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莆田的山色,总在不经意间撞进人的眼里。石室岩便是这样一处所在,藏在城厢的喧嚣边缘,却自有一片清幽。我和家人在晨光初透时拾级而上,石阶蜿蜒,两旁古木参天,偶有鸟鸣滴落肩头,恍若穿越了尘世的薄雾。</p><p class="ql-block"> 山不高,却有灵气。岩上古寺隐于林间,飞檐翘角在绿影中若隐若现。香火不绝,却不见喧闹,反倒添了几分静谧。寺前一方石坪,老僧扫叶,动作缓慢如钟摆,仿佛时间在此处也放轻了脚步。</p><p class="ql-block"> 最动人的是那尊宋代石雕观音,立于岩壁龛中,风霜蚀去了轮廓的锐利,却让慈悲的眼神愈发温润。她俯视着来往的香客,也看着山下的城市一日日生长。我曾在一个雨后的黄昏驻足,阳光斜照在石像肩头,水珠滚落如泪,那一刻,仿佛听见了千年的低语。</p><p class="ql-block"> 山腰有泉,名“卓泉”,清冽甘甜。传说唐代高僧卓云曾在此结庐修行,泉因此得名。掬一捧入口,凉意直透肺腑,像是把整座山的沉静都饮下了。</p><p class="ql-block"> 登顶不过半时辰,视野却豁然开朗。远处木兰溪如带,绕城而过;近处屋舍错落,烟火升腾。石室岩就这样静立着,不争不显,却成了莆田人心中一处精神的锚点——它不单是景,更像是一种生活的底色,沉稳、温厚,历久弥新。</p><p class="ql-block"> 下山时,常遇见挑水的老妇、诵经的居士、写生的学生。他们各自忙碌,却又被这片山岩悄然联结。我想,所谓“二十四景”,或许不只是风景的罗列,更是人与土地之间,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牵连。石室岩,正是这样一处让人愿意一来再来的地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