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寻客体与重建自体》

🌈happy~

<p class="ql-block">【婴儿在家庭中的发现】</p><p class="ql-block">(1)孩子具备了发现的能力;发现乳房,发现家庭中有客面存在的事实,发现父母的关系。</p><p class="ql-block">(2)孩子的成长改变了家庭;改变了家庭中的每一个人,这种变化带来的不稳定性导致了一种错觉—孩子故意导致这些变化。</p><p class="ql-block">(3)退化的创造;孩子用创造性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家庭。以家庭中其他成员的眼光来看,这种方式是奇特的,但这是由孩子的年龄和发展过程中有限的思考的分析能力决定的。例如,在孩子2岁时,分离和独立是个突出的问题,而3-4岁的主要问题则是性别角色。</p><p class="ql-block">在每一个新的阶段,孩子会突然碰到较先前发展阶段和客体关系来说全新的问题。对孩子而言,这就像刚学会代数或者刚学会简单的几何或算术题却要努力去理解微积分一样困难。虽然那些早期的规则给孩子提供了理解新事物的词汇,但是他所具有的语言体系并不适合儿童。所以,必须歪曲这些概念以适应新的情况,而孩子们就是这样做的。在用这些过时的词语来理解自身成长的每一次尝试中,孩子们对新的步骤都应用了歪曲的方法,这是他们积极探索事件内在含义最初的手段。他们彻底改造过去的经验,以解释新的事件。所以,即使它基于同样的原则,这个解释仍是创造性的。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严重地歪曲事实,而这个歪曲会慢慢地被分裂,保持最初的状态并被压抑着,但是它却会持续存在,一个原因是因为它仅仅是被压抑着,另一原因是因为它是最初出现的,最初的模式总是有其顽固性。</p><p class="ql-block">这种早期的思维就像是躯体思维——即在思维出现之前,婴儿用躯体的方式来感受及理解体验。孩子的这种早期的体验是直接的,未经过思维和言语化的处理。</p><p class="ql-block">举个例子,一个小女孩对她的母亲说:“我的外阴看上去就像鳄鱼嘴一样。”在这个例子中,小女孩的外阴和她对外阴的发现被以一种退行为口欲期的方式来理解。她对身体有了新的体验,即使用于解读的语言是旧的。这种退化的创造性同时也被应用于孩子对外部环境的歪曲,孩子会把已有的内部的客体关系施加于新的外部环境。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其实是用内部的客体关系对遇到的新环境做一个近似的比较。这种方式对于理解新的体验来说有保守的成分。虽然根据以往的经验来理解新的事物对于成长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但会不可避免地带来歪曲,有时,孩子会完全意识不到这是不同的东西。</p><p class="ql-block">(4)成长带来了新的理解方式;当孩子的认知能力提高后,他会重新回顾过去,重新解读这些事件。之前我描述的在俄狄浦斯期根据性别进行分裂的案例就是一处恰当的例子,这个案例是一个相反的过程,患者根据以往的思考方式来理解新的问题。在这里,以往的事件被孩子用新的理解力重新解读,而彻底改变了其含义。这能帮助我们理解梅兰妮克莱因有争议性的观点,通过分析两岁半到3岁的孩子,她认为在第一年就已经碰到俄狄浦斯情境了,孩子会幻想父母不断地重复愉快的口交。她的理论是源自3岁后期孩子的思维内容,而我认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已经重新解读了历史。这些被分析的3岁左右的孩子已经理解了三角关系的情境,并在其中注入了性别角色的概念,同样,他们自身也因此被性别化。最近的研究已经表明,性别角色的发展是在两岁半到3岁之间,此后孩子开始带着性别的观点看待问题,这之前,孩子还没有性别的意识。</p><p class="ql-block">克莱因认为,俄狄浦斯情境发生在1岁左右是不正确的,因为她所听到不开始能够理解三角关系,但是他们要经过生殖器期并发展出性别意识后才能够根据性别来理解三角关系。</p><p class="ql-block">费尔贝恩指出,“孩子是出于自身的需要而形成俄狄浦斯情境内的”。在孩子和父母的三角关系中,为了处理新出现的性别意识,孩子应用了分裂这一方法,由此创造了俄狄浦斯情境。这不仅仅适用于与父母的关系中出现的性别意识,而是普遍存在于各种关系中,这是被孩子内在的发展所驱动的。</p><p class="ql-block">由此,俄狄浦斯情境可以被定义为:首先是三角关系中性别意识的产生,其次是解决冲突的一种努力,孩子将父母客体好的和坏的、令人高兴的和拒绝的特质进行分裂。</p><p class="ql-block">这样,就像先前所提到的,对于男孩来说,父亲变成坏的、威胁性的客体,母亲变成好的、令人高兴的客体。也有少数情况发生不良的俄狄浦斯情境,对男孩来说,父母变成好的、令人兴奋的客体,母亲变成坏的、拒绝的客体。对其中一些孩子来说,很多因素——包括家庭的影响——主导了孩子主要的行为方式,并进入意识层面,导致了各种各样的同性恋和性变态的产生。</p><p class="ql-block">孩子对家庭的这四种发明共同导向了一个最终的结果:孩子会歪曲他人的形象,然后再以这种歪曲来影响这个家庭。这是客体关系理论和所有精神动力模型的一个基本原则,孩子根据先占的经验来看待生活。为了处理内在的客体关系,孩子发展出内部模式。这个模式对于理解外部的现实世界有独立的影响。这是精神分析中移情的基础。</p><p class="ql-block">在这篇文章中,多次提到“歪曲”,在面对外界的客面世界时,当儿童还不具备去认识世界理解世界的时候,而不得不面对这样的世界,儿童只能以自己内心已有的情绪感受,认知状态去解释和理解未知的客观世界,那么在表面上看就是一种“歪曲”,但这种所谓的“歪曲”其实是一种尝试的创造力,尝试认识世界的一种努力,是一种积极的探索的精神,是一种积极面对客观世界的态度,是一种整理自己内心世界的一个方法。宛如在内心世界的一种总结和“归类”。</p>