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6 教学教研】一句温和提醒 两年教学成长

小数名师工作室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洛阳市古香小学 程露露</h3> 办公室里,阳光斜斜地洒在办公桌上。同事张姐姐端着水杯路过,瞥见我摊开的教案,脚步顿了顿。她温和地笑了笑:“又在编顺口溜啊?” 不等我回应,她接着轻声说道,“这些口诀确实能帮孩子们记得快,不过…… 咱们是不是也该多想想,得让他们知道为什么要这么换算呀?” 话音落,她轻轻拍了拍我的肩,便转身走开了。这句满含善意的提醒,却像一颗石子投入湖面,让我对着满纸的口诀,陷入了久久的沉默。<br> 曾经的我,满心认定 “做对” 就是教学的全部。<br> 过去两年,我的教学重心始终围着让学生 “做对题” 打转。为了让孩子们快速掌握单位换算,我编出 “大变小,加零跳;小变大,去零跑” 的口诀;为了帮他们熟记长度单位进率,又琢磨出 “千米米,手拉手,一千中间走” 的短句。每当看到学生凭着这些口诀在考试中拿到好成绩,我就由衷觉得,这便是成功的教学。直到那个下午,一个孩子做完所有单位换算题后,仰着小脸天真地问我:“老师,为什么 1 千米非得是 1000 米呢?换成 800 米不行吗?” 这个问题像一记惊雷,让我瞬间愣住了。那一刻我才猛然意识到,两年来,我的学生们不过是熟练地套用着这些知识,却从未真正理解背后的道理。<br> 那段时间,我们正学习 “毫米、分米和千米” 单元。新教材反复强调要帮助学生 “建立量感”,这让我陷入了深深的纠结。一边是我精心打磨的教学 “捷径”—— 那些朗朗上口的口诀,能让孩子们快速抓住解题技巧。作为一名年轻教师,看到学生考出优异成绩,无疑是最有成就感的事。另一边,则是一条看似繁琐的 “远路”:要带着孩子们去操场一步步实地测量,要准备各种实物让他们亲手观察比较,还要在课堂上预留大量时间,让他们自主探索发现。这条路上,教学过程会很缓慢,操作起来麻烦不说,最终的教学效果也难以预料。内心的天平,起初一直偏向那条 “捷径”。毕竟,我太想让孩子们尽快交出亮眼的学习成果。可张姐姐那句 “为什么要这样换算”,还有那个孩子眼中藏不住的困惑,总在我脑海里盘旋,挥之不去。<br> 我的改变,始于一堂看似 “不成功” 的数学课。<br> 思索再三,第二天我做了决定。那节课上,我没提一句口诀,而是带着全班孩子来到了操场。我拿出 30 米长的软尺,带着大家一段一段地测量。“老师,还要走多少次才能到 1 千米呀?”“我们都走了 300 米了,怎么才走了这么点?”“原来 1 千米这么远啊!” 阳光下,孩子们的额头上渐渐渗出汗珠,可一双双眼睛却亮得惊人。那个下午,我们只完成了一个教学目标 —— 让孩子们真正弄懂 “1 千米有多长”。单看教学进度,这堂课无疑是 “失败” 的;但从孩子们发自内心的感叹里,我清楚地知道,一种更珍贵的东西,正在他们心里悄悄生根发芽。<br> 现在的课堂上,我依然会教顺口溜,只是时机彻底变了。我会先带着孩子们用脚步丈量千米的距离,用手指比对毫米的长短,等他们对这些长度单位有了真切的感知后,再把口诀教给他们。这时的口诀,再也不是需要死记硬背的 “咒语”,而成了对已有认知的巧妙总结。更让我惊喜的是,孩子们还开始主动创造记忆方法。他们会兴奋地跟我说:“老师,千米到米要加三个零,就像咱们在操场量 1 千米,走了三十多次呢!”“分米到厘米就一个零,你看咱们的手掌宽刚好 1 分米,一根手指的宽度差不多就是 1 厘米!”<br> 两年时光,恰好够我完成这场教学认知的成长。<br> 花了整整两年,我才终于明白:教学从来不是把知识硬生生塞进学生脑子里,而是要在他们心中种下一颗善于思考的种子。我遗憾过,自己用了两年才摸清数学教学的本质;但更庆幸,只用了两年,我就及时醒悟了过来。如今在校园里,常会有学生兴冲冲地跑到我面前分享:“老师,我从家到学校刚好 1 千米,我特意数了步数!”“我的橡皮厚度是 8 毫米呢!” 这些听起来琐碎的小发现,在我眼里,却是最动人的教学成果。因为我知道,孩子们已经开始学着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生活了。<br> 教学之路漫长且修远,但我已然找准了方向。当我把教学的重心从 “教学生怎么做得对”,慢慢转向 “引导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 时,我和我的孩子们,都遇见了数学学习最本真、最美的模样。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以生为本 启智润心 || 聚焦课堂 深耕教学</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专业引领 携手共进 || 创新驱动 追求卓越</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科研兴教 提升内涵 || 传递爱心 践行责任</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供稿】程露露【整理】 宋亚旗</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