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论语集注》注释:費,芳味反。焉,於虔反。出,去聲。虐,謂殘酷不仁。暴,謂卒遽無漸。致期,刻期也。賊者,切害之意。緩於前而急於後,以誤其民,而必刑之,是賊害之也。猶之,猶言均之也。均之以物與人,而於其出納之際,乃或吝而不果。則是有司之事,而非為政之體。所與雖多,人亦不懷其惠矣。項羽使人,有功當封,刻印刓,忍弗能予,卒以取敗,亦其驗也。尹氏曰︰“告問政者多矣,未有如此之備者也。故記之以繼帝王之治,則夫子之為政可知也。”</p><p class="ql-block">辜鸿铭先生翻译:孔子的学生子张问孔子:“怎么做才能处理好国家政事?”</p><p class="ql-block">孔子回答:“有五种美德必须牢记在心,而且必须遵守;还有四种恶政必须避免,这样就可以处理好政事了。”</p><p class="ql-block">子张问:“必须遵守的五种美德是什么?”</p><p class="ql-block">孔子回答:“不浪费国家资源而使百姓受益;让百姓劳作而不让他们有抱怨的理由;追求仁德而不贪图钱财和名利;庄重且不目中无人;让人敬畏且不严厉。”</p><p class="ql-block">“但是,”子张又问,“怎样才能不浪费国家资源而使百姓受益呢?”</p><p class="ql-block">孔子回答:“就是鼓励百姓从事一些自己能获得最大收益的事,而不必通过公共财政来提供帮助,这就是让百姓受益而国家分文不出!”</p><p class="ql-block">然后孔子继续说:“选择让多数人可以接受的劳动时间和事情让他们去做,还有谁会有理由抱怨呢?自己追求仁德也就拥有了仁,还有什么可贪婪的呢?君子不管是和个别人还是很多人交往,也不管事大事小,都不会专横跋扈,不会将事情认为理所当然或不必严肃对待,这就是庄重且不目中无人。最后,君子着装体面,目不斜视,人们见了就会产生敬畏之心,这不就是让人敬畏且不严厉吗?”</p><p class="ql-block">子张说:“您提到的四种恶政又是什么呢?”</p><p class="ql-block">孔子回答:“一是残忍,对因为忽略教育导致的无知犯罪予以过度惩罚;二是专制,不提前明确公告就对百姓触犯法律的行为实施惩罚;三是冷酷,指命令尚不确定就突然通过惩罚来强制执行;四是吝啬,对待下属过于算计抠门,这被称为职业人士,而不是绅士。”</p><p class="ql-block">《论语别栽》观点:这一段的文字,我们很容易看懂,剩下的问题,是做起来很难。“惠而不费”在从政的时候很容易做到。民间有句古谚:“身在公门好修行”。做公务员有时很容易做好事,往往一件事,一个案子决定了。坐在办公桌上想出来的一个建议,一个办法,经上面决定以后实行起来,影响之大是不可想象的。所以最高明的从政者,经常有这种机会,给别人很好的利益,大家获得福利,而对自己没有什么牺牲损害。但是有的人,对这一类的事,往往不干,譬如有一个人来办事,或请求什么,而有些公务人员连多讲一句话,指导人家一下都不干,致使许多人埋怨,结果这些埋怨都归到领导人的身上。所以为政之道,许多“惠而不费”的事,做了多好!可是有时候还做不到。交朋友也一样,我们常常发现帮忙朋友一件事,是“惠而不费”,可是现在年轻人流行的话“多管闲事,多吃屁”。其实管闲事又何妨?朋友之间,“惠而不费”的事情该多做,这种惠而不费的事情,随时做得到,又岂止为政!</p><p class="ql-block">最难的是“劳而不怨”。大家常说,做事要任怨,经验告诉我们任劳易,任怨难,多做点事累一点没有关系,做了事还挨骂,这就吃不消了。但做一件事,一做上就要准备挨骂,“劳而不怨”,我觉得难在任怨。</p><p class="ql-block">“欲而不贪”这句话很有道理,人要做到绝对清廉,可以要求自己,不必苛求任何一个人。人生有本能的欲望,欲则可以,不可过分地贪求。中国文化,儒家也好,道家也好,都主张大公,但也都容许部分私心的存在。</p><p class="ql-block">“泰而不骄”是指在态度方面、心境方面,胸襟要宽大,不骄傲。</p><p class="ql-block">“威而不猛”,对人要有威,威并不是凶狠,一个人的修养,真有威德,人家看见自然会害怕,这是威,而别人的害怕,并不是恐惧,是一种敬畏、敬重之意。如果“威”得使人真的恐惧,就是猛了。我们看历史上许多人,一犯猛的毛病,没有不失败的。</p><p class="ql-block">这五美包括了为政和做人处世的原则,我们自己对五美做了解释以后,看孔子的解释,孔子说:“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这等于现在的民主政治,就老百姓所需要的,所要求的福利而利之,这就是惠而不费,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同样的使用劳力,以对老百姓利益有关的事而劳动老百姓,就不会有人怨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所要求的是仁,而得到了仁,还有什么其他的贪念?所要求的正当本分,而达到了目的,就没有分外之贪。</p><p class="ql-block">“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之人处在任何环境当中没有多与少的观念,如待遇的多少、利益的高低等等观念,也没有什么职位大小的观念,对于任何事情都不轻慢,一件小事情,往往用全力。佛学中有句话非常好:“狮子搏物”,狮子是百兽之王,狮子何以会是百兽之王?因为他对任何事情都很恭敬,很认真,当狮子要吃人的时候,使出全副的力量,绝不放松,当狮子抓一只小老鼠的时候,也是用全部力量,这种狮子的精神,就是无小大,无敢慢,一件事情到了手上,不管小事大事,不要以为容易,如果以为容易往往出毛病,这就是说怎样可以做到泰而不骄。下面讲到态度:“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这还是就外形论,关于内在的意义,我们说过了。现在根据文字表面来说,一个人衣冠端正,礼貌威仪都到了,别人无论是远瞻或近看,各个都生敬畏之心,这就是威而不猛的道理。</p><p class="ql-block">对于五美,在我们自己的研究以及孔子本身的解释都了解了,下面是孔子解释四恶:</p><p class="ql-block">“不教而杀谓之虐”,对部下,对学生都是如此,如果没有教导他,他做错了,我们要自己负责。人并不一定对任何事情都有经验,而教了以后,改不过来,才可以处罚他。“不戒视成谓之暴”,这个“戒”就是告诫。对部下事前不告诫他,到时候又要他拿出成果来,要求太高,不合情理,不可以,这就是非常要不得的事。“慢令致期谓之贼”,对于法规、命令,处以轻慢的态度,不在乎。“慢令”就是现在所谓玩弄法令。“慢令致期”,自己玩弄法令,而希望别人达到目的,完成任务,符合你的期望,这就是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为政之道,一切事情都要想到,我所需要的,别人也需要,假使一件事临到我身上,我会很不愿意,临到别人身上也是一样,这是“犹之与人也”,比之自己与人家相同。“出纳之吝”——为政与经济分开来——就是怎样节省或放开来用,这个分寸,各有专门负责的人,该用则用,该省则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