玩相差四年。但是,变化很大,对比读了之后,让人感慨万千。</h3></br><h3>先说第一首《丽人行》。</h3></br><h3>盛世出游看美女,美女是杨贵妃的两个姐姐。作者描写道:“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她们长得好看,“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杨玉环的妈妈太会生孩子了,四个女儿一个赛一个漂亮。</h3></br><h3>国色天香是什么?是用整个国家的财富滋养出来的美色。一般人,长得再美,也不能叫国色天香。杜甫为我们描绘了国色天香的样子:先是衣服华美——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衣服本来是上等的丝绸,但是不够,还要用金线绣上孔雀,用银线绣上麒麟。她们的光彩与春光交相辉映。再是装饰的华丽:头上的装饰——翠微盍叶垂鬓唇;背后的装饰——珠压腰衱稳称身。这是用美玉和珍珠所点缀的美人。</h3></br><h3>既然是国家财政支持的美人,他们享受什么样的待遇呢?先说她们为什么享受这样的待遇:“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因为是贵妃的姐姐,所以被封为虢国夫人和秦国夫人,当然还有一个韩国夫人。这三位国夫人,与杨玉环“秉承恩泽,出入宫廷,势倾天下。”据说,杨家兄妹五人受朝廷厚恩,每次跟随皇帝出游时,穿不同颜色的衣服以示区分,五家有五种色彩,形成队列,如同五彩长虹,气势壮观。</h3></br><h3>接着我们看她们吃的是什么。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犀箸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紫驼之峰,盛在翡翠容器里;素鳞,用水晶之盘端来。筷子是犀角制作,餐刀用黄金装饰成鸾鸟,肉被切成丝丝缕缕。可惜,这么好的食物,贵妇们早就吃厌,以至于难以下箸。厨师们赶紧从御厨调来八珍。太监们骑着马络绎不绝地送来美食,马儿飞跑,却也有条不紊,被控制得刚好不扬起灰尘。</h3></br><h3>她们听的是鬼神都掉泪的哀乐——毕竟人生太富贵荣华了,需要一点哀音抒发心情。乐师们各显技艺演奏笙箫管弦。亲信们成百上千站在各自岗位上等候主子命令。溜须拍马者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等待着谄媚的时机。这正是“箫鼓哀吟感鬼神,宾从杂遝实要津。”</h3></br><h3>最后来的是贵妃娘娘的堂兄宰相杨国忠,这位国舅爷趾高气昂,顾盼自得,骑着马缓辔而行。马儿踩着红地毯,直到门前。问他为什么这么无礼?这是他的家啊,他的地盘他做主。再说他和虢国夫人虽是族兄妹,却也是情人,坊间早已流传他们的绯闻,杜甫也是知道,所以,他说“杨花雪落覆白苹,青鸟飞去衔红巾”,就暗指此事。</h3></br><h3>这一家人炙手可热,富贵已极,朝廷之中谁人敢比?一班官僚还是赶紧避开,若回避迟了,怕是要被宰相呵斥。(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h3></br><h3>以上就是杜甫在大唐盛世看到的杨贵妃的姐姐及堂兄杨国忠春游的景象,这是多么的繁华,多么的富丽。但是,感觉有点俗气——不就是吃吃喝喝穿穿戴戴吗?还是杨贵妃的品味要高雅得多。</h3></br><h3>我们看杜甫的诗歌《哀江头》,虽然写的是安史之乱中(公元757年)所见所闻,那时候,杨贵妃已经被赐死,大姐韩国夫人在马嵬驿兵变中被杀;三姐虢国夫人带儿子嫂子(杨国忠妻子)逃跑,为了避免受辱,她先杀了儿子,再杀了嫂子,然后自杀;只有秦国夫人因为死在安史之乱之前,所以得到善终。当然,杨国忠也是在马嵬驿被杀的。</h3></br><h3>这些,杜甫当然知道。国家如此,是大不幸,杜甫所恨的并不是杨家兄妹而是安禄山。在公元757年的春天,杜甫经过曲江,看到眼前的凄凉景象,想到曾经的繁华,不禁潸然。</h3></br><h3>那时候,“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随侍在天子贵妃身边的才人真是身手不凡,她看见两只大雁从天上飞过,翻身上马,加鞭驰驱,找准角度,果断发射,一箭正中双飞翼,满场腾起喝彩声。那时候国家强盛,烈火烹油,锦上添花,人才济济。</h3></br><h3>而如今呢,江头的宫殿都锁着,曲江的春景无人欣赏。杨贵妃的明眸皓齿已经埋葬在马嵬坡的黄土中,皇帝也逃到成都杳无音讯。看到此情此景,想到大唐的过去和现在,杜甫热泪纵横。天啊,地啊,你怎么如此无情!</h3></br><h3>黄昏时分,冷风骤起,安禄山的叛军正骑马飞奔,在长安城里如入无人之境,战马奔腾,扬起的黄尘呛人鼻子,把那道旁的绿树也污染了。杜甫赶紧躲避,从城南绕道去往城北。</h3></br><h3>《唐诗三百首》里,读完《丽人行》翻一页,就是《哀江头》了。时空变换如此之快,让人不寒而栗。作者这么编排,是不是在警醒后人?盛与衰相伴而生,变化之快,如同翻了一页书一样,让人心惊。</h3></br><h3>当然,我们也要知道,当大唐繁盛之时,唐玄宗只知道骄奢淫逸穷兵黩武,让藩镇做大。安禄山看皇帝如此奢华如此放任,当然羡慕,于是就起了觊觎之心,想当皇帝过瘾。因为拥有绝对权力才能拥有绝对自由。假如唐玄宗利用太平之时,自我损益,接受监督,发展经济,提高民生,治理国家,完善法制,让权力不得胡作非为,那么,安禄山也不会造反了吧?</h3></br>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3prmumT_E8G_KZWXQJ0Ffg" target="_blank">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文学欣赏与写作指导》,著作权归作者所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