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叛逆、同事无意话让你纠结?用这面“镜子”,把外界反应变成成长契机

云在飞

<p class="ql-block">生活里,我们难免在意他人的评价与意见,甚至被其牵引,陷入“究竟该不该在乎别人”的纠结中。</p><p class="ql-block">就像面对孩子的叛逆,一句“不听管教”便容易生出“孩子长大了、翅膀硬了”的失落,下意识认定孩子“不把自己当回事”;职场中同事一句无意识的话,比如“这个方案好像少了点细节”,也可能让我们瞬间敏感,揣测“他是不是在针对我、否定我的能力”。这些时刻,我们都被外界反应带着走,却忘了停下审视自己。</p><p class="ql-block">曾仕强在《道德经的奥秘》里,用一句看似矛盾的话道破关键:“你不需要在乎别人,但你又要很在乎别人。”</p><p class="ql-block">他所指的“在乎”,核心藏在“戒慎恐惧”的真谛里,这份警惕从不是为怕他人闲话而刻意伪装,那样的“在乎”是丢了自我的被动讨好;真正的“戒慎恐惧”,是把他人反应当作自我反省的“镜子”。就像镜子照出衣服污渍时,我们不会怪镜子,只会低头整理自己。</p><p class="ql-block">当孩子叛逆引发失落、同事无心之言触发敏感时,我们该做的不是纠结“他们为什么这么对我”,而是先沉下心反省:是不是忽略了孩子渴望被理解的情绪了。</p><p class="ql-block">其实可以蹲下来问“是不是有什么委屈想跟妈妈说”,而非急着指责?是不是对“否定”太敏感,其实可以笑着回同事“你觉得哪些细节要补充,咱们一起看看”,借沟通确认想法而非内耗?在这样的反省里,我们才能守住与人相处的平和本心,再像擦掉衣服污渍般,修正被情绪掩盖的不足。</p><p class="ql-block">这种“在乎”无关迎合,而是带着清醒觉察的主动内观。我们借他人反馈照见自身盲区,在自我反省中校准方向,既不被外界声音牵着走,也不闭目塞听拒绝成长。</p><p class="ql-block">如此,每一次他人的评价或反应,都能成为完善自我的契机,既不丢自我底色,又能借外界微光持续打磨自己,让成长更有力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