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未病"是医学的最高境界

温医生

<p class="ql-block">  写这篇文章时,先得讲一讲扁鹊的故事。扁鹊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神医,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有明确记载,兼具历史性与传奇色彩。</p><p class="ql-block"> 扁鹊行医至虢国时,恰逢太子暴毙举国哀丧。他询问病情后,断言太子实为“尸厥”(假死),并以内服、外治、结合针灸之法救治,太子果然苏醒,再经汤药调理后痊愈。此事轰动列国,世人称其“能生死人”。</p><p class="ql-block"> 有一次,魏文侯问扁鹊: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通医术,到底哪一位最好呢?扁鹊回答说:“长兄最善,中兄次之,扁鹊最为下。”魏文侯不解,扁鹊解释道:我大哥,在病情尚未发作、没有形成时,就将疾病消除了,所以他的名声传不出家门;我二哥在病情刚起于皮毛时就能治好,所以他的名声传不出乡里;像我扁鹊这样的人,治病时需要用针刺、用猛药,切开肌肤。虽然能治好,但动静很大,所以名声反而传遍了诸侯。</p><p class="ql-block"> 后面这个故事,出自《史记·鹖冠子》的对话,揭示了一个被忽视的真相:真正高明的医生,不是治重病的“神医”,而是让人不生病的“大医”。</p><p class="ql-block"> 一、未病先防,让疾病“胎死腹中”</p><p class="ql-block"> 扁鹊的大哥被称为“医家之圣”,因为他能在疾病尚未发生时,就将其消除。这对应中医“治未病”的最高境界——“未病先防”,即通过主动干预,阻断疾病的发生路径。</p><p class="ql-block"> 除极少数几乎完全由基因决定的疾病,目前尚无能为力外,多数疾病都有可干预的“窗口期”。还有少数疾病,具有家族聚集性,会大大增加患病风险,如由特定基因突变引发的乳腺癌、卵巢癌、遗传性结直肠癌等。高明的医生能见微知著,在这些疾病发生前,提出建议措施,告知患者预先考虑对策,这也正是“治未病”的体现。</p><p class="ql-block"> 但“治未病”的最大“战场”,是慢性病领域。现代医学早已证实,70%以上的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病等,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直接相关。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通过调整饮食、运动、睡眠等行为,可预防80%的冠心病、90%的2型糖尿病和1/3的癌症。“治未病”关注的不是已有的症状,而是疾病的“土壤”。</p><p class="ql-block"> 以高血压为例,遗传因素仅占30%,剩余70%取决于盐摄入过量、肥胖、酗酒、压力等可控因素。高明的医生,不会等到血压飙升至160/100mmHg,再开降压药。而是通过家族史、个人身体、生活状况,进行健康评估,识别高危人群,制定个性化干预方案。如减少食盐摄入、规划中等强度运动、鼓励冥想缓解压力……这些看似“琐碎”的建议,实则是阻断高血压发生的“防火墙”。</p><p class="ql-block"> 古代预防多依赖经验,现代医学则通过大数据检测,实现了精准预防。用科学工具锁定个体风险,用最小成本实现最大收益。正如美国预防医学工作组统计:每投入1美元用于乳腺癌筛查,可节省3-5美元的治疗成本;每发现1例早期肺癌,可降低80%的死亡风险。</p><p class="ql-block"> 二、既病防变——在疾病萌芽时“踩刹车”</p><p class="ql-block">疾病刚出现症状时就介入,防止其发展为重症,这对应医学中的“早期诊断”和“阻断病程”,是“治未病”的中间战场。</p><p class="ql-block"> 许多疾病早期几乎没有症状,却悄然进展。例如,慢性肾病早期,仅有尿微量白蛋白升高,患者无任何不适,但若放任不管,5-10年后可能发展为尿毒症。此时,“治未病”的关键不是等症状明显再治疗,而是通过筛查“捕捉”早期信号。</p><p class="ql-block"> 以糖尿病为例,空腹血糖若在6.1-7.0mmol/L,或餐后2小时血糖7.8-11.1mmol/L,属于糖尿病前期。此时若采取控制饮食,加增强运动等措施,可使5成的患者逆转回正常状态;若等到确诊为糖尿病,胰岛功能已经损失了50%以上,需终身服药。</p><p class="ql-block"> 现代病理学研究发现,多数慢性病遵循“损伤-炎症-修复-纤维化”的恶性循环规律。例如,慢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肝癌;吸烟→气道炎症→肺气肿→呼吸衰竭。高明的医生不会满足于控制症状,采取降酶、平喘等措施,而是会针对核心病理环节予以干预。</p><p class="ql-block"> 还是以乙肝治疗为例,过去仅关注转氨酶水平,现在通过抗病毒药物,抑制病毒复制,可降低90%的肝癌风险;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在急性加重期,使用吸入激素加长效支气管扩张剂,不仅能缓解喘息,更能延缓肺功能下降速度。这些也属于治未病的范畴。</p><p class="ql-block"> 三、最好的医生:让病人远离危局</p><p class="ql-block"> 扁鹊擅长“镵血脉,投毒药”,即通过手术、药物等手段救治重症患者。这对应现代医学的急诊、重症监护和晚期治疗。尽管这是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两千多年前的扁鹊都认识到,自己“最为下”。充分说明:重症救治是医学的“底线”,而“治未病”才是医学的“高线”。</p><p class="ql-block"> 当前的医疗体系仍面临困境:80%的医疗资源用于20%的重症患者,而这些重症患者中的多数,原本可以通过预防来避免。这种“重治疗、轻预防”的模式,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也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p><p class="ql-block"> 真正的高明医生,会跳出“头痛医头”的局限,扮演“健康管家”角色。例如,面对一位45岁男性患者,若有吸烟史、家族肺癌史、长期咳嗽,医生不会仅仅开止咳药,而是建议进行低剂量螺旋CT筛查;若发现肺结节,会评估恶性风险,决定随访或手术;术后则会指导戒烟、定期复查,预防复发。</p><p class="ql-block"> 结语</p><p class="ql-block"> 扁鹊三兄弟的故事穿越千年,揭示了一个永恒的真理:医学的最高境界,不是在危殆中抢救生命,而是让更多人不必经历危殆。</p><p class="ql-block"> 今天的“治未病”,既是对中医智慧的传承,也是对现代医学的超越。它要求医生不仅要有“治病”的技术,更要有“防病”的远见。</p><p class="ql-block"> 当我们谈论“高明医生”时,或许应该记住:最好的医生,是宣传健康教育的顾问;最有效的医疗,是让你永远不需要找他的医疗。这,就是“治未病”最动人的注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