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院 杨姣 陈慧晓】班级里的小确幸,是成长的注脚

小羊

<p class="ql-block">实习第四周的风里,裹着桂花最后的甜香——周一早晨刚踏进教室,就被穿蓝校服的“小身影”围了起来:男生小宇塞给我一颗裹着糖纸的奶糖,指尖还沾着点巧克力渍:“老师,这是我妈昨天做的牛轧糖,我留了颗最软的给你,你讲课的时候嗓子干,吃了会甜。”女生小雅把暖手袋往我手里塞:“我早上灌的热水,现在温温的,你摸我桌子,都暖热了一块。”</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周三的班会课,我们策划了“课本剧小展演”——选了《秋天的怀念》,却被学生改成了“轻喜剧版”:扮演“母亲”的女生,在“我”摔碎玻璃后,没说“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反而叉着腰假装生气:“你再摔,我就把你藏的漫画书捐给图书角!”台下笑成一团,可当“母亲”掏出藏在口袋里的“菊花”(其实是用彩纸折的),轻声说“听说北海的菊花开了,我带你去看”时,扮演“我”的男生忽然红了眼,磕磕绊绊地接了句台词:“妈,我现在好好吃饭了,也不摔东西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那一刻,教室静得能听见窗外的风。后排的男生偷偷抹了下眼睛,被同桌撞了下胳膊,却梗着脖子说“风迷眼了”。指导老师站在后门,朝我们比了个“大拇指”——原来“共情”从不是刻意的感动,是学生把自己的生活,缝进了课本里的句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周四自习课,几个男生为了“‘坚韧’的近义词”争得面红耳赤:“‘倔’算不算?我爸说我倔得像块石头,可我就是要把这道题做出来!”“‘韧’才对!像我妈织的毛衣,扯不坏!”最后他们凑到我桌边,仰着头问:“老师,我们是不是都对?”我把“坚韧”两个字写在黑板上:“你们看,‘坚’是石头的硬,‘韧’是毛衣的软,合在一起,就是你们又倔又暖的样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周五查寝时,走廊里飘着学生哼的歌——是上周学的《水调歌头》,被改成了“流行版”:“明月几时有,抬头瞅一瞅,不知天上作业,今晚写几页……”推开302寝室的门,看见女生们围着桌子折星星,看见我进来,连忙把一个塞着纸条的星星塞给我:“老师,这是‘不生气星星’,你要是被我们气到了,就打开看。”纸条上写着:“老师,你笑起来的时候,比星星亮。”</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这一周的日子,像被学生们的小确幸浸软了——是奶糖的甜,是暖手袋的温,是折星星时漏进窗户的月光,是他们把“爱”藏在每一个没说出口的细节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