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在教育从“提分”转向“育人”的转型期,德育作为“育人”的核心载体,本应是照亮学生心灵的灯塔,却常常陷入“被动应对”的尴尬境地。这背后,藏着师资队伍专业力与精力的双重困境,成为制约德育工作走向深处的关键枷锁。</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师资的专业力短板,在复杂的育人场景中愈发凸显。如今的学生成长于多元交织的社会环境,面临的不再是单一的学业困惑,而是抑郁、焦虑等复杂心理问题,以及新型网络道德失范等层出不穷的新挑战。然而,许多班主任虽怀揣育人热忱,却缺乏系统的心理学、社会学专业培训,面对这些超出传统教学范畴的难题时,往往陷入“想帮却无从下手”的力不从心。他们或许能精准讲解知识点,却难以精准解读学生行为背后的心理诉求;或许能规范课堂纪律,却难以化解网络环境下的价值迷茫,专业储备的缺口让德育工作失去了精准发力的支撑。</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更令人焦灼的是,教师有限的精力被层层挤压,难以向德育工作倾斜。教学压力、质量考核、升学指标如同无形的重担,让教师的日常被备课、批改、监考、评比填满,留给德育的时间本就所剩无几。在这样的现实之下,德育工作逐渐异化为“救火队”——教师们疲于应对学生的违纪行为、紧急的心理健康危机,耗尽心力去“堵漏洞”“解难题”,却根本没有多余的精力去做主动的、预防性的引导。本该是春风化雨的价值观浸润、人格塑造,变成了被动的问题处置;本该提前铺设的心灵防线,变成了事后补救的仓促应对,德育的育人价值在“疲于奔命”中被悄悄弱化。</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德育的本质,是心灵对心灵的滋养,是人格对人格的引领,它需要专业的方法做支撑,更需要充足的精力去深耕。当教师既缺乏破解复杂育人难题的专业能力,又没有从容开展德育工作的时间空间,“育人”的初心便容易在现实的挤压下打折扣。破解这一困境,不仅需要为教师补充心理学、社会学等专业培训,筑牢德育的专业根基;更需要为教师减负松绑,优化考核评价体系,让教师有足够的精力从“救火者”转变为“引路人”,主动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做预防性的引导、成长性的培育。</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唯有让教师不再困于专业的短板与精力的透支,德育才能真正回归育人本质,在潜移默化中滋养学生的品格,照亮他们的成长之路。这既是对师资队伍的关怀,更是对教育初心的坚守。</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