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不足歌》:在欲望的长河里锚定本心

天涯明月

<p class="ql-block">读《不足歌》:在欲望的长河里锚定本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明代朱载堉的《不足歌》,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一幅贯穿古今的人性图景:“终日奔波只为饥,方才一饱便思衣”,从果腹的本能到蔽体的需求,从对美妻良田的渴望到对官职帝基的追逐,直至“再跟上帝论高低”的虚妄,欲望如藤蔓般节节攀援,将人困在“不足”的循环里。这首小诗看似戏谑,却道尽了人类永恒的困境——我们总在追逐未得到的,却忘了凝视已拥有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欲望本非洪水猛兽。饥而求食、寒而求衣,是生命存续的本能,也是推动人类前行的动力。农耕时代,人们为了多一亩良田开垦荒地,为了少受欺辱追求公正,这些朴素的欲望催生了农耕技术的进步与社会秩序的完善;工业时代,对更便捷生活的向往促成了汽车、电话的发明,对更广阔世界的好奇推动了航天事业的发展。正如《不足歌》中“恨无田地少根基”的诉求,本是普通人对安稳生活的向往,可当欲望越过“需求”的边界,演变成“七品县官还嫌小,又想朝中挂紫衣”的贪念,便成了困住人心的枷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不足”心态随处可见。有人为了职场晋升,把996当成常态,却忘了生病时病床前空无一人的冷清;有人为了追求财富,常年奔波在外,却错过了孩子第一次说话、第一次走路的瞬间;有人沉迷于社交平台的虚假繁荣,为了点赞和关注精心包装自己,却在深夜对着空荡的房间感到茫然。他们像《不足歌》里追逐欲望的人,以为得到下一个目标就能满足,可当目标达成,新的欲望又会立刻浮现,如同站在滚动的石山上,只能不停奔跑才能不跌落,却从没想过停下来看看脚下的风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其实,真正的满足从来不是“拥有更多”,而是“懂得珍惜”。苏轼一生颠沛流离,被贬黄州时,“竹杖芒鞋轻胜马”,在清风明月中寻得自在;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归隐田园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在粗茶淡饭里品出诗意。他们并非没有欲望,而是懂得给欲望设一道边界,在物质的简朴中守住精神的丰盈。就像《不足歌》结尾所叹“若要世人心满足,除非南柯一梦兮”,并非否定所有追求,而是警醒世人:若始终被欲望牵着走,即便拥有天下,也永远填不满内心的空洞。</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如今再读《不足歌》,我们不必苛责自己全无欲望,却该学会在欲望的浪潮中锚定本心。或许是在加班间隙给家人打个电话,或许是在周末放下手机陪孩子玩耍,或许是在得到晋升后仍记得初心——欲望可以是前行的帆,但不能是吞噬自我的海。当我们学会在“求”与“舍”之间找到平衡,在“不足”与“有余”之间看见生活的本真,便不会再被无尽的追逐裹挟,而是能在平凡的日子里,寻得那份“心满意足”的安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