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读阳明心学有感:我的班级管理实践</p><p class="ql-block">近日研读阳明心学中的《申谕十家牌法》,博仁老师对王阳明解决百姓纠纷的解读让我深受触动。</p><p class="ql-block">文中提到,通过“同甲劝解争讼”,将矛盾化解在基层,既能减轻官府负担,又能培养和睦风气。这让我不禁联想到自己担任班主任时推行的小组管理模式,两者在理念上竟不谋而合。</p><p class="ql-block">王阳明的“十家牌法”强调的是“教化”与“自治”,核心在于激发基层单元的内在动力,而非依赖外部强制管理。这与我在班级管理中的探索不谋而合。</p><p class="ql-block">在实践中,我将全班学生按成绩、性格及性别比例综合分组,设立正副组长并实行轮流制,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管理。班级所有活动均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从学习竞赛到卫生评比,评价标准也以小组整体表现为主。</p><p class="ql-block">这一模式带来了显著变化:组内矛盾先由学生自行调解,培养了他们的沟通与解决问题能力;小组排名激发了集体荣誉感,成绩优异的学生主动帮助基础薄弱的同学;就连家长会,组长向家长介绍组员情况时,往往比我掌握的细节更具体,沟通也更坦诚直接。</p><p class="ql-block">最终,班级形成了互帮互助的良好氛围,各项活动均走在级部前列,而我也从繁杂事务中解脱出来,能更专注于教育引导本身。</p><p class="ql-block">这次重读阳明心学,让我更清晰地看到了传统智慧在现代教育中的生命力。真正的管理不在于“管”,而在于“化”——通过合理引导,激发个体的责任感与集体的凝聚力,这或许就是教育管理中最温和也最有效的方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