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可可农联盟呼吁重构产业链:主导政策并发展本土加工

可可与巧克力及燕窝世界

<p class="ql-block">非洲可可农联盟近日发声,直指全球可可产业利润分配严重失衡。作为全球可可供应的核心力量,非洲贡献了全球70%的可可产量,仅科特迪瓦一国就占据45%的份额,其与加纳两国合计供应占比更是接近60%,但这种供应优势并未转化为经济收益。</p> <p class="ql-block">数据显示,非洲可可农在产业链中仅能获得微薄回报:一块价值20元的巧克力,农民收入不足1元;在巧克力产业总收入中,科特迪瓦种植户占比仅6%-8%,加纳农民日均收入约1美元,科特迪瓦农民更是低至0.78美元。反观产业链下游,加工商、品牌商和零售商拿走了高达95%的利润,形成"种豆者贫困,售巧克力者盈利"的鲜明反差。</p> <p class="ql-block">这种失衡源于历史形成的产业格局。殖民时期形成的"原料供应基地"定位,导致非洲种植业强盛而工业化缺失,科特迪瓦可可本地加工率不足20%,大部分原料需出口至欧美完成深加工。更严峻的是,国际定价权被嘉吉、雀巢等跨国企业掌控,非洲农民毫无议价能力,陷入"价跌-扩种-价更低"的恶性循环。</p> <p class="ql-block">对此,联盟强烈呼吁由非洲主导可可产业政策制定,打破跨国企业对定价机制的垄断。同时,联盟强调需加速发展本地加工产业,参考中企在科特迪瓦建设加工厂使附加值提升36%的案例,通过深加工实现利润回流。目前科特迪瓦与加纳启动的跨境农工园项目,正试图通过整合资源推进本地加工,为非洲可可产业转型探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