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马备战第三日·《雨日的独白,跑者的对话》

郭国民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十月锻炼打卡的第二十五天】</span>窗外雨声淅沥,打在玻璃上发出细密的声响。手机天气显示7℃,本该是秋高气爽的晨跑好天气,却因这场不期而至的雨改变了轨迹。看着窗外被雨水浸透的世界,我按下跑步机的开始键——这是晨跑打卡的第三天,厦门工学院马拉松赛的倒计时牌又翻过一页。</p><p class="ql-block">在室内跑步机上前行,是与自己对话最直接的方式。 没有变化的风景,没有拂面的风,只有仪表盘上跳动的数字记录着每一公里的抵达。22.16公里,3小时4分39秒,配速7分26秒——这些数字背后,是不断重复的脚步声,是汗水沿着脸颊滑落的轨迹,更是意志与懈怠之间拉锯战的证明。</p><p class="ql-block">最初的五公里,身体还在抗拒这种单调的循环。大脑不断提出质疑:为什么不去休息?下雨天不该是完美的休息理由吗?但想起11月23日的赛道,我知道每一次妥协都会在比赛日加倍偿还。于是调整呼吸,将注意力从“还剩多少公里”转移到“当下的每一步”,奇妙的是,当心态转变,奔跑突然变得轻盈起来。</p><p class="ql-block">十公里处,进入了一种奇妙的状态。 虽然双腿开始酸胀,但内心反而平静下来。跑步机的履带声变成了某种白噪音,思绪开始自由漂浮。想起去年第一次完成半马时的狂喜,想起那些因为各种理由中断训练的日子,也想起重新拾起跑步的初心——不是为了证明什么,只是想知道坚持一件事到底能带来怎样的改变。</p><p class="ql-block">十五公里后,真正的考验才开始。 每一分钟都变得漫长,体内储存的糖原逐渐耗尽,每一步都在挑战耐力的极限。这时,脑海里浮现出厦门工学院马拉松赛的终点线想象——欢呼的人群,挥舞的旗帜,冲过终点时那种混合着疲惫与成就感的复杂情绪。这个画面成了最强大的燃料,支撑着继续向前。</p><p class="ql-block">最后两公里,配速不降反升。 不是体力突然变好,而是内心已经接受了这种“不适感”,甚至开始享受这种挑战极限的快感。当数字跳到22.16公里时,按下停止键的瞬间,整个世界突然安静下来。汗水浸透的衣服贴在身上,双腿微微颤抖,但心里却充满了一种踏实的感觉——我又一次战胜了那个想要放弃的自己。</p><p class="ql-block">这场雨中的室内跑教会我的,远不止是完成训练任务那么简单。它让我明白,真正的训练发生在你想停却继续迈步的时刻,发生在所有借口都合理你却选择坚持的瞬间。马拉松从来不只是42.195公里的距离,更是无数个这样清晨的积累。</p><p class="ql-block">窗外,雨还在下。但我知道,当11月23日的太阳升起时,今天在室内跑流下的每一滴汗水,都会变成赛道上的力量。 十月即将结束,马拉松的脚步声越来越近,而我已经准备好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