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死抠”式管理妖风,构建科学育人的活力校园

朱学理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b style="color:rgb(237, 35, 8);">摘要</b></p><p class="ql-block"> 近年来,部分地区的教育领域刮起了一股以挤压师生休息时间、片面追求考试成绩为核心的“死抠”式管理妖风。此种管理模式本质上是教育功利化与异化的表现,虽可能在短期内带来学业成绩的表面提升,但其代价是牺牲师生身心健康、扼杀创新潜能、违背教育规律。本文旨在深入剖析“死抠”式管理的具体表现、成因及危害,并基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现代教育评价理念与积极心理学,探求一条以科学管理为基石、以师生幸福感为旨归、以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教育路径,以期引导教育管理者深刻反思,共同营造支持生命绽放的校园生态。</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关键词</b></p><p class="ql-block"> 死抠式管理;教育异化;科学育人;成长型思维;教育评价改革</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一、 现象审视:“死抠”式管理的具体表现、本质与理论批判</b></p><p class="ql-block"> “死抠”式管理将复杂的教育过程简化为时间与知识的机械堆砌,其核心在于忽视了教育对象作为“人”的主体性、发展性与生命完整性。从教育生态学视角看,它破坏了校园内各要素的和谐共生关系。</p><p class="ql-block"> 其具体表现触目惊心,更深层的问题在于:</p><p class="ql-block"> 1. 认知超载与学习倦怠: 每日超负荷的课程安排,违背了认知心理学中的“注意力稳定性”规律,导致学生学习效率边际递减,陷入“听而不闻,学而不思”的认知超载状态,催生深度学习倦怠。</p><p class="ql-block"> 2. 内在动机的剥夺: 当学生的校园生活被窄化为无休止的学习与考试时,其与生俱来的好奇心、探索欲和内在学习动机被严重剥夺。教育从一场充满惊喜的探索,沦为一项被迫完成的任务。</p><p class="ql-block"> 3. “固定型思维”的强化: 依据成绩划分的“等级制”,无形中向学生传递了一种“固定型思维”信号——你的能力是标签化的、一成不变的。这极大地挫伤了后进学生的自尊与进取心,也固化了优等生的自我认知,不利于培养拥抱挑战的“成长型思维”。</p><p class="ql-block"> 4. 社会情感能力的荒漠化:剥夺学生参与集体活动、自由交往的时间,实质上是剥夺了他们发展共情能力、团队协作、冲突解决等关键社会情感技能的机会,导致其社会性发展滞后。</p><p class="ql-block"> “死抠”式管理的本质,是将教育异化为一种纯粹的规训与技术操作,它追求的是短期的、可量化的“绩效”,而牺牲的却是学生长远的、不可量化的发展潜能与生命幸福感。</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二、 追根溯源:系统视角下的“死抠”式管理成因分析</b></p><p class="ql-block"> 这股歪风是个体决策、组织行为与制度环境多重因素叠加的产物,需从系统视角审视:</p><p class="ql-block"> 1. 评价体系的“唯分数”路径依赖: 上级的“指挥棒”若未能从根本上建立多元评价模型,学校管理者便会在强大的路径依赖下,选择风险最低、最“可见”的分数竞争策略。</p><p class="ql-block"> 2. 管理者的“工业化”教育观: 部分管理者潜意识里仍秉持着“教育即生产”的工业化思维,将学生视为标准化的原材料,认为通过延长“加工时间”、加大“训练强度”就能产出“合格产品”,这完全忽视了教育的农业属性——即每个生命都有其独特的生长节律与内在形态。</p><p class="ql-block"> 3. 专业领导力的缺失与焦虑转嫁: 管理者若缺乏通过课程领导、教学改革与文化营造来提升质量的专业自信与能力,便容易转向最简单粗暴的时间控制,将自身的绩效焦虑转嫁为师生的全员疲惫。</p><p class="ql-block"> 4. “剧场效应”下的集体非理性: 当一所学校开始“死抠”,迫于竞争压力,其他学校很可能被迫效仿,最终形成“所有人站着看戏”的集体非理性局面,无人敢率先“坐下”。</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三、 深远危害:从个体戕害到国家创新根基的侵蚀</b></p><p class="ql-block">其危害是系统且代际的:</p><p class="ql-block"> 1. 对个体发展的终身伤害: 青少年时期的身心耗竭与情感体验,会形成深刻的“情感记忆”,可能导致其成年后持续性的职业倦怠、创造力枯竭与幸福感受损。</p><p class="ql-block"> 2. 对创新生态的结构性扼杀: 创新源于自由探索、跨界思维与不怕失败的勇气。“死抠”环境培养的是循规蹈矩的“答题者”,而非勇于探索的“提问者”,从源头上侵蚀了国家创新体系的根基。</p><p class="ql-block"> 3. 对教育信仰的消解: 当教育失去其应有的温度与魅力,师生都无法从中体验到尊严与快乐时,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和人们对教育本身的信仰也将随之动摇。</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四、 破局之道:构建“科学-人文-生命”三位一体的教育新生态</b></p><p class="ql-block"> 破局需要理念升维、系统重构与专业赋能:</p><p class="ql-block"> 1. 理念重构:从“分数本位”到“生命本位”</p><p class="ql-block"> 管理者应确立 “学生是正在成长中的生命” 这一核心信念。教育的使命是滋养生命、开发潜能、成就幸福,而非制造分数。</p><p class="ql-block"> 2. 评价改革:建立“绿色GDP”式的教育评价体系</p><p class="ql-block"> 借鉴“绿色GDP”理念,构建教育发展“绿色指标”:不仅看学业水平,更要看师生关系满意度、学生睡眠指数、体育活动强度、艺术活动参与率、心理健康水平与创新实践成果等,引导学校追求“带得走的成绩”而非“榨得干的分数”。</p><p class="ql-block"> 3. 课程与教学优化:尊重规律,提升效能</p><p class="ql-block"> 捍卫学习的“留白权”:大脑需要放松和沉淀以巩固记忆、激发灵感。必须保障学生有自主支配的“留白”时间。</p><p class="ql-block"> 推动教学方式变革:从被动灌输转向项目式学习、探究式合作,让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内化与迁移,提升学习效能和兴趣。</p><p class="ql-block"> 4. 赋能教师:提升专业领导力取代时间控制力</p><p class="ql-block"> 将管理重心从“查岗督学”转向为教师提供高水平的专业发展支持,如开展教学研究、课程开发培训等。当教师能通过精湛的教学艺术赢得质量,便无需依赖题海战术。</p><p class="ql-block"> 5. 营造积极校园文化:打造支持性的成长共同体</p><p class="ql-block"> 大力开展高品质的社团活动、学科节、艺术体育赛事等,这些并非“不务正业”,而是学生激发潜能、认识自我、凝聚集体荣誉感的核心场域。</p><p class="ql-block"> 融入积极心理学理念,创设成长型思维课堂,鼓励学生从“我不会”转向“我还没学会”,将挫折视为学习的一部分,培养其心理韧性与乐观精神。</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结语</b> </p><p class="ql-block"> 教育是“慢”的艺术,是“生命”的对话,而非“效率”的竞赛。提升学业成绩与守护教育幸福,绝非二元对立,二者在尊重规律、激发内在动机的科学育人实践中完全能够实现统一与共生。一所理想的学校,应是一个呼吸顺畅、节奏有序、生机勃勃的生命场——这里有书声琅琅,也有欢歌笑语;有静思默想,也有挥洒汗水;有个体的勤勉,更有集体的温暖。让我们以更大的教育智慧与勇气,坚决摒弃那种杀鸡取卵、涸泽而渔的“死抠”式管理,共同回归教育本源,为培养出体魄强健、精神明亮、富有创造力的未来担当者,营造一片肥沃的土壤与一片自由的天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