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酪加工工艺概论》教学笔记——退休重返校园,与学生共赏奶酪之美<br><br>编者按:退休之后能重返大学的讲台,担任《奶酪加工工艺概论》的任课教师,对我而言是一份意外之喜,更是一场圆梦之旅。从最初14年的校园教学,到24年深耕全球知名乳品企业的行业实践,如今带着满身的实践经验与技术沉淀回归课堂,这份“教学-实践-回归教学”的职业闭环,让我得以用更鲜活、更接地气的方式,向年轻学子们传递奶酪的工艺奥秘与文化魅力。而这份教学日志,也想记录下来分享给“奶酪的故事”的酪友们,让大家一起看看我在校园里的教学点滴。 一、基础筑牢:详解全球奶酪标准与定义<br><br>课程开篇,我没有直接切入复杂工艺,而是从“奶酪起源的故事”讲起,接着从核心的“奶酪定义与标准”入手,帮学生们搭建系统的知识框架。我先介绍了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奶酪定义,包括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等国的标准差异——比如美国对奶酪水分含量的宽松界定,日本结合本土饮食文化的改良标准,让学生们理解“饮食文化影响食品标准”的底层逻辑。<br><br>随后,我重点聚焦全球最权威的《食品法典》(Codex Standard)标准,告诉学生们这套体系包含30多项奶酪生产规范与工艺要求,没有奶酪标准的国家,都是借用这个第一和标准,是全球通用的“奶酪行业准则”,其权威性体现在原料筛选、生产流程、质量控制等全链条的严格界定。而欧盟作为奶酪生产与标准制定的核心区域,其配套标准更是细致到具体奶酪品种的工艺参数,让学生们感受到标准对行业发展的支撑作用。<br><br>最后,我将重点拉回国内,详细解读了中国国家标准GB 5420。通过对比2010版与2021版的核心差异——比如2021版强化了微生物指标控制、细化了原料奶质量要求、补充了风味奶酪的相关界定和添加风味物质的量,我让学生们清晰看到中国奶酪行业的规范化进程,也为后续讲解工艺打下基础。 二、逻辑梳理:多样的奶酪分类方法<br><br>在明确定义与标准后,我紧接着讲解了奶酪的分类体系。我告诉学生们,奶酪分类没有绝对统一的标准,行业内常见的分类方式有多种:按水分含量可分为软质奶酪、半软质奶酪、硬质奶酪;按制作工艺可分为新鲜奶酪、熟成奶酪、拉伸型奶酪等;按脂肪含量又可分为全脂奶酪、低脂奶酪、脱脂奶酪;按照乳来源分为牛奶奶酪、水牛奶奶酪、绵羊奶酪、山羊奶奶酪,以及特种乳的牦牛奶酪等。<br><br>为了让学生们不混淆,我结合具体案例展开说明:比如新鲜奶酪无需熟成,口感清爽,像希腊菲达奶酪;硬质奶酪熟成时间长,风味浓郁,比如意大利帕玛森奶酪;而我们后续要重点讲的手撕奶酪,就属于拉伸型奶酪的典型代表。通过“分类方法+实例”的组合,学生们快速掌握了不同奶酪的核心特征,也为后续工艺学习做好了铺垫。 三、核心解析:奶酪生产工艺概论,奶酪加工是一门艺术<br><br>在学生们掌握基础概念后,我深入讲解了奶酪生产的通用工艺概论。从原料奶的验收与预处理(杀菌、标准化),到发酵(菌种选择、发酵温度与时间控制)、凝乳(凝乳酶添加、凝乳切割),再到排乳清、成型、熟成等关键环节,我逐一拆解每个步骤的核心原理与操作要点。<br>在质量控制方面,重点介绍了鲜奶种体细胞检验的重要性,牛奶体细胞数(SCC)是奶牛乳腺健康的核心预警指标,数量高低直接反映乳腺是否受感染、炎症程度,是判断奶牛健康状况的关键依据。体细胞数过高,对成熟奶酪成熟过程的影响非常大,会导致风味差异很大,甚至早熟变质。<br><br>结合自己在乳品企业的实践经验,我分享了很多行业内的实操细节:比如不同菌种对奶酪风味的影响、凝乳切割大小与水分含量的关联、熟成环境温湿度对奶酪质地的作用等。我告诉学生们,奶酪工艺看似标准化,实则充满灵活性,每个环节的细微调整都可能造就截然不同的风味与口感,这也是奶酪工艺的魅力所在,也是为什么说奶酪加工是一门艺术的主要缘由。 四、趣味延伸:手撕奶酪专题与感官品评<br><br>为了让枯燥的工艺知识落地,我设计了“手撕奶酪专题”作为课程的趣味延伸,也让学生们有机会近距离感受工艺与口感的关联。<br><br>(一)手撕奶酪的起源与工艺<br><br>我先为学生们厘清认知误区:“手撕奶酪并非美式原创,其根源在意大利南部”。它的技术原型源自马苏里拉奶酪(Mozzarella),意大利坎帕尼亚地区作为马苏里拉奶酪的发源地,16世纪的牧民就掌握了热拉伸处理凝乳的技术——这一工艺能让奶酪形成独特纤维结构,加热后融化成丝,也是披萨拉丝的秘诀。而“可手撕”的特性是偶然发现:牧民手工揉捏热凝乳时,发现部分柔软的马苏里拉奶酪冷却后能撕成细丝,口感弹嫩、奶香浓郁,逐渐成为当地即食零食。<br><br>接着,我对比了手撕奶酪与美式奶酪的工艺差异,强调其“热拉伸”环节的核心作用,让学生们明白“手撕”特性的工艺本质。<br><br>(二)感官品评实践:亲手体验奶酪魅力<br><br>为了让学生们直观感受工艺成果,我提前向妙可蓝多市场部申请了手撕奶酪样品——在此特别感谢妙可蓝多市场部的大力支持,及时提供了足量优质的样品。我把样品分发给每位学生,同时发放了精心设计的感官品评表,引导大家从专业维度进行评价: 课堂上,学生们一边亲手撕奶酪、品尝,一边认真记录评分与感受,不少人还拿出手机拍下奶酪拉丝的瞬间(就像我分享给酪友们的那些照片一样)。大家讨论热烈:有人说“手撕起来很顺畅,弹性十足,果然和工艺里的热拉伸有关”;有人称赞“奶香清爽,配料只有牛奶、菌种、食用盐和凝乳酶,没有添加剂,很健康”;也有学生提出“希望奶香更浓郁一些”。<br><br>品评结束后,我们围绕“如何在保持清洁标签的同时提升风味”“不同消费群体口味偏好对产品设计的影响”展开讨论,我结合行业经验为学生们答疑解惑,让大家实现“从吃到懂”的跨越。 退休重返校园,能将毕生积累的奶酪知识与实践经验传递给年轻一代,还能通过教学笔记与酪友们分享这份热爱,对我而言是莫大的幸福。未来的课堂上,我会带来更多实用的奶酪知识与有趣的实践环节,也期待和酪友们、同学们一起,探索更多奶酪世界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