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源薄弱学校提分秘籍:核心就一个字“少”

Drifter

<h3>刚入职时,总觉得每个知识点都重要,每道题都该讲,生怕“少讲一道就考到”“少练一题就不会”,陷入“讲了才放心,做了才踏实”的焦虑。直到多年教学实践后才明白:生源薄弱学校的提分关键,从不是“多讲多练”,而是“少而精”—— 唯有聚焦核心、剔除冗余,学习才能真正深度发生。<br>一、走出认知误区:“讲了≠会了”“做了≠会了”<br>1. 讲了仍不会:过度讲授挤压学习空间<br>老师讲得越多,学生自主落实的时间越少;讲得越细,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越小;讲得越全,学生消化吸收的难度越大。对基础薄弱的学生来说,被动听课只是“当观众”,没有深入思考和实践,知识永远浮在表层,“听了”不等于 “会了”。<br>2. 做了仍不会:海量刷题消耗学习信心<br>很多老师认为“基础差就得靠量补”,于是作业、检测不断,学生陷入“做十道错八道”的循环。题量越大,学生越跟不上,焦虑感越重;错误越多,越容易自我否定,觉得“不是学习的料”。更可怕的是,机械重复的低效刷题,让学生误以为“完成任务就是努力”,却没有时间深度思考,无法真正理解题目逻辑,自然难以迁移应用。<br>二、践行“少”的智慧:少讲、少做,精准发力<br>“少”不是偷懒,而是聚焦核心;不是推卸责任,而是提升质量。“少讲、少做”的背后,是老师对教学的极致打磨,对学习本质的深刻洞察。<br>1. 少讲: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深度发生<br>(1)明确不讲的内容:学生自主能学会的不讲,通过问题串引导预习;小组讨论能明白的不讲,让“小老师”上台分享;多数学生听不懂的不讲,对尖子生个别辅导后,由他们带动中层学生,后进生可暂放超纲内容。<br>(2)聚焦必讲的核心:只讲重点、难点、易错点、思维断点,删掉冗余的开场白、过渡语和重复强调,直奔主题。<br>(3)落实“三步闭环”:每讲一个知识点,遵循“自学思考→精讲点拨→当堂落实”,讲完即练,避免“只讲不练”。<br>2. 少做:做一道会一道,胜过盲目刷十道<br>(1)拒绝数量崇拜:同一题型做20道不同题目,不如精选10道做两遍。追求“做一题通一类”,而非“做十题懂一题”。<br>(2)精做每道题:引导学生弄清三个问题 —— 考什么考点、错在哪、如何避免;琢磨三个要点 —— 解题思路、步骤、变式拓展。<br>(3)错题“讲”透:错题不是用来抄的,而是用来“讲”的。学生能清晰讲出错因和解题逻辑,才算真正掌握。<br>3. 支撑“少”的底气:老师的“多”投入<br>只有老师跳进题海,学生才能浮出水面。“少讲、少做”的前提,是老师的“多研、多思、多选”:<br>(1)多筛选题目:砍掉重复题、偏难题、过时题,只留核心题、模型题,确保每道题都有代表性,能引发深度思考。<br>(2)多研究学生:琢磨学生走神的原因、记忆的规律、有效的反馈方式,主动适配学生水平,不凭经验想当然。<br>(3)多优化方法:研究教学策略和学习方法,精心设计作业,宁少勿滥,鼓励慢做、深做,杜绝抄袭。<br>4. 激活“学”的引擎:多思考、多讨论、多改错<br>(1)让思维动起来:组织“错题改讲练”,学生先自主改错,再相互讲解错因,周末重练同类题,做到“题不二错”。<br>(2)让表达活起来:建立三人学习共同体,互相提问、批改、讲解,让学生从“被动听”转向“主动讲”,在输出中深化理解。<br>(3)让信心涨起来:让学生在“会做题”中获得成就感,对“思维上瘾”“对表现上瘾”“对获得上瘾”,越学越有动力。<br>三、共勉:少即是多,深度为王<br>智慧的教学,不是用知识点填满时间,而是用精准发力推动深度学习。“少”不是妥协,而是智慧;不是退让,而是聚焦。<br>当你敢于在“讲”上做减法,在“学”上做加法,把时间还给学生,把思考还给学生,那些曾经被认为“学不会”的孩子,反而会爆发出惊人的潜力。<br>永远相信,学习是学生的本能,就像小草总会发芽开花。老师只需做好“筛选者”“引导者”,提供合适的土壤和阳光,静待每一颗种子生根成长。不妨从明天开始,少讲一道题,少布置一套卷,多留一点时间,让学生真正学会一道题、吃透一个知识点。</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