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实习第三周的晨光里,教室后门的“小观察窗”成了我们的“秘密基地”——早自习时,能看见扎马尾的女生偷偷在《论语》书皮上画Q版孔子,也能听见男生凑在一起争论“‘学而不思则罔’是不是在说‘光刷题不思考等于白干’”。</p> <p class="ql-block">这周的语文课,我们索性把“课本”变成“剧本”:讲《论语·学而》篇,设计了“孔子的现代朋友圈”任务——学生们掏出草稿本,有人给孔子P了“保温杯配枸杞”的头像,配文“今日授课感悟:后生可畏,有个学生问我‘君子喻于义,能喻于奶茶吗’,在线等,挺急的”;有人模仿子路的语气评论“师父,我觉得奶茶属于‘小义’,毕竟能给背书的兄弟续力”。哄笑过后,有个平时不爱发言的男生忽然举手:“老师,其实‘义’就是‘对的事’吧?比如给没带伞的人遮雨,和奶茶没关系,但和心意有关系。”话音落下,教室里忽然静了两秒,接着响起细碎的掌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周三跟着指导老师听《紫藤萝瀑布》公开课,最记挂的是她的“过渡技巧”:讲完“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她轻轻敲了敲黑板:“你们有没有像这花一样,‘蔫过’又‘开了’的时候?”——有学生说“上次数学考砸,哭了一晚上,第二天同桌塞了张写着‘你比根号2还厉害’的纸条,我就好了”,也有学生说“练了半个月的跳绳,终于及格的时候,觉得自己像炸开的紫藤萝”。原来好的课堂,是让“知识点”顺着学生的故事,自己长出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周五批改周记,看到女生小琳写:“杨老师写板书的时候,粉笔灰落在她发梢上,像沾了点月光。陈老师讲‘逝者如斯夫’,举了我们课间追着跑的影子当例子——原来时间不是课本里的句子,是我们跑着跑着就变短的课间十分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这一周,我们不再是“拿着教案的讲课人”,而是蹲在学生的世界里,和他们一起把文字拆成烟火气,再拼成星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