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五美

胜者唯惶

<p class="ql-block">原文: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p><p class="ql-block">译文:子张问孔子说:“怎样才可以治理政事呢?”孔子说:“尊重五种美德,排除四种恶政,这样就可以治理政事了。”子张问:“五种美德是什么?”孔子说:“君子要给百姓以恩惠而自已却无所耗费;使百姓劳作而不使他们怨恨;要追求仁德而不贪图财利;庄重而不傲慢;威严而不凶猛。”子张说:“怎样叫要给百姓以恩惠而自己却无所耗费呢?”孔子说:“让百姓们去做对他们有利的事,这不就是对百姓有利而不掏自己的腰包嘛!选择可以让百姓劳作的时间和事情让百姓去做。这又有谁会怨恨呢?自己要追求仁德便得到了仁,又还有什么可贪的呢?君子对人,无论多少,势力大小,都不怠慢他们,这不就是庄重而不傲慢吗?君子衣冠整齐,目不邪视,使人见了就让人生敬畏之心,这不也是威严而不凶猛吗?”子张问:“什么叫四种恶政呢?”孔子说:“不经教化便加以杀戮叫做虐;不加告诫便要求成功叫做暴;不加监督而突然限期叫做贼,同样是给人财物,却出手吝啬,叫做小气。”</p><p class="ql-block">这一章比较长,是孔子教导弟子子张如何从政。这是子张启问,他问孔子“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就是怎么样才可以从事政治。“从政”这是指当官治理一方,甚至是治理一个国家,乃至天下,这样的一个人需要具备哪些德行素质?这对于从政者确是一个非常好的提醒。实际上不光是对从政者而言,对任何人也都是非常好的教育。子张问孔子如何从政,孔子回答,“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要尊崇五种美事,摒除四种恶事,就可以从政。“五美”是五种德,“四恶”是四种毛病。</p><p class="ql-block">子张又问,“何谓五美”?孔子分别为我们说出来了。“子曰:君子惠而不费”,这是第一;第二,“劳而不怨”;第三,“欲而不贪”;第四,“泰而不骄”;第五,“威而不猛”。简单的意思就是说惠民而不费财力,劳民而不招民怨,有欲而非自私之贪,心中安泰而不骄傲,有威仪而不凶猛。</p><p class="ql-block">子张听了孔子说这五种德目,就问得更细一些。他问,“何谓惠而不费”,这是问第一句。问完一句,当然孔子也知道他还会再问,所以就一口气把这五美逐条的解释出来。孔子先解释第一条,“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这是讲为政者所制定的政策,要利益人民。人民的利益要了解,才能制定出好的政策,才能按照民之所利,他们所喜好的、得到利益的这个方向去制定政策。所以“因民之”,因就是依据,“民之所利”,你要懂得人民希求什么样的利益,“而利之”,就是利民。古人讲做官犹如民之父母,父母对儿女可谓关怀备至,什么都想到。那么当官的也就像父母对儿女一样去对待人民,他们有什么需要,我们要了解,我们要放在心上。《大学》里讲的,“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人民喜欢的,我们也喜欢;人民厌恶的,我们也厌恶。不能逆着民心,要顺着民心,让人民得到真实的利益,这才是好官。</p><p class="ql-block">第二,“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这是解释劳而不怨。邢昺的注疏,引了《学而篇》孔子的话,说“使民以时,则又谁怨恨哉”。为政者,要劳民的时候,要动用民力了,“择可劳而劳之”,就看该不该这个时候劳民。在古代农业社会要“劳民以时”,要看时间,一年当中选择农闲时期,百姓比较清闲的时候你再去动用民力,就不会招致人民的怨恨。假如你在农忙的时间去拉壮丁,劳民,人民就会怨恨,而且他没有时间耕种,错过了农时,来年没有收成,这也是国家的损失。</p><p class="ql-block">现在很多国家不是以农业为主,以工业为主,甚至是以商业为主,那这个使民以时,就要看经济周期,这要活学活用。如果是现在的经济建设非常旺,大家都很忙,那你就不要再去搞太多的一些不必要的或者是不急的建设。如果经济不是那么景气的时候,这时候政府可以拉动内需,在这个时候搞经济建设,一来可以刺激需求,创造就业,刺激经济发展,而且能够把这些建设做得更好,因为有更多的劳力,这就需要政府领导他有这个智慧。如果是超过了自己能够负荷的力量,这些项目就不要去接。譬如说一些大型的项目,国际上的项目,我们要不要去接它,要不要去争取,这要看自己的国力,量力而为。如果是超过了自己的负荷,那么也会使人民生怨。</p><p class="ql-block">第三条,“欲仁而得仁,又焉贪”,这是解释“欲而不贪”。君子为政者,有没有欲?有欲。这个欲不是个人的欲望,他是希望,希望什么?推行仁政。“欲仁而得仁”,他能够有这个希望推行仁政,就得到仁了。所以仁是心,讲心地法门。你虽然这个事情没做,但是你已经有这个欲,有这个想法,你已经是仁心了。所以欲仁就得仁,不用等到成就那个事业,你有这个欲就已经是仁者了。你希望利民,你希望让人民修养生息,能够安定和谐、幸福快乐,这就是仁。这个仁不是贪,贪是为自己的,仁是为别人,仁者爱人。所以在皇侃的《论语义疏》里是这样说的,“欲仁义者为廉,欲财色者为贪。言人君当欲于仁义,使仁义事显,不为欲财色之贪,故云欲仁而得仁,又焉贪也”,这个解释就很好。为政者欲仁义,不是欲财利。希望自己能够有仁有义,仁者爱人,义者循理,合乎天理,顺乎民心,这是仁义之政,这叫廉。廉者为公不为私,不会想着自私自利,更不可以贪污受贿,这是为政者大戒。贪污受贿、不廉的人多半是因为欲财色,因为有贪,这个色是男女之色,淫为万恶之首。多少贪官污吏就栽在这两样东西上面,一个财,一个色。</p><p class="ql-block">言人君当欲于仁义,做人君的,就是做领导的,应当以仁义为欲,你所想的是仁义,不能想财色,不能自私自利。使仁义事显,你想仁义你肯定会做仁义的事情。你一天到晚就想着怎么样能够帮助人民,让他们能离苦得乐,让他们能破迷开悟,你想着这桩事情,真正是利民。不为欲财色之贪,不会贪财色,远离财色。故云,这就是“欲仁而得仁,又焉贪”,这个意思。</p><p class="ql-block">皇疏又引江熙的话,江熙是东晋时期经学家,他有一部《论语集解》,也是非常有价值的一部《论语》批注,他就说,“我欲仁,则仁至,非贪也”。这也是用《论语》上的话,以经解经。我欲仁,我这个念是仁念,爱人的念头,不是想自己的,念头一起来仁已经来了,境界就变成仁的境界了,换句话说,就入圣贤境界了。凡夫和圣人区别就在于那一念。凡人这一念是自私自利,圣人这一念完全没有自私自利。君子也是没有自私自利、大公无私,只是君子比圣人要差一些。在于什么?他虽然没有自私自利,但是他还有分别、执着。只是分别、执着都用得正,都跟仁相应。贤人没有执着,还有分别。圣人连分别也没有了,甚至连妄想都没有了,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这就是仁圣的境界,这个跟贪完全是不同。贪是执着里面恶的执着,君子的执着是择善固执,他执着善的,那就已经没有贪心了。那么为政者至少得做个君子,不是君子那只能做小人了,小人当政那人民可苦了。</p><p class="ql-block">第四条,“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孔安国的批注说,“言君子不以寡小而慢也”,慢就是傲慢。君子不会因为人数的多寡或者人物的大小、地位的高下而产生分别,看到寡数,少数,或者是小人物就会生怠慢,不会。所以君子“无众寡”,多和寡一样的对待。小人物、大人物一样的对待,“无敢慢”,不敢怠慢,这就是“泰而不骄”的意思。这是说明什么?君子不敢在这些境界上分别好丑,这是修心。小人往往是攀缘外面境界,看到人多就高兴,人少就不高兴。看到大人物,就阿谀奉承、溜须拍马;看到小人物,就傲慢无礼,看不起人,在境界上妄自分别。君子不着于境界而反观内心,所以时刻保持虚心平等,对什么样的境界都心平气和的来对待,所以待人接物就不会有怠慢,没有骄傲,能够心中安泰、心平气和。这个为政者很重要,对人民百姓,不可以看不起人,就好像父母对每一个儿女都爱,不能有偏私,偏私就会引起人心不服。待人平等就能服众,自己心始终得保持安泰、保持中正才可以做到。所以君子一味的修心,你正心了才能够修身,修身才能够齐家、治国、平天下。你身心都没修好,怎么可能办治国平天下的政事?</p><p class="ql-block">下面第五个方面,五美最后一条,“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君子端正自己的衣冠,自己尊严其瞻视仪容,所以家里要有镜子,常常照照。“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正衣冠目的不是打扮,那是什么?庄严自身以庄严自心。我们的衣冠不必要华丽,《弟子规》上讲的只要“上循分,下称家”就可以,符合你的身分。特别是古代的礼服都有等级的,如果礼服穿错乱了,这叫僭越,越礼了,是大不敬。现在没有那么讲究了,至少符合自己的身分。为政者穿着要得体、要大方,仪容很重要。儒家也讲三千威仪,威仪是什么?自重,自己尊重自己,别人才尊重你。自己要是衣冠随便,衣领什么的很脏,衣扣也对不上号,鞋带趿拉着,一看这种形象,人民百姓对你就丧失信心了。你自己都没整好自己,你还整什么国家?办什么政事?所以这是什么?你自重而民重之,自尊而民尊之。</p><p class="ql-block">这种威仪不仅是衣冠,还有你的仪容,你的言动、举止都端庄得体,进退有度,令人俨然望而畏之,畏是敬畏。看到这种君子的形象,油然而生敬意,对他又尊敬、又爱戴,但又不敢随便。这就是所谓的“威而不猛”的意思,猛是凶猛,君子没有凶猛的气质,他的威风就在于他的庄重。那种尊严是自己自然言语带出来的,举止带出来的,仪容带出来的。不是杀气腾腾的那种,那种人民望而畏之,那是怕了你,像看见毒蛇猛兽一样,赶紧就溜掉了,那是猛而不威,君子威而不猛。这是子张问了孔子,孔子告诉他何谓五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