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导读:</p><p class="ql-block">孩子表现优秀我们表达满意尚且不易,那么孩子表现平平甚至问题不断呢?如果依然能够发现他的优点,并且真正帮助孩子成长,那才叫真本事!</p><p class="ql-block"><b>正文:</b></p><p class="ql-block">还记得那个经典的民间故事《本事》吗?地主拿着空酒瓶对下人说:“没钱还能买到酒,那才是本事。”下人拎着空瓶回来,从容应答:“有酒能喝出醉意不算本事,没酒能喝出醉意,那才是真本事。”</p><p class="ql-block">年轻时读这个故事只觉得下人机智,如今学习心理学15年,突然品味到另一层滋味:“好孩子谁不会夸(实际上很多家长也不到);在普通孩子身上发现优点,真诚赞美这才是真本事!”</p><p class="ql-block">面对那些“表现一般”的孩子时,我们常常陷入的思维定式,那就是必须等待孩子能够拿出“好成绩”我们才能够表达赞赏,却忘了教育的真谛,恰恰在于相信那个空瓶里,本就装着一个“好孩子”所必须的潜能。</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一、我的教育困局:那个“每天必惹事”的男孩</b></p><p class="ql-block">我曾经教过一个男生(当时是初二)。有段时间,他几乎每天都会制造至少一个“问题”。我的应对流程熟练而机械:批评、扣分、罚站、写检查、通知家长……我像一个严谨的法官,不断宣判着他的“错误”,并坚信这是帮助他改正的必要过程。</p><p class="ql-block">但结果如何?我们陷入了一场精疲力尽的“恶性循环”。他用自己的行为,精准地印证着我对他“问题学生”的标签;而我的每一次惩罚,都在加深他对“自己就是个坏学生”的认同。我们都困在这个死结里,找不到出口。</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二、破局一刻:当我把“空瓶”看作“容器”</b></p><p class="ql-block">直到有一天,疲惫不堪的我猛然惊觉:“如果我的方法是对的,为什么情况没有丝毫好转?!”</p><p class="ql-block">我决定彻底改变。</p><p class="ql-block">我找他进行了一次真诚的谈话,没有批评,没有说教。我只是坦诚地告诉他,我看到了我们陷入了“他犯错-我批评-他再犯错”的恶性循环,我相信他内心并不想这样,他也渴望进步,渴望被认可。</p><p class="ql-block">那一刻,我第一次在他眼中看到了闪烁的光,而不是一贯的抵触与麻木。</p><p class="ql-block">随后,我放下了对他“酿出美酒”的急切期待,开始把他看作一个等待被注满的“空瓶”。</p><p class="ql-block">我努力捕捉他任何微小的闪光点:一次安静的听课,一次作业的按时提交,一次值日时的认真……一旦发现,我立刻拍照发给家长,在班上公开表扬,并和他一起复盘:“你看,刚才你坚持了20分钟没有走动,是怎么做到的?这个办法以后可以继续用!”</p><p class="ql-block">这个过程,在心理学上被称为“焦点解决”,它的核心就是:我们不要死盯着“问题”这个空瓶子,而是要看到“人”这个瓶子本身的价值,并帮助他发现如何装进去更多美酒,如何提高自己“酿酒”的能力。</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三、静待花开:从36名到29名的旅程</b></p><p class="ql-block">转变当然不是一蹴而就的。他依然会犯错,但频率在降低。更重要的是,我们之间的关系从敌对变成了同盟。他开始相信,我是来帮助他的,而不是来审判他的。</p><p class="ql-block">慢慢地,变化发生了。初二升初三当时候他的成绩从班级的36名,进步到33名。在刚刚结束的期中考试中,他再次取得进步,位列班级第29名!这意味着,如果他继续保持这股势头,他完全有希望考入高中。这个曾经被我认为“毫无希望”的问题孩子,用自己的进步,为我上了一堂最生动的教育课。</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四、感悟与反思:</b></p><p class="ql-block">教育的“本事”,在于看见“空瓶”的价值</p><p class="ql-block">回过头来,再品《本事》这个故事,它给我们的教育启示何其深刻:</p><p class="ql-block">那个总让我们头疼的孩子,他可能暂时没有“美酒”呈上。但教育的“本事”,从来不在于我们有酒时锦上添花,而恰恰在于,当孩子两手空空时,我们依然能看见他作为“容器”的潜力,并相信他有“酿酒”的本领。</p><p class="ql-block">对于<b style="color:rgb(255, 138, 0);">老师和家长而言,最难的不是赞美一个已经足够优秀的孩子,而是在孩子表现平平,甚至不断犯错时,我们是否还拥有——从空瓶中看见一壶美酒的眼光,以及静心等待它慢慢酿成的耐心</b>。</p><p class="ql-block">这才是为人师、为人父母最了不起的“本事”。</p><p class="ql-block">最后,请您记住:</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问题孩子是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的孩子;</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问题孩子最需要的是接纳、是理解和帮助,而不是评判和指责(他们不缺这些)</b>❤️❤️</p><p class="ql-block">与您共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