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课

一年一度

<p class="ql-block">这两段原文均出自《论语》,分别来自不同的篇目。我们来逐一解读和分析。</p><p class="ql-block">《子路》篇 13.21</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p><p class="ql-block">【译文】</p><p class="ql-block">孔子说:“如果找不到言行合乎中庸之道的人与之交往,那么必定要结交狂者和狷者了!狂者锐意进取,狷者(洁身自好)不肯做坏事。”</p><p class="ql-block">【解读与赏析】</p><p class="ql-block">1. 核心概念:中行、狂、狷</p><p class="ql-block"> · 中行:这是孔子最推崇的理想人格和处世态度,即中庸之道。指言行恰到好处,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符合礼义的标准。</p><p class="ql-block"> · 狂:指志向高远、勇于进取、敢作敢为的人。但他们可能行为激进,不够稳重,有时会逾越规矩。</p><p class="ql-block"> · 狷:指为人耿直、洁身自好、有所不为的人。他们坚守原则,不肯同流合污,但可能显得过于拘谨,进取心不足。</p><p class="ql-block">2. 孔子的选择逻辑:</p><p class="ql-block"> · 第一选择(理想):与奉行“中行”的君子交往。</p><p class="ql-block"> · 第二选择(现实):如果找不到这样的人,那么“狂者”和“狷者”也是可以接受的交往对象。</p><p class="ql-block"> · 为什么? 因为“狂者”有“进取”之心,代表了儒家积极的入世精神;“狷者”“有所不为”,坚守了道德的底线。他们虽然各执一端,未能达到中庸的完美境界,但都抓住了“道”的某一个重要方面(进取与守节),比那些毫无原则、同流合污的“乡愿”(孔子深恶痛绝的“德之贼”)要强得多。</p><p class="ql-block">3. 现实意义:这段话体现了孔子在人才培养和交友上的务实与包容。他认识到完美的人是罕见的,因此在现实中,他更欣赏那些有突出优点、即使有些偏颇但也有其可贵之处的人。这鼓励我们既要追求完美,也要学会欣赏和接纳那些有缺点但有真性情、有原则、有抱负的人。</p><p class="ql-block">《季氏》篇 16.5</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p><p class="ql-block">【译文】</p><p class="ql-block">孔子说:“有益的喜好有三种,有害的喜好也有三种。以得到礼乐的调节为乐,以称道别人的优点为乐,以结交众多贤德的朋友为乐,这是有益的。以骄纵放肆为乐,以游荡忘返为乐,以大吃大喝为乐,这是有害的。”</p><p class="ql-block">【解读与赏析】</p><p class="ql-block">1. 结构清晰:本章采用对比结构,明确列出了三种有益的爱好和三种有害的爱好。</p><p class="ql-block">2. “益者三乐”分析:</p><p class="ql-block"> · 乐节礼乐:喜好用礼乐来节制、调节自己的言行。这说明喜好是向内求的,注重自身的修养,使行为符合规范,情感表达适中。</p><p class="ql-block"> · 乐道人之善:喜好宣扬别人的好处。这能培养自己的仁爱、宽容之心,促进人际和谐,所谓“隐恶扬善”。</p><p class="ql-block"> · 乐多贤友:喜好结交贤德的朋友。这是外部环境的影响,“近朱者赤”,与良友交往能互相砥砺,共同进步。</p><p class="ql-block"> 核心:这三种乐趣都指向自我修养和道德提升,是建设性的、可持续的快乐。</p><p class="ql-block">3. “损者三乐”分析:</p><p class="ql-block"> · 乐骄乐:以骄横、放纵为乐。这是一种建立在优越感和无视规则之上的快乐,必然导致失败和众叛亲离。</p><p class="ql-block"> · 乐佚游:以毫无节制的游荡、逸乐为乐。这会让人玩物丧志,荒废正业。</p><p class="ql-block"> · 乐宴乐:以沉溺于宴饮吃喝为乐。这不仅是身体的损耗,更是精神的堕落。</p><p class="ql-block"> 核心:这三种乐趣都指向感官刺激和欲望放纵,是消耗性的、有害的快乐。</p><p class="ql-block">4. 现实意义:孔子在此区分了不同层次的“快乐”。他告诫人们,真正的、有益的快乐来自于道德的完善和人际的和谐,而非物质的放纵。这对于我们今天如何选择健康的兴趣爱好、如何追求有品质的生活,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提醒我们要警惕那些看似快乐实则损人损己的娱乐方式。</p><p class="ql-block">两章的联系与共同主旨</p><p class="ql-block">虽然两章来自不同篇目,但它们都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p><p class="ql-block">· 13.21章侧重于交友与识人的标准,强调在追求理想人格(中行)的同时,要包容和欣赏有操守、有进取心的“偏才”(狂、狷)。</p><p class="ql-block">· 16.5章侧重于个人修养与乐趣选择,明确指出了哪些行为能促进德行(益者三乐),哪些行为会损害德行(损者三乐)。</p><p class="ql-block">共同点在于,它们都关乎个人如何在一个不完美的世界中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无论是选择朋友,还是选择自己的喜好,最终都指向一个目标:成为一个有德行、有操守、不断向善的君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