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秋季学期,我走进了宜良县老年大学的绘画班,心里揣着几分忐忑,也带着久违的期待。第一堂课的作业,我画了一片险峻的山地。山峰陡峭,岩石嶙峋,笔触粗犷,像是把心里积压多年的沉默都倾泻在了纸上。山脚下几棵树稀稀落落,枝叶不多,却倔强地立着。远处山影朦胧,云雾缠绕其间,仿佛藏着说不出的故事。整幅画是黑白的,没有颜色,却让我觉得格外真实——就像人到晚年,看尽繁华,反而更愿意面对那份苍凉里的壮阔。</p> <p class="ql-block">第二幅画,我试着让心静下来。山峰依旧巍峨,但这一次,山间多了几座小小的亭台楼阁,像是有人住着,又像只是供人远望的梦。山脚绿树成荫,枝叶繁茂,仿佛能听见风穿过树叶的沙沙声。我特意在右上角题了几句字,笔画歪歪扭扭,却认真得像年轻时写情书。那一刻,我不是在画画,是在和自己说话。山是远的,心却是近的。</p> <p class="ql-block">第三幅画,我选了山丘上的亭台。它不在最高处,却稳稳地立在起伏的山头,被树围着,像是有人常来坐一坐,喝茶、看云、发呆。我画得比前两次轻松了些,线条也流畅了。云彩淡淡地浮在天上,不争不抢。画完后我盯着看了很久,忽然觉得,这不就是我想要的日子吗?不必登顶,不必喧哗,只愿在一片安静里,守着自己的节奏。</p> <p class="ql-block">第四幅画,我画了几间茅屋,藏在山林深处。屋顶盖着茅草,墙是土色的,简陋却踏实。树围着屋子长,一层又一层,像是把喧嚣都挡在了外面。远处山影淡淡,天是清的。我一边画一边想,人老了,不就图个清净?屋不必大,林不必名,只要一扇窗能看见山,一扇门能通向小路,就够了。</p> <p class="ql-block">自选作业,我画了一处乡村小景。几间小屋在画面中央,屋顶深色,像是经了风雨。左边树密,叶子层层叠叠;右边树疏,却开着几朵红花,亮眼得很。远处山峦与近处草地相映,色调柔和。我画那几朵花时,特意用了些红,像是给晚年添一点暖意。生活或许平淡,但总该有那么一点亮色,让人愿意每天推开窗看看。</p> <p class="ql-block">另一幅自选,我画了一座大山,山顶绿意浓密,山脚有座老建筑,旁边溪水潺潺。远处山峦叠着云雾,像是没有尽头。我画得慢,一笔一划都像在走一段路。那建筑不大,却让我觉得安稳。人这一生,走过千山万水,最后想要的,不过是一个能停一停的地方,有树,有水,有屋檐下听雨的时光。</p> <p class="ql-block">第五幅作业,我又画了茅屋,这次它孤零零地立在山丘上,四周树影婆娑。屋顶还是茅草,墙还是土黄,可我画得比从前更从容。远处山与天连成一片,开阔得让人心静。我忽然明白,画画不是为了画得多像,而是为了把心里的那份宁静画出来。屋是虚的,树是简的,可那份安顿,是真的。</p> <p class="ql-block">又一幅自选,我画了山间的小屋群,藏在层叠的山影里。近处树形各异,有的茂盛,有的疏朗,地上还有几只小鸟低头觅食。我画它们时笑了——这么小的点,却让整幅画活了起来。原来宁静不是死寂,而是有声音、有生命、有不经意的欢喜。就像我们这群老人,不喧哗,却依然在认真活着。</p> <p class="ql-block">有一回,我画了几座古建筑,掩映在山林之间。小路蜿蜒向前,不知通向哪里,可就是让人想走一走。水在石间流,颜色用了些蓝绿,是我在黑白之外,第一次大胆添了点冷调的清新。画完后我觉得,老了也不该只守着回忆,心里总得留一条小路,通向未知的远方。</p> <p class="ql-block">还有一幅,我画了山坡上的村落,屋舍错落,瓦片清晰,树影浓密。大树挺立在画面下方,树干粗壮,像是撑起了整片天地。我画得细致,却不再拘谨。绿色和棕色调和在一起,不抢眼,却耐看。就像我们这一代人,不张扬,却自有分量。</p> <p class="ql-block">最后一幅作业,我回到荒凉。枯树立在山间,枝干光秃,山石嶙峋,天空下,一艘小船在远处缓缓移动。黑白的色调里,我留了一丝动势。有人问我,为什么又画苍凉?我说,不是所有美都得热闹。有时候,孤寂也是一种力量。就像我们,虽已年迈,却仍在纸上、在心里,一笔一笔,划着自己的航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