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实习第六周的语文课,遇到了“小刺”——周一收作文,看到男生小泽写:“语文就是背不完的古诗文,分析不完的段落大意,我宁愿去算数学题,至少算对了有答案。”还有人在课堂纸条上写:“什么时候能不上‘分析课’?”</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周二的语文课,我们索性把教案收了起来:“今天我们不上课,来‘吐槽语文’——你们觉得语文哪里‘烦’?”教室里像炸了锅:“要背的东西太多,我昨天背‘蒹葭苍苍’,梦到自己在水边找了一晚上的‘伊人’”“分析‘中心思想’,作者真的这么想吗?我写作文的时候,只想快点写完去吃零食”“文言文像密码,翻译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像个没解码的间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等他们吐槽够了,我笑着把粉笔递给小泽:“那你当‘语文老师’,这节课想怎么上?”他愣了愣,抓抓头说:“讲《水调歌头》的话,不如改成rap?我上周听同学唱过,挺顺的。”陈慧晓立刻接话:“那我们今天就上‘rap语文课’!”</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于是全班凑在一起改歌词:“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作业写没写完(原:今夕是何年)”“转朱阁,低绮户,照我作业堆成山(原:照无眠)”“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写完(原:共婵娟)”——唱到最后,全班拍着桌子笑,小泽忽然说:“其实‘但愿人长久’,是说‘希望大家都好好的’吧?我妈出差的时候,我也这么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周三讲文言文《陈太丘与友期行》,我们让学生演“现代版”:“友”迟到了,不是“怒”,而是掏出手机说“堵车了,定位发你,我点了奶茶赔罪”;“元方”不是“入门不顾”,而是抱着胳膊说“你再迟到,我就把你放我鸽子的事,发班级群”。演完之后,有学生说:“其实‘信’就是‘说到做到’吧?就像我答应给同桌带笔,忘了的话,他会生气一样。”</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周五批改小泽的作文,他写:“原来语文不是‘背答案’,是把‘蒹葭’变成我们找了一晚上的‘零食’,把‘文言文’变成我们吵架的样子——语文是我们自己的话,被写进了课本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这一周,我们把学生的“吐槽”当成礼物拆开——里面藏着他们最真实的期待:不是“完美的课堂”,是“能看见自己的课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